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繁華盡落新平堡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白英 字號:【

  進入山西最北端的天鎮縣,向北眺望,邊塞風光盡收眼底,號稱“九邊十一鎮”的天鎮長城像一條巨龍飛騰在塞上崇山峻嶺之間,蔚為壯觀。而在晉冀蒙三省交界處的外長城起點、有著2100多年歷史的古鎮——新平堡。

  先有新平堡 后有天鎮城

  天氣晴好,路況不錯,我們撒歡往前奔,遇到岔路正躊躇間,恰逢一位老鄉趕著牛車經過,我停下來趕緊問:“大爺,請問去新平堡(bao)怎么走啊?”老鄉回答:“沒有這地!”這弄得我一頭霧水,又有點不甘心:“就是有長城的村莊。”“你是問堡(bu:當地方言)子啊,就在前面,不遠了。”和老鄉攀談中得知,新平堡是個“雞鳴聞三省”的地界,西北方隔長城和內蒙古興和縣相接,東邊與河北省懷安縣交界。

  據記載,明朝正統年間,蒙古的俺答部落時常南侵,到了嘉靖年間,大同地區的災難更加深重。為了御敵,明王朝在大同北這一帶修筑了100多里的長城防線,設置了防衛機構,這些在漫漫黃土地上崛起的夯土城堡群落,緊扼交通要道,外堡內墩,烽燧相望,形成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為守護大同繼而屏衛京師發揮著重要作用。

  說起新平堡,老鄉的神態立刻驕傲起來:“先有新平堡,后有天鎮城。”隨著老鄉的指點,站在高處遠眺新平堡,南、北面陰山皆為自然屏障,地形為典型的“兩山夾一川”,加之地處中原與北域分界線上,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時常從此地入侵,在這里修長城筑堡是最不得已選擇,因而被稱為“三晉北門鎖鑰”,一點也不為過。戰國時期趙國就在這里修筑延陵古城,歷代均有沿襲,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明朝軍隊在此筑新平堡,并駐分守參將,隸屬于大同鎮,由其統轄保平、平定、樺門、平遠四堡,即后世所稱新平路四堡。直到清雍正三年(1725年),隨著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將天成衛、鎮虜衛合為天鎮縣后,才開始由天鎮縣管轄。

  古閣鎮邊樓 古街繁華舊

  新平堡,是個有著2000多戶農家的鄉鎮,堡城經過多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殘存已經不多了。堡城原有的四門,現僅存北門,雖已殘破,但陰刻“鎮虜”二字仍在,明朝軍事建制的“鎮虜衛”即是因此門命名。據傳,當時抓住韃虜斬首示眾,首級用筐子或木簍盛著吊掛在鎮虜門外。所以,今天仍沿襲迎娶走東門,出殯走北門的習俗。

  從北門進入堡內,隨意進入一商鋪打聽新平堡往事,店主人,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十分熱情,他自我介紹叫王瑞,是土生土長的新平堡人,還是個新平堡歷史的民間研究者。為了宣傳新平堡,王瑞利用網絡和微信平臺來推介新平古堡旅游。說話間,他打開電腦,自編的新平網站呈現在眼前,它囊括了村里動態、人文趣事、美食特色、旅游景點等內容,是外界了解新平古堡的重要窗口。

  跟著王瑞,首先到了十字街中心的玉皇閣,這是一座三層兩檐、歇山頂式樓閣,底座青磚厚實,閣上飛檐舒展,頂部琉璃鋪瓦,木構雕花勾欄,方拱形十字過街洞門,十分氣派。王瑞說,玉皇閣也叫鎮邊樓,為明代遺物,萬歷二十年(1595年)所建,是全堡的制高點。在邊鎮中央建閣,平時做交通要道,戰時充當中心指揮部,同時也供奉安定軍民心靈的神佛,意在祈求天帝保佑平安。明代時大同鎮邊72城堡里都曾建過類似的樓閣,但是多被拆毀,只有新平堡的玉皇閣基本保存了原貌,這也是我國北方現存僅有的一座過街閣,算是歷史縫隙中的僅存。

  新平堡既是軍戍堡寨,也是邊境貿易的一大處所,玉皇閣下十字相交的道路,至今仍是車水馬龍,道路兩邊的明清建筑商鋪林立。走在新平堡的街上,依然能夠聽到陣陣吆喝聲,鍋碗瓢盆、服裝雜貨擺滿了地攤。街道邊、案子上擺著豬、羊、牛肉。老字號的糕點鋪、釀酒坊,吸引著三省區周邊的百姓前來光顧。特別是北街,雖街面僅兩步寬,但兩邊店鋪有幾十家,原先這里曾有興隆昌、永和成、中源永等十幾家鋪面,不少古老的店鋪建筑大都被改建或正在改建,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僅存永和成布行一間。過去,長城內外的物資在這里交換,其重要性相當于現在的“廣交會”,當時不僅每年有陰歷七月初三到十四的年度大市,還有每月的月市和小市。而今,我們置身其間,恍若重回明清時代。

  總兵府的照壁 進士弟的院墻

  跟著王瑞的腳步,沿路盡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又高又深的大門、鏤花磚雕的照壁、幽閉虛掩的四合院、精美絕倫的木磚石雕,雖然經過了幾百年風雨,細節中仍然展現著令人無限遐想的繁華。行走其間,如同走進了一條歲月的歷史長河。王瑞頗為自豪地說道,由于曾在明清歷史上扮演過重要的貿易角色,新平堡重商之風經年不減,堡內七成人經商,顯赫旺族富甲一方,曾將生意做到二連浩特、俄羅斯等地,平遙古城被稱為晉商故里,而新平堡也堪稱晉北“晉商”的故里。

  在王瑞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了堡內南街曾經的明代總兵(新平路最高軍事長官)馬芳官邸,這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透著古韻的高墻大院。總兵府門不大,卻很有特色,門柱為磚雕喜鵲登梅、福祿壽、雙獅抱喜、馬上封侯等,雕刻精美,匠心獨具。一進大門,迎面磚刻的照壁更讓人驚嘆不已,精致的磚雕可謂窮極工巧,賞心悅目。須彌底座,頂上是一連串花瓣精細的各種花草,中間是仿竹框,框內四角是栩栩如生的珍禽異獸,框的正中間則是一幅象征官運亨通步步高升的吉祥圖案,每一個裝飾細節都蘊含著深長的意味。左右兩側又各有一門,各通一進四合院。從西門一進去,見到了現居于此的孫振彪夫婦,老孫今年已62歲,聽他講述,這個院子是他祖爺爺買的,而他的太爺爺是做布匹買賣的大商人,去年,一個南方人要出一萬元買家中照壁,他硬是舍不得,“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我有責任守護好!”。

  沿著小巷一路轉悠,走入東街時,一處精美的石頭鑲嵌外墻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雕有蓮花和寶塔等形狀的精巧雕飾。王瑞說,這是清代民居殷家大院,俗稱進士第。院主人殷開周咸豐十年(1861年)拔貢,1890年,殷開周之子殷世祺拔貢,于是皇賜匾額,上書“父子選元”四個大字,從此,殷家成了有名的書香門第,就是新縣官上任也必來進士第拜訪。隨王瑞進入院內,這所進士第早已不是當初的規模,現存后院正房八間,西房三間,居住著殷家的后代殷春英和母親,正房里的土炕、大鍋臺、風箱、木地板完整地保留了清代民居的特色和風格,別有一番風味。

  底家的绱鞋匠 王家的糕點鋪

  走在幽靜的深巷里,不時看到七八十歲的老人,或三五成群神態悠閑地漫步,或獨坐屋檐之下若有所思。見王瑞陪著我們四處拍攝,都笑呵呵地打招呼,王瑞也是“富爺爺”“善叔叔”“郎伯伯”地一一回應著。看出來我的詫異,他告訴我,新平堡歷史上駐軍多且來源雜,大江南北的軍戶兵丁于此成家立業,繁衍生息。隨后商貿交流繁盛,成為多民族、多姓氏聚居的地區,所以,常住人口中光姓氏就有100多種,其中不少國內罕見,如善、蒼、富、底、原、仲、郎等,是個真正的“百姓村”。如今新平堡村有700多戶,2700多人口,雖然姓氏眾多,但堡里人卻不分你我、親如一家,在長期的演變中,各個家族相互聯姻通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之態。

  在新平堡沿街,我注意到這里還存在著已不多見的老行當,王瑞感嘆說,雖然生存艱難,但許多村民至今仍操持著祖輩遺留下來的行當:绱鞋的底家、教書的宋家、釘鍋的郝家、經商的侯家,以及制糕點的王家和擅柳編的康家……他們過去曾在這一帶名聲響亮,現在只有老人們還在盡力地維持著,難以割舍。

  說話間,一位釘鞋的老人招呼王瑞坐下歇歇,我們剛落座,老人就眼尖地指著王瑞的鞋底說開線了,二話不說要給王瑞把鞋修好。王瑞告訴我,這位老人叫底增月,家里上數好幾代都是鞋匠,他15歲開始學徒入行,今年已經85歲。老人深有感慨地說,其實學手藝的時候,他學的是绱鞋,就是把做好的鞋底和鞋面縫在一起,制成成品。那會兒他一個人一天能做10多雙。后來人們都穿皮鞋了,他只好改為修鞋。現在他每天都要擺會兒攤,一是為了掙點零花錢,再就是舍不得扔下這手藝。

  釘好了鞋,繼續前行,我們一起來到了王瑞奶奶家,家雖古舊,卻有些來頭,門楣上是顯眼的“加工月餅”字樣,院里還有個廢棄的土爐。原來,王瑞的爺爺王艾是當年新平堡周邊最有名的糕點鋪——云升茂掌柜。今年已92歲的奶奶回憶說,當時云升茂做的桃酥、蛋糕、芙蓉糕、糖棗、提漿餅、麻花,因為選料精、工序多、做得細,最受歡迎。老奶奶抬頭看看墻上,順著她的目光,鏡框里鑲嵌著“云升茂,本店開設新平堡,東大街路南便是”的糕點包裝紙還是那樣的鮮亮,而這些都已經成為王家糕點曾經輝煌的印記。

  探訪新平堡,從邊墻古建中讀出的是厚重、歷史、追憶與想象,從邊民后人中體會的是堅強、樂觀、淳樸和善良。新平堡雖經歲月滄桑,卻永難被人遺忘!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