元朝(1271-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史稱北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政權共傳五世十一帝,歷時98年。從公元1263年起,元世祖忽必烈便確立了元朝兩都制的政治框架,開啟了元朝兩都巡幸制的前奏,至此,連接兩都的“輦路”形成。
說起元朝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延慶;而說到延慶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曾經煊赫一時的元代“輦路”。歷史上,這條專為元朝皇帝們南北巡幸所開辟的專用道路,不僅留下了數位帝王的車轍馬跡,成為元朝皇帝往來于大都(北京)與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之間的必經之路,也留下了無數的人文遺跡和精彩紛呈的故事。
令人遺憾的是,關于這條“輦路”,因史料中只留下了為數不多的文字記載,從而讓這條巡幸之路長期以來顯得十分神秘和陌生,也為后人留下了諸多的未解之謎。經過史學家多次的勘察、考證,終于揭開了它神秘面紗的一角,讓它重現在了人們面前。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為復雜的朝代,而正是這個看似復雜的朝代,卻終結了自唐朝以來中國政治格局分裂的局面,奠定了近代中國的治理形態和基本版圖。因此說,元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上啟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貢獻的朝代。
元朝對中國的統治時間并不很長,前后不過百年,統治時間如此短暫的一個朝代,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堪稱是曇花一現。但它作為一個曾經在中國歷史上存在過的封建統治政權,卻留下了屬于自己的歷史印記。從這些或深或淺的印記中,也讓我們認識和了解了一個朝代在歷史演變過程中的只鱗片甲。
公元1263年元朝統治中國后,元世祖忽必烈便確立了兩都制的政治框架,開啟了兩都巡幸制的前奏。所謂兩都巡幸制,即在每年初春的二三月間,由皇帝親率宗王貴族、文武百官及隨員從大都出發,歷經一個月的車馬勞頓到達上都,然后開始在上都駐夏、狩獵、處理國家政務。進入九月草黃風起之后,再攜宗室及文武百官和隨從從上都返回大都,這便是史書中記載的“未暑而至,先寒而南。”
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元朝終結。
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在這樣的巡幸過程里,除了履行一份先輩確立的祖制之外,其間也有著諸多政治上的考量。
大都與上都之間相隔千里之遙,在當時交通并不發達的年代里,風餐露宿的巡幸過程,其艱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于是,無論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量,還是出于距離上的考慮,在巡幸路徑的選擇上,都是有著嚴格規定的。據史料記載,元朝皇帝每夏赴上都,“車駕多出西路居庸,而使臣之往來,則古北口亦并繇之,歲以為常”。“兩都相望不滿千里,往來有四道焉,曰驛路,曰東路二,曰西路。東路二者,一由黑谷(輦路),一由古北。”(見周伯琦《扈從詩前序》)。
在這四條巡幸道路中,除“古北路”之外,其余三條都與延慶有關,由此可見元朝與延慶之間的緊密聯系。
驛路,全長400余公里,從大都出發,經昌平、新店、南口、居庸關、榆林、懷來、統幕店、洪贊、桑干嶺李老谷、龍門或雕窩、赤城、云州、獨石口、偏嶺、牛群頭、察汗淖兒、李陵臺、桓州至上都。從史料中記載的地理名稱可以看出,延慶作為從大都到上都的必經之路,是一道繞不過的門檻。
黑谷路,也稱東道,全長約750公里,是元朝皇帝北入上都的四條路徑之一,也是當時北上最為重要的一條路徑,史稱“輦路”。該路主要經過的地點有大都、昌平、龍虎臺、居庸關。出居庸關后繼續北上,進入縉山縣(今延慶)境內;再經大口、黃堠店、皂角、棒槌店(今延慶幫水峪村)、官山(今官廳水庫)、車坊(今延慶車坊村)、閆家莊(今延慶閆家莊村)、黑谷(今延慶黑峪口村)、色澤嶺、程子頭、頡家營、沙嶺、牛群山、明安驛、李陵臺、桓州等,翻山越嶺進入草原,抵達上都。沿途設有18處“行營”供皇帝及隨行人員一路駐蹕,這也是元朝皇帝每年巡幸上都的專道。
另一東道,即出古北口赴上都的“御史按行”東道。此道由大都出發,經順州、檀州、古北口、宜興東涼亭(河北豐寧),直赴開平。
西路是皇帝從上都返還大都行走的主要路線,全長1095公里,沿途設立24處“行營”。其經過的路線為:南坡店、六十里店、李陵臺、明安驛、蓋里泊、昂無腦兒、回回柴、忽察禿、興和路、野狐嶺、得勝口、沙嶺、宣德府、雞鳴山、豐樂、阻車、統幕店、懷來、棒槌店、龍虎臺、皂角、黃堠店、大口,以至大都。這條道路被稱為驛道正路,也被稱之為“孛老站道”。
元朝皇帝每年巡幸上都的路線大多采取“東出西還”的方式,即出發時由東道“輦路”赴上都,返還時由上都經“孛老站道”回大都。皇帝們之所以要舍近求遠,不惜多走數百公里的路程取西道返京,除了遵循祖制之外,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借一年一度的巡幸之機巡游各地,了解各地軍事布防、地方政務以及民情等,由此可見用心良苦。
元朝滅亡后,其殘余勢力退居草原,上述道路逐漸荒廢,取而代之的是南北之間連綿不斷的拉鋸式戰爭。其間,元朝殘余勢力為了再次奪取中原,經常借助上述路線對中原進行不斷騷擾入侵,當時的延慶也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戰事頻發。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明末,時間長達200余年,直到清朝統治中原以后,此局面才宣告結束。
歷史早已經翻過,但“巡幸之路”作為當年元朝皇帝往返兩都的古驛道,作為一段歷史的見證,被永遠記錄在了延慶的歷史當中,見證著一段歷史的走向與演變,也見證了延慶的歷史價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