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寂然山水 素履之往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佘躍松 字號:【

 

  鄉村之美,多是與人的關聯。有人愛寂然的山川,有人愛躍動的魚鳥,有人愛質樸的民風……每一種愛都有自我的經歷,也有對鄉村的一種設定。位于北京懷柔區響水湖景區內,有一處叫明明山居的地方。它有鄉村的美好:遠眺明長城、路通明古道、山明水亦明。它也有藝術的美感:精研花道茶道香道、精修古代園林建筑、精品非遺文化傳承。鄉村與城市,一個在感官中,一個在品味里,明明山居將兩種基調合而為一,在山鄉一隅,穆如清風。

  品味,離不開品質

  明明山居,像個很調皮的名字。好像在說,“明明我就是個山居,你卻還不知道。”但其實這樣的“明明”,古今通用。《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二字,是一種簡單,也是明心見性、直指本心。還有它的位置所在,北望不過800米便是明代長城連云嶺,院落東側有一條通往磨石口關城的明古道,“明明”在冥冥之中,仿佛早有定數。

  很久以前,它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家院落,中間一方院,灰色水泥墻。但是今天,推門入院已是一派園林景致。院落中央,直立著兩棵核桃樹, 60多年的樹齡枝繁葉茂,垂落的枝條將兩棵樹連成一線,在地面構成大面積的陰影,不管陽光怎樣“頑劣”,樹下永遠清風拂面,清涼自在。圍繞在樹蔭下的是層疊而出的“同心圓”圖案,與不遠處的白色圓窗相互呼應,“圓”作為古今常用的一種建筑元素,與山居的理念如出一轍,寓意生活圓融、生命圓滿。移步同心圓,便能看到石頭步道的紋理、樹干的線條和水的靈動,這些物與景的搭配,讓院落散發禪宗式的庭園氣息。

  圍繞庭院四周的是9間客房,大明、小明、三明、四明……全部以“明”命名。從外觀看,胡桃色的木質門、通透的落地窗,與主打簡約風格的民宿并無兩樣。但走入屋內,卻發現品質生活就藏在日常起居中。

  整個庭院的上水和下水都進行了全面改造,建立24小時循環熱水系統。衛生間的花灑是德國“空氣流飛雨花灑”,每一滴落在身上的山泉水,都蘊含著三分空氣、一分水的專利技術設計,讓淋浴過程無比享受;8厘米厚的雙層真空玻璃門窗,給整座房子由上到下穿上了一層“棉襖”,既實現了通透的光照效果,又讓室內冬暖夏涼;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新風系統的配置,山谷雖有優質的空氣卻蚊蟲繁多,持續的開窗會影響室內環境,新風系統則讓每個角落的空氣都宛若新生。

  深居古樸的山鄉,明明山居卻不止于“寓情于景”。依托山水,“視覺美”信手拈來,但在細節中強調的“體感舒適”,卻需要用品質作為保障。枕頭上的蒸汽眼罩、半透光的天然亞麻窗簾,云朵般輕薄溫暖的被子,這些日常所需體現著生活的質量。

  致敬傳統,為今日所用

  “明明山居”的主人滕婧,是個自帶古典氣質的人,熱衷中國傳統文化,精通茶道、花道、香道。“我理想的山居,就是一個分享自然生活方式的文化空間。從城市到鄉村,并不代表從繁華到粗陋。要在山里凈化、沉淀,必須有可行的文化作為支撐。”滕婧想讓每位山居的客人,除了親近自然的體驗外,還有一份獨一無二的獲得感。

  山居的各個空間都在致敬傳統文化。客廳的公共活動區域內,大面積使用宋朝時期流行的黃泥墻面;每張桌子的側面,都擺放著河北蔚縣的非遺項目張氏手工燈籠;水曲柳實木的茶幾上,一整套甜白釉的茶具透露著以茶修身的品味;清道光年間的傳統糕點沙琪瑪,在非遺傳承人榮師傅的制作下成為舌尖上的慰藉……當文化以這種嵌入的方式親近我們,人的感官就被調動起來,從視覺沖擊到味覺誘惑,在無形中已被融入。

  文化在物,是在靜態中致敬傳統。文化在行,則是將傳統為今日所用。山居以琴棋書畫詩酒花香茶“游于藝”,定期舉辦茶事、識香、花藝等體驗活動。在近百場的茶會中,客人從賞茶、泡茶、知味、擇器、鑒水等每個環節都虔敬躬行,在以茶為媒的禮儀中,體驗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在歷史悠久的香道體驗中,把散落于自然四處的各種香材,通過親手揀選、炮制、合成、制作、窖藏,而賦予人文的精神和思考。

  傳統文化的深邃獨具魅力,但其實怎樣的打開方式也很重要。“年代感強的東西就會有厚重的一面,呼朋引伴在此并不想大家有束縛感,無論是以茶會友還是聞香識人,最重要的還是客人們覺得有趣。” 滕婧把明明山居并不當成一家民宿在經營,她說這里就是自己在山谷里的家,遇到同頻共振的客人也會欣喜異常,因為這樣的生活方式而結交了很多知己。

  明明山居,就像我想象中的鄉村模樣,有山野的曠達,也有自己的格調。它的高級用素簡表達,傳統用精致刻畫,平靜用磁場感知。明明很美,有園林之象,有品味生活,有魚草共生。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