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遙遠的耬鈴聲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董華 字號:【

 

  耕、耩、鋤、刨,耩是農田四藝之一。

  春爭日,夏爭時,有白地要搶先種。農民對大秋作物的指望,從播種就開始了。耩地是播種的主要手段。

  耩地不難,但干好了不易。莊稼把式的要求:保苗、省種。一個好莊稼人,講究什么農時下多少種子,出苗時一行是一行,不緊不疏,沒有缺苗斷壟,一疙瘩一塊,或“一壟繩”。出苗勻實,整塊地的邊邊角角都有苗。

  耬,作為一件農田播種的生產工具,20世紀80年代前還比較常見,現在很少見到了。它所形成的古老農藝,也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現在的農村青年人,已說不出“耬”是個什么形狀,即使農業博物館有實物展陳,但沒有說明,耬具上各個配件的名稱及其功用也迷惑不清。

  伴隨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的這個播種工具,是中國農業上一項偉大發明。據史乘記載,為漢武帝時任搜粟都尉的趙過創制,流傳民間稱為“趙過耬”。這是鐵器出現以后,生產力的再一次發展。耬的整體外形,像一個倒置的、不規則的三角形。耬體分三部分:前部使用人力或畜力拉動的兩根木桿,叫“耬桿”;耬后靠人掌握播種深淺、間距寬過人身軀的把手,叫“耬把”;耬中間屬于配置嚴密的核心區,上邊敞口裝種子的錐形薄木箱叫“耬斗”;耬斗后下方的矮框承接流出的種子,矮框上的圓孔如同一個水壺嘴,叫“倉眼兒”;倉眼兒上的卡板,調劑出子量,叫“閘板兒”;與閘板兒作用相關,帶著線繩兒,走動時晃來晃去、發出有節奏響音的小鐵塊兒,叫“耬錘兒”;耬錘兒與倉眼兒之間還有一截彎曲的粗鐵絲,它攪動耬斗里的種子外流。耬斗下斜伸的那一根獨木,叫“耬腿兒”。耬腿兒頂端包裹一個三角形鼓腹的鐵護套,用來劃破地皮,它叫“重斤兒”。從倉眼兒以下,至耬腿兒,至重斤兒,中空,種子順著腔眼潛入地層。重斤兒后邊還懸掛一個半圓形的鐵圈兒,拴掛在耬腿兒上,用來掩埋種子,它叫“螞(音mà)弓兒”。人力拉動耬前行,除了肩襻繩,還有一根扣在肩襻繩中間,貫通前后,連接耬腿的一根細拉繩,叫“千斤”。整個耬具木質部分,以牢穩結實的榆槐木居多,榫卯結構。耩地過程,就是把耬的各個部件功能組合,運用生產技巧,將種子一條條播撒到田地里。

  耩地這項活計,不論使用牲口還是人拉,都不是一兩個人的活茬。一般來說,一張耬要有拿耬的把式,牽牲口的婦女、小孩,或拉耬的壯勞力。后邊還要跟著一個推砘子的。耩大塊地,同時上兩三張耬,加上干其他活兒的有十多個人。耬具運行開了,你來我往,耬錘兒敲擊耬斗,發出“嘎嘚兒,嘎嘚兒”有節奏的聲音,十分悅耳,田里人也陶醉其中。

  有一個規矩也不能不說,一起耩地的人若是多,在正式播種之前,幾張耬進地,要先商量定子眼兒。由一名老把式把他掌的耬的子眼兒定好,耬斗灌上種子,原地搖幾下,其他的把式看著,他謙和地詢問“行不行”。說“行”,另外把式也照這么辦。各張耬人員都調配好了,還要有細心,拿耬把式讓自己的搭檔試著走幾步,然后停下,他俯下身子扒開壟眼看下種是否勻實。如果合適,就按預定的辦,不合適,再調整。“活兒,活兒,活兒是死的,人是活的。”農民愛說的這句話,意思是干活兒這件事可靈活處理,不必墨守成規,一切因情而異,因人員條件而異。即便農田上的大把式,也不是完全憑經驗資格吃飯。

  “插耬緊三搖,拔耬慢三搖。”這耩地的訣竅,農民都懂,而放在今天就要說明白,為什么有“緊”有“慢”?剛插耬時,下籽兒腔眼里的種子還沒完全暢通,不緊搖幾下,耬里的種子下不去,開始種的地邊兒就種不上,而到了結尾地邊兒再緊搖,不放緩速度,就會造成起耬時瀉籽兒如注,浪費種子。農民對種子都十分地珍惜,不愿無故消耗。

  在這種意識下,農民是既希望出好苗,又要求節省種子。過去,大戶人家雇人耩地,他拿出一小袋種子,對雇工說:“這塊地,這點兒種子,你給耩了吧。”這里雇主兒和雇工都是好莊稼手,主家說過了,就等著看拿耬的眼力、手上功夫了。這拿耬把式接了活兒,先在地頭蹲著抽一鍋兒煙,然后站起身邁步量地,算計要耩多少眼兒,有了一個大譜兒了,拿小碗兒分種子,量出大概夠一個壟眼兒的種子,先耩一根地。這一根地耩下來,那耬把式心里就更有數了。一塊地耩完了,種子正好。普通的田間勞動,有這般掌故,這般細膩,神奇嗎?神奇!農田里有判斷,有設計,有計算,有實踐,中國農民既聰慧又樸實的風格,今天仍能引起我們對他們的敬意。

  在實際耩地中,還有關節點可言:拿耬把式和幫樓的相互配合,很重要。論關系,像說相聲逗哏捧哏的一樣。如果不配合,單靠哪一個,地也耩不好。有的拿耬把式太懶,把耬當拐棍推著,耬就死沉死沉的,累得幫耬人脖頸子暴青筋,弓著身拽拉(這時你就明白耬上的拉繩為什么叫“千斤”了),很難把路線走直。遇到這樣懶把式,幫耬的招數是將耬把掂起來,使耬腿兒入土不深,費力不大,而播種質量就不好說了。真正的好把式,講究與他搭幫的是個“絕配”,幫手“有眼力見兒”。尤其耩山坡地,地頭兒短,回轉身時候多,到了地頭,這拉耬的要知道弓一弓身子帶一帶千斤繩,拿耬把式就勢一提把,將耬向前一攮,就耩到地邊,非常完美。倘用牲口耩大塊地,牽牲口的幫手要懂得牲口習性,有的牲口膽小,“向窄”,鉆樹行子不敢過,這時幫耬的就要使用肩膀抗牲口的脖子,不讓它偏離走線。不然,樹行子里耩過的地,就會后壟并前壟,亂哄哄一片。幫耬的雖說不掌技術,但他鉗制技術的發揮,最終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一個組合搭配得好,相互之間都感到輕松,幫耬的挺胸抬頭,步幅勻稱,拿耬把式架耬的姿勢舒展優美,一步三搖,保持清爽的節律。如果不協調,拉耬的一陣兒快一陣兒慢,就讓拿耬的把式著了忙,左右招架定不下心,地不但耩不好,而且還費勁。按老輩子的傳習,耩地勞作,是拿耬的把式說了算,一天干多少定額,以及歇歇兒、起歇兒、收工等,都聽把式的。

  半輩子用心,才能熬出一個好莊稼人。耩地,這里邊還有很多說道,同樣播種,因為種子不同、節氣不同,莊稼把式拿捏的分寸也不同。

  比如耩黍子。黍?;?,容易下籽兒密,耩地時必須防止它順屁眼流,耬把式要將閘板下按、耬眼兒變小。拉耬的,邁步要穩,不能大步流星,走快了,若碰上草根、土坷垃,種子就會在那兒咕嘟撂一小堆兒。耩芝麻,芝麻粒要摻黍子,因為芝麻扁,不愛下籽兒,需由黍粒帶動,而且它發芽拱地的勁也小,容易憋在土里。而黍子?;?,黍子芽兒尖,有拱勁兒,能把芝麻芽兒帶出來。再者,耩芝麻還要看天氣,看墑情,地皮不能太濕,幾天內沒有雨情。播下時,不能用腳踩、砘子壓,只能用大鋤板去揉擦土壟。假如耩芝麻后很快降了大雨,被“瓜搭了”,芝麻也就不發苗了。耩麥子,播種期長,可根據上茬莊稼情況,從白露節種到立冬。它關注的要點,是不同農時的下種量。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老話兒說“白露麥子九頭十八尾”,是說它種得早分蘗強。若在白露節前種麥,那不是為了真正的麥秋,種下的麥子發苗盤垛,開春只能割了喂牲口。播種量的掌控因于農時,區分十分明顯:下種在白露頭每畝8?10斤,白露尾13?15斤;秋分15?23斤;寒露尾每畝30斤。立冬節里種麥,其類型猶如老人求子,子息畢竟先天不足,生長力弱,有的當季能發苗,有的不出。捂在地里的叫“凍黃兒”,來年春天才出土,播種量每畝在40斤以上。要使它跟上節氣,長成壯苗,在早春管理上要下功夫。

  ……

  一季季莊稼,一年年綠;一個個時代,一輩輩人。多少個世紀輪回,中國農民以勞動技巧和運用在生產實踐中所得的對于歲時物象的認識,領先世界水平建造了農業,氣運集會在了農業。

  俗話說:莊稼佬兒上梁,自在王。是說在自然經濟狀態下,農民的樂觀屬性。農民苦,農活兒累,世間或有人悲憫,但“坐地棵兒” 的農民順生、認命,自有排遣之道。真干活時有樂,干得漂亮時有大樂,這個特點不在莊稼地的人琢磨不著。辛辛苦苦并且快樂著,這就是老輩子的農民。農村男孩兒從小到大,承襲著先輩的秉性,從學會招坑兒、點豆兒、條埂等小農活,到什么農活都可能被派上,不覺鉆進了大人堆,他們有一種被認同的幸福感。尤其扛著耬跟把式去耩地時,走在了街上,他們特別希望讓人看見,那一刻的快樂就像今天鄉鎮干部受到提拔重用一樣!一來二去,他們掌握了全面農活,懂得了種田倫理,知道了干活圈子里有權威、有規矩……一代接茬農民就此長成!時至今日,社會變化已如霄壤之別,當下農村青年爭相以新新人類面目出現,沒有了過去農民的愛好和對先民農業文明的那份崇拜。那曾漫撒平川坡嶺、伴和“二月里來好春光”歌聲的耬鈴聲,那曾歪嘴叼著短煙袋桿兒、悠閑樣子耩地的拿耬老農,那口里嚼著羊葉角、兜里按著鵪鶉蛋的拉耬小年輕兒……無論聲無論影都湮沒在了快速發展的時段之中。今天的人誰還能記得多少過去的農事,誰還有興致回身鬧什么穿越,去談及貧窮時光的清涼話題?一些“古話兒”,不說也罷。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