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平均海拔高、緯度低、寡日照的氣候特征非常適合茶樹生長,境內多喀斯特地貌山區,土壤透氣性好且富含礦物質,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我國唯一以省級為單位的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貴州綠茶。
貴州山區絕大多數被綠色覆蓋,森林覆蓋率位居全國前列,貴州的茶園生長在大山森林中,可以說貴州的茶樹是聽著鳥叫長大的,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保證了茶區生態食物鏈的完整,茶樹害蟲的天敵有了棲息之所,化學農藥自然沒了用武之地。
截至2018年底,貴州省茶園面積達700萬畝,投產面積561萬畝,產量36.2萬噸,總產值394億元,連續六年排名全國第一。以銅仁、遵義、黔南、黔東南等茶區為主的茶園面積達到500萬畝以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綠茶新金三角。
茶葉作為貴州綠色農產品的典型代表,其“綠色”的含義在新時代背景下可謂有著更加深刻的意義。
寧要草,不要草甘膦
烏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余慶河環縣相繞,大烏江鎮,榮獲中國旅游名鎮。一場美麗的誤會,造就了余慶白茶。
余慶縣,地處黔中腹地,位于遵義、銅仁、黔南、黔東南四地州市結合部。山川清秀,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6.7℃,森林覆蓋率61.92%。白茶是一種葉片白化的茶葉。這種奇特的茶葉,每年只有30天左右的白化期,且只有氣溫在15-25度間才會有白化的嫩葉。而這些嫩葉如不能在白化期及時采摘,就會隨著氣溫的升高變得與普通綠茶一樣。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余慶人選擇以“余慶茶,干凈茶”為產品顯著特質,提出“寧要草,不要草甘膦(草甘膦,化學除草劑)”的口號,打生態牌、走綠色路。2016-2017年度抽檢的66個送歐陸分析檢測的茶樣中,有96.97%的茶樣達到歐盟477項檢測標準。“干凈茶”已成為余慶茶葉的名片。
說起花山鄉的白茶種植,在當地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誤會”。
2009年,余慶縣茶葉辦從外省購進了一批綠茶樹苗,免費發放給花山苗族鄉的貧困村民。第二年春天,茶農卻發現茶樹發出的嫩葉有不少都是白的,由于不懂其中緣由,大家都以為白化的茶樹生病了,于是專門請來專家為其“診治”。
然而,通過權威機構鑒定,專家們發現,這其實是一種比普通綠茶更珍貴的白茶樹種,葉片中游離氨基酸含量遠高于其他茶葉品種,因此市場價格也遠比綠茶貴。
在對余慶白茶的檢測中,專家們還有更“神奇”的發現:通常白茶的游離氨基酸含量一般均在6%左右,而在余慶采樣的白茶,游離氨基酸含量可達到8%左右,最高的一次采樣結果達到9.2%。
與茶相關的勞作似乎都很優雅
自古,茶滋潤了太多的人。當今更有人喜歡拿茶說事兒,似乎端起茶杯,人也優雅了許多。
然而,采茶卻又是一種優雅。
就為了這一年一度的收獲,余慶人要穿上節日的盛裝,哪怕這是一場競技。
正值貴州省一年一度采茶比賽,滿坡上,一壟壟、一片片的茶樹,經過一夜的煙雨朦朧,深綠色的茶樹上長出一層嫩芽。通往茶園的棧道上鋪滿櫻花,茶農背著竹簍,說笑著走進比賽場地。
采茶比賽開始了,請注意,采茶是采,不是摘,更不是割、刨、揪。原本熙熙攘攘的茶園突然安靜了。
茶農采茶既要眼疾手快,又要沉靜溫柔。悠揚古琴中,茶農的雙手就像在琴弦上彈撥,兩葉一尖的嫩芽跳躍到茶農的手中。
盡管每一位選手都很認真地競爭,但比賽的結果無論是誰獲得了優秀,大家都是那么開心。
難怪有人說茶有佛性。因為那兩葉一尖就像雙手合掌,捧著一枝芽尖。佛能洗心,茶可滌性。想必,茶農的那份優雅正是對大自然的一份信仰和對這片土地的一種感恩。
茶園的色彩不只是綠海青波
“春來桃李迎風笑,秋來丹桂撲鼻香”。這是一位副鎮長對她們鎮萬畝茶園的贊譽。
永安鎮田壩村是鳳岡茶產業的龍頭,這里出產的鋅硒有機茶通過了歐盟481項檢測指標,并出口歐洲,同時打開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等市場。這里的農民種茶有收入、采收有收入、制茶有收入,在茶園景區開辦農家樂也有收入。茶葉年產量達5100噸,實現綜合產值5.4億元。據統計,在該村2125戶農戶中,擁有千萬元以上資產的達6戶,百萬元以上資產的達200余戶,農民擁有家庭轎車600余輛,早已實現了戶戶通公路、家家奔小康。
如今鄉村外環路全線通車,電瓶車一路通到山頂,茶心谷主題酒店、吊橋、索道和生態餐廳主體完工;田壩老街立面改造、外環支路正在推進……茶園已不再單純的產茶,而成了鄉村旅游觀光園,2018年游客接待量突破6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2億元,被評為黔北最美鄉鎮。
這個傳說中鳳落山岡的地方,起伏的丘陵,一片片茶樹壟間,環繞著自行車騎行道,茶園成了生態體育健身園。
林下的茶園里,松風鳥語,茶青飄逸,在這樣的環境中練禪茶瑜伽,會很快讓人遁入清寂。
徜徉在茶海崇巒中,春風加裹著茶青的馨香,無論是滿坡滿嶺,一壟壟、一片片的茶園,還是點綴其間灰白相間的農舍,抑或是環繞茶園的騎行步道、觀景平臺,還有那鮮艷的苗族長裙,在綠海中飄動,銀色頭飾閃閃發光?;厥幵诓韬V胁家雷宀刹枧母杪?,更是一種綠韻悠揚的律動。
每一杯清茶都有一段美麗的故事,當嫩綠的翠芽在杯中翻滾,泛出馨香的時候,回味也是一種沁人心脾的感受。
我實在不知怎么形容這眼前的景色,在朋友圈中發了一條:誰能想出個形象詞,這一壟壟的茶園像什么?
結果讓我大開眼界:有說像一股“清泉”,有說像一首“旋律”,更有說像鋪在大地的“太空被”,我更喜歡說像“抹茶面包卷”。
我先敬上一杯“都勻毛尖”
這是都勻縣委宣傳部長見到我們的第一句話。
貴州是世界茶樹原產地之一, 2014年,《貴州省茶產業三年提升行動計劃》提出重點打造“三綠一紅”品牌,著力將“三綠一紅”推向全國,打響黔茶品牌。所謂“三綠一紅”指的是:都勻毛尖、湄潭翠芽、綠寶石和遵義紅。
而都勻毛尖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具有2200年種茶史、1000多年貢茶史、100多年品牌史,曾于1915年與貴州茅臺同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素有“北有茅臺、南有毛尖”之美譽;獲毛澤東主席親自命名、習近平總書記點贊。2018年,都勻毛尖榮獲中國產業區域品牌價值十強;2019年又榮獲全國綠色農業十佳茶葉地標品牌,成為貴州唯一入選的茶葉品牌。
中巴車繞著盤山公路吃力地向上爬,云霧在車窗外繚繞,大約一個多小時,我們來到高寨水庫茶場,這里是都勻毛尖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茶園面積1200多畝,生產中高檔“都勻毛尖茶”。
早有茶女等候在水庫邊的廊亭里,一襲輕紗隨風飄動,一壺清泉灑落,毛尖在杯中舞動,一縷清香泛起,來客忍不住捧杯深呷一口。
正值谷雨時節,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山風夾裹著云霧,讓人不禁寒噤,迎接我們的縣委宣傳部長說:“我們這里沒有明前茶的概念,因為高寒,明前茶還長不出來,只有這個時候才長出嫩芽,而且也只能采一芽一尖。因此這里的毛尖,炒青后,毛茸茸的,顏色深,耐泡。”
宣傳部長從歷史到今天,從產業到茶農,如數家珍。講到興處放開了歌喉:
悠悠古道千里長,
翻山越嶺到茶鄉。
往來馬幫歇歇腳,
一碗毛尖享清涼。
漫漫古道不尋常,
云霧飄渺繞山崗。
四方貴客嘗一嘗,
還是古道毛尖香。
據說歌詞是這位宣傳部長自己創作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