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劉家橋 青山綠水間的皇族村落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李笙清 字號:【

  號稱“桂花之鄉”的湖北咸寧桂花鎮的青山綠水間,有一個小橋流水人家、風光旖旎的古老村落——劉家橋。從明末崇禎三年(1630年)漢高祖劉邦同父異母弟弟彭城王劉交后裔劉元牙始建至今,大漢皇族的十八代劉姓后裔在這里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已有389年之久。“兩岸青山如黛繞,一任門前溪水流。八千云集皆過客,水車翻過萬古愁。彭城世家敘往事,古民居里遺風留。”這首詩描寫了劉家橋古村的歷史遺韻,青山溪流的生態環境,“彭城世家”的植根繁衍,古老民居的歲月遺存,多彩民風的傳承延續,使劉家橋獲得了“湖北旅游名村”“楚天民俗第一村”等美稱。2008年3月,劉家橋古民居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是蛙鳴陣陣、小荷初露的初夏時節,我終于探訪了心之往矣的劉家橋。古橋紅燈籠,傍水古民居,村民世世代代在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在溪流旁,勞作在田園上,勤勞樸實,民俗淳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家橋四面環山,小橋流水,綠色滿目,老村古貌,風光旖旎。在村口下車后遠觀劉家橋,感覺就像走進了一幅山清水秀、古風滿溢的水彩畫,還未散去的薄霧彌漫在晨曦里,四面青山環繞的村落,仿佛一位還沉浸在甜美夢鄉中的美人,任由清亮的鳥鳴在綠蔭間婉轉啁啾。

  走近了,從王侯山犀牛澗淌出的白泉河穿村而過,好似一條素雅的白練,一泓清波微微蕩漾,倒映出遠山近屋的美景。橋畔兩株高達十余米的古樸樹下,一座古樸典雅的古老半圓形單孔石拱廊橋映入眼簾,橋頭的白粉墻上,“劉家橋”三個繁體大字十分醒目。廊橋青瓦翹檐,橋身壘石而成,十分堅固。橋面兩側兩米高的方孔花格欄護墻以青磚砌就,靜靜地拱伏在寧靜的白泉河上,廊亭檐下掛著的幾只紅燈籠格外醒目。古橋取名劉家,古村以橋得名,就是來自于這座始建于300多年前的古老廊橋,盡管由于歲月的流逝已顯得老態龍鐘,但它依然挺著腰身,迎接四方來客。涼風習習,水波粼粼,置身橋畔,恍若廊橋尋夢,夢回百年。

  踏著條石臺階拾級而上,步入廊橋,在為游人特設的長凳上小憩,只見廊亭由多根高大粗壯的圓木撐起,內梁上雕刻有精美的龍鳳八卦紋圖樣,洋溢著吉祥美好的氣息,依稀可見廊橋當年的盛況。劉家橋四通八達,近代以來,這里一直都是江西、通山通往咸寧、武漢的主要通道,多少行旅客人通過此橋時在此歇腳,橋東頭設有燒水的爐灶和盛裝茶水的茶桶、飲茶的竹筒,好客的村民們一年四季輪番燒茶,免費供行人飲用,多少年來從未間斷。橋西沿河一帶,開張著一些經營各種生意的店鋪,供游人吃住和購物,綿甜可口的桂花酒為當地一絕。門面上“劉家橋飯莊”等大大小小的招牌,烘托出旅游景區的氛圍,這是近些年來古村向世人撩開美麗的面紗后,精明的劉家橋人發現的生財之道。移眸橋下,一只小船靜靜地泊在岸邊,一群鵝鴨嬉戲著穿過橋洞,在清波上蕩漾出圈圈漣漪。古橋臥清波,清波映古橋,美景如斯,說不盡的詩情畫意。

  翠竹青青,古木參天,棧道彎彎,廊橋巍巍。初夏的清晨,田野靜謐蕭然,沉甸甸的谷穗在秋風中散發出成熟的稻香。幾只竹筏拋錨在水湄之上,一座巨大的水車兀自豎立在水邊,在溪水的沖擊下緩緩轉動,仿佛不停地吞吐著古老鄉村的流年舊事。河道上,清冽的河水漫過攔河石堰的水槽,宛若小型瀑布,泛起串串白沫,一群鵝鴨愜意地棲息于上。條石砌就的水埠頭上,幾個早起的農婦捶搗衣衫的棒槌聲宛若時光的鼓點,富有節奏,讓人感受到水的柔情,令古老的村落有了更多的生氣。沿河一線,青石砌筑的坡岸上,一棟棟黑瓦磚墻、鱗次櫛比的古民居掩映在茂密的綠蔭里,構成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因此,劉家橋曾成為《汀泗橋之戰》《漢正街人》《守望家園》《桂花嫂》等多部影視劇的外景地。

  劉家橋以劉姓居多,現在已有8000多人,形成一個劉姓聚族而居的龐大村落。據《劉氏族譜》記載,先祖可追溯到大漢皇朝的建立者劉邦的幼弟彭城王劉交,他的第54代后裔劉元武在戰亂頻仍的明朝末年遷居于此,到第60代后裔劉伯常時在劉家橋落地生根,開枝散葉,漁樵耕讀,至今已傳18代,形成繁衍生息近萬人的龐大劉姓家族,可謂歷史悠久、名副其實的皇族后裔。

  劉家橋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落主要有四處,分別在老屋、下廠、上新屋和下新屋,為典型的明清古莊園建筑風格。依山勢從上而下形成階梯形建筑,雕梁鏤窗,粉墻黛瓦,高聳的門樓,口內含珠的龍頭翹檐,精雕細刻的門窗,樓道深巷迂回曲折,屋宇綿延雕梁畫棟,門庭嚴謹蔚為大觀,加上村口堅挺的拱橋,依稀可見劉氏家族當年的繁華。尤其是那些通風、采光、排水俱佳的“天井院”古民居樣式,可謂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價值觀的體現,凝結著劉家橋先民的聰明智慧。

  劉家橋古民居總建筑面積達3.5萬平方米,大多為明清時期所建,規模宏大,古樸秀麗。古民居依山傍水,大多成片相連,房廂相接,廊道相通,樓道深邃迂回曲折,斑駁的墻壁,老舊的哨樓,深邃的庭院,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既有鄂南民居的建造特色,又帶有明顯的徽派建筑風格。700余間大小房屋,38條樓道,54個天井,加上青石板鋪成的逼仄小巷,古民居屋后多彩的菜園,荷鋤忙碌的村民,組成小村頗具風情的人文奇觀。

  漫步忽高忽低的石板道,穿行于古老的宅院和逼仄的小巷,眼前的古民居很多墻體上已是斑斑駁駁,破敗不堪,有的墻腳上布滿苔蘚,有的門樓上甚至長出了一蓬蓬野草。從“墨莊世第”到“彭城世家”,古民居門楣上的一個個匾額墨跡已被風雨剝蝕得殘缺不堪,滿眼盡是歷史的滄桑之感,但又顯影出它們當年曾經的輝煌。

  劉家橋劉姓家族歷來恪守學而優則仕的古訓,鼓勵子弟通過勤學苦讀出人頭地,素有“墨莊世第”之稱,是遠近聞名的書香村落,讀書成風沿襲成習。據說劉家橋祖人劉如鶴留下“不求富貴在,但愿子孫賢”家訓,在老屋和下廠建起的同時,建了一所皋鶴學校,延攬塾師,教育子弟。據當地資料顯示,民國前劉家橋有舉人2人,貢生4人,癢生6人,秀才23人。清咸豐年間,貢生劉丙元和癢生劉毓華父子倆熟讀經書,知書達理,先后被朝廷授予修職郎職銜,被州府授予“父子明經”匾額,一時傳為佳話。位于白泉河西岸上新屋區域內的這組一進三幢的古建筑仍然存在,“父子明經”匾額仍然高懸門首,依稀可見老宅主人當年的顯赫與富足。“文革”浩劫中,劉家橋村有數十塊牌匾被毀,時至今日,在劉家橋許多古民居的堂屋中堂,還懸掛著保存下來的各個時期的各種授匾十余塊,書香彌漫,古韻猶存。

  走在劉家橋的村巷里,隨處可見已經不多見的一些過去的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透視著劉家橋村民濃郁的農耕文化氣息。曾經吱吱呀呀的紡車,引水灌溉田園的水車,古老的推礱,深深的碾槽,捕魚的竹笱,拍打豆莢、稻穗的連枷,原始而古老的榨坊,舂米的石臼,碾米的石磨,曬谷的曬墊,中間還插著軸木的平整場地、脫粒稻谷的石磙、犁耙、揚楦,以及迎娶新娘的花轎,造型別致的竹轎,古民居房屋中的關門床、太師椅、八仙桌、春臺桌、火塘、吊鍋,還有壁上掛著的蓑笠、秧耙和弄堂口緘默經年的風車……這些曾經滲透于劉家橋村民生產、生活的實物,無不透射出劉家橋原住民的勤勞及鄉風民俗的久遠傳承,它們組成劉家橋原生態的自然風光,被游客用鏡頭一次次捕捉。只有那些懸于房梁上的大紅燈籠,民居門額上還未褪色的對聯,屋頂上豎立的太陽能熱水器、接收電視信號的衛星鍋,還有戶外的空調機,繞村架設的電線,隨處停放的摩托車和坐在溪邊專注寫生的學生們,才讓人意識到一縷濃郁的現代鄉村氣息。

  劉家橋古風盎然,袖珍而典雅,寧靜而充滿原生態的生態宜居環境,彌漫在氤氳的氣息中,頗有幾分世外桃源之感。游畢出村,陽光正暖,回眸廊橋上的那副“山清水秀古道縈紆墨第,峰回路轉小橋飛跨劉家橋”的對聯,以史鑒今,人文炳蔚,以橋名村,民俗流芳,不正是劉家橋內涵的生動寫照么?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