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金糞叉子銀糞筐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董華 字號:【

  莊稼一枝花,全憑肥當家,這句話在中國農村流傳廣泛。

  糞肥在農業生產上究竟占多重位置,惟有正兒八經農民參得深、悟得透。

  有人譏諷別人,常以“茅坑里的石頭——又臭又硬”為貶,殊不知茅坑兒里的石頭是“寶”。就有種田老人論道:一塊石頭四兩油,沒有石頭你種個??有一個隔年故事屬于同類意義:一個不會種地的奸心眼兒人,往地里撇糞時,把糞堆里揀出的石塊兒扔過地界,本想坑害人家,卻給了別人便宜。那家的莊稼長勢奇好。他莫名其妙,而深諳此道的并不言語。

  幾句閑言,從一個方面也說明“種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的道理。

  從農民堆里成事的毛澤東,熟知中國國情,他曾以工人農民本色為例,宣講革命道理,他說:“盡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一下子就把泥腿子農民和他們的根本扯在了一起。

  沒得說,農民和糞肥具有親緣關系。一年四季,耕、耩、鋤、刨,農民為糧食增收而操勞;一輩子,辛辛苦苦,為糞堆漲漲落落而不懈努力。

  農民對于糞肥的認識力,是從幼小就著手培養的。春夏日清晨,農家孩兒愛坐在屋門口階條石上,等著看太陽,他的目光拴在了庭院。眼前的樹每片葉子都像剛洗過似的,碧綠碧綠,籬笆根兒草棵,支棱棱的,葉子尖兒頂著圓圓的露水珠,家宅映現的恬靜,他用一顆幼小的心靈去撫摸。只過一會兒,東方天空泛紅,太陽從東坡頭兒上冒出來,鮮紅鮮紅的,像臉盆那么大,特別圓,特別好看,使小孩兒看得入迷。興許就在這時,家里大人叫著小名,指著豎在墻根的掃帚說:趁著潮呼氣兒,掃地去。于是小孩兒抱起了掃帚,學著大人樣兒,細細致致將宅院漫了一遍。然后,將掃得的樹葉、草棍兒和零零星星的雞屎歸一堆兒,用土簸箕撮起來,倒到當街的糞堆上。從始至終,未來的莊稼漢沐浴在晨時的陽光里。

  這種發生在農民家庭里的兒童勞動,是一種靈魂的冶煉,農家孩兒在啟蒙時期即已接受了“掃帚響,糞堆長(音zhǎng)”的理念,終會影響其農家傳人的一生。

  “窮撿柴火,富撿糞,做小買賣瞎胡混”,農民對積肥的重視,是深入了骨髓,每日進行修煉,任何時候看待糞肥都很寶貴。凡街坊鄰居看得上眼的莊稼人,離門出戶必帶糞筐。即使穿一身干凈衣去串親戚,也仍如是。進了親戚家,從裝著半筐騾馬糞的筐里拎出果匣,送禮者和收禮者都很坦然,誰也不會認為禮品擱在糞筐而弄輕了心意。

  農民舊時撿糞的家什,因地區不同,用具也不盡一樣。一般山區用背簍,平原用背筐。所搭配的工具,背簍兒用糞勺,而背筐,則糞勺與糞叉可以兼用。使用背簍,雖然背簍在身后,糞勺揚起來從頭上掠過,很不方便,但熟練了,撿起了糞只需半側身,簍子稍微一扭,就把一勺糞蛋兒投了進去。到了冬天,撿糞工具的效能顯出區別。冬天的糞容易上凍,剛還冒熱氣的馬糞,不一會兒就凍在了河灘或土道上,掛一層白霜,這時候使用糞叉就得先用腳把它踢活動了才能撿起。而糞勺則具優勢,硬鐵片卷成的糞勺可以“當當當”地砍,不怕糞凍。一同撿糞,也因年齡差異,撿多撿少很不一樣。小孩兒腿腳靈活,比較沾光。見馬車從眼前過,不論年紀長幼,都尾隨其后,看見大騾子大馬撅尾巴,就誰也不顧誰,奮力去追。見了新牲口糞,你爭我搶。年老的人使用工具已不靈便,就干脆俯下身用雙手“胡擼”。小孩子們嘻嘻笑著,一路小跑跨過老人邊界,顛嗒著小背簍,去拾前邊的一溜兒。有時小孩兒興奮勁上來,追那沒屙過糞的馬車,一直追出幾里地。

  應該說,建國以后很長一段時期,國家曾將積肥作為了一項全民運動。有據可查,195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今冬明春大規模地開展興修農田水利和的決定》;1958年12月10日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一九五九年國民經濟計劃的決議》,專門將指導農業的“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寫入正式文件。之后又發布一系列有關積肥造肥運動的指示。在共產黨領導下,由中共中央直接號召,發動全國人民積肥,這在新中國歷史上無疑是空前的——很有可能也是絕后的。此一時期,曾任北京市委農村工作部部長、后任北京市委副書記的趙凡,在全市工作會議的動員報告中,將造肥運動的任務、指標、方法、措施等,分解得非常詳細。用典型引路,會上還表揚了京西礦區雙澗子社馬家鋪村提前完成每畝積肥一萬斤的任務,東郊區南磨房鄉19名鄉社領導干部積極背糞筐,利用一早一晚或到各村布置工作的機會沿路撿糞,短短七天撿糞4000多斤……

  無獨有偶,京西南房山縣,縣委書記李明、縣長曹庶民,騎自行車下鄉工作,每個人的自行車后架都掛背筐,去到哪兒撿到哪兒,把撿來的糞歸入就近農田。“背筐書記”和“背筐縣長”的模范行為,至今人民也沒有忘記。

  “以糧為綱”年代形成的重視積肥風氣,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初期。那時的基干民兵、共青團員特別發揮作用,冬天天兒還沒亮,就有積肥小組的團員、民兵拍各家梢門的聲音,挨家挨戶斂尿盆,倒出來的尿液抬走去灌冬麥地。哪家拆土炕,清出了炕廂土;哪家掃房,掃下房梁土;哪家打掃炕席,掃出炕面土;哪家拆老墻,拆下大土坯——甚至鍋底灰也算在了內,不用人去召喚,都有青年幫助出力……一切為了生產隊的莊稼有個好收成——那是一個漫漶貧窮,然而又是澄明向上、人心純潔的年月啊。

  近時被人看得起的有機肥,是與以礦物質為原料、化學工業生產的無機肥相對應的概念。有機肥的產生,來自人類生產、生活環境中的衍生物質,在中國又統稱“農家肥”,乃天然有機質經微生物分解或發酵而成的一類肥料。它包括綠肥、人糞尿、廄肥、堆肥、漚肥、熏肥、沼氣肥和壓榨糧油的殘渣種種。農田依賴有機肥,我國過去有“地靠糞養,苗靠糞長”和“土換土,一石(音讀dàn)五”的說法。它的主要好處是增加土壤的有機物質,熟化土壤,培養地力,起到土壤改良的作用。有機質的含量雖然只占耕土層的微數,但它是土壤的核心成分,是土壤肥力的主要物質基礎。有機肥料對于土壤的結構、土壤中積蓄能量、酶、水分、通氣和微生物活性等都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米、田、共”,中國古時候將三者組合成“糞”字,是可以會意的,它形象地表明了糞與米、田相互依存,循環的關系。谷道輪回,沒有糞肥臭,何來米糧香?這也是農民由生存體驗得出來的又一條真理。

  此間也要說明的是,在農家肥名份下,只依靠人力戶外拾取及收集家庭生活垃圾為肥源,雖是農人之所為,但天然數量畢竟有限。若保證大面積農田足夠使用,就必須擴展肥源,擴大戰績。由人的主動行為,產生大批量的肥料有漚肥、堆肥和棚圈(音juàn)肥。

  漚肥是人工造肥的主要種類。它的基礎物質為作物秸稈、根茬和野生雜蒿。此為前輩農民所信守的“秸稈還(音讀huán)田”的造肥方法,完全是取之于自然,回歸于天地。夏季漚肥,原材料以麥根為主,輔以黃蒿,統一鍘碎入糞池漚積。冬季漚肥,主原料為鍘碎的玉米秸。鍘秸稈用鍘刀,一般老小配合,優勢在于小青年勁大、老頭兒穩重。慣使力氣的小青年立著身,一仰一合,只管摁刀把兒,老頭兒就蹲坐在鍘刀邊,負責往刀口續料。因為鍘秸稈容易起煙塵和碎末,入刀的老頭兒現時一副武士打扮:頭上系粗布風帽,腳上扣鞋罩,胳膊戴套袖,褲腿扎的倍兒嚴。他掐一把整玉米秸入刀口時,還要在刀床上滾一下,使秸稈緊貼著刀床頂端,便于摁刀者用力,鍘出來的碎秸二三寸長。老年人的手頭上有準兒,青年人的臂力有勁兒,“咔咔咔”,只聞鍘刀響;“嘩嘩嘩”,但見碎稈流。鍘出來的碎料成了堆,帶柵欄的馬車就把它運往漚糞坑。這漚糞,無論冬夏,環節一個樣:底層鋪碎秸稈,挑水潑透了以后覆蓋一層土,然后澆大糞(沒有人糞尿漚不爛秸稈),三個工序。如此循環往復,一層層迭加,直到坑里的漚肥厚度達到腰際。

  堆肥的原料比較雜。既有作物秸稈,又有蒿草、嫩荊條,還有拆白薯炕拆下或拆老墻的大土坯,加上其他土混合堆起來。處置過程,和漚肥基本一致,也要潑水,也要潑人糞尿。臨秋“掛鋤兒”以后,生產隊一項重要農活,就是派出青壯勞力到遠山近嶺割荊蒿。割蒿人坐著大馬車,帶著磨得飛快的鐮刀、盤好的繩子,再帶著干糧,興沖沖地出發,往往是頂著星星出征,見了月亮回程。馬蹄踢踏山道,“噠噠”地作響,趴在摞得高高的蒿草車上的男女青年,興奮異常,一路歡歌笑語不斷。

  棚圈肥為常見肥種。它包括個人飼養的雞、鴨、鵝、兔、豬、羊及生產隊集體的大牲畜的糞肥。在所有畜類肥中,羊糞質量最高,牛糞最次;豬能吃能屙,純為造糞機器。家庭養豬,是農民首選,既為了不糟蹋東西,又為零錢湊整錢,賣了豬得一個總數兒,留著錢蓋房子、娶媳婦、發送老人。弄到最后,莊稼主兒純賺的,其實就是那幾圈豬糞。豬多、肥多、糧食多,此理亙古不移。過去彭真市長樹立京郊12面紅旗,其中房山縣的惠南莊就是因為養豬成績突出,被樹為了紅旗。大牲畜的棚圈肥也稱“槽廄肥”,專指騾馬棚里的糞肥。它的形成有人為和牲畜的相互作用。人要經常給牲口棚墊圈,墊圈物為碎秸稈和黃土,一層隔一層,均勻地鋪好,適量潲水。另有一些鋪墊物,是騾馬所為,它們爭吃草料,常把食槽里的干草截兒和麩皮豁出來。圈里肥,靠大牲口踩踏和淋了牲口糞尿發酵而成。起棚墊圈是兩種活茬,同時展開,都要勤,十天半月倒換一次。起棚糞,活茬兒急,最好是當天起,當天墊,不能讓干了活兒回棚的牲口沒地兒吃,沒地兒歇。起糞時,是掄圓了三齒鎬鉚足勁兒“招”(京西土話,刨之意),招一片,清理一片,用大板锨將其揚出圈外。墊圈土最好是沙土,鋪沙土不漚牲口蹄子。夏天起棚糞滋味不好受,棚里熱,尿臊味兒特別大,汗順著光脊背流,眼嗆得流眼淚。冬天也有冬天之苦,多半尺厚的棚糞有軟有硬,三齒鎬招下去,像鋼槍打棉花團,彈起了三齒鎬,只聽“嘭嘭”響,就是不出活兒。

  積肥、造肥,肥種大致如此,而倒糞又是一項粗中帶細的活計。不管是漚肥還是堆肥,都必須“倒”。倒的過程就是糞肥的熟化過程。倒糞為兩個人組合,一人持鎬,一人拿锨。倒的方式,是由糞堆的一邊起頭,拿鎬的人將高糞堆從上到下一條條劈下,把糞坷垃、土塊搗碎,撿出混在其中的磚頭瓦塊與繩頭布條之類雜質。一個工作面完成,拿鎬的拄鎬休息,看拿锨的將糞肥翻向另外一邊。(冬天地凍,拿鎬的費勁;夏天土松,使锨的活兒累,故油滑的人習慣于“冬不拿鎬,夏不拿锨” ——此備一說)一個糞堆倒完,它變成了整體性遷移,糞堆向一旁挪了一大步。倒出來的效果,糞堆方方正正,見棱見角,看著都舒服。如是者,要倒三遍——“糞倒三遍,不招自爛”。上述的這些粗肥,多歸大田所用,而菜田使用的槽廄細肥則另有講究。此類肥不再與其他糞相混合,保持純度。它質量高,肥效大,易發酵。成堆以后,必須及時倒,有時還要摻些沙土,潲點兒水降溫,否則就看它起白煙了。若起了白煙兒,糞絲化成灰,肥力就會大大降低。

  過去的瓜果蔬菜和糧食為什么好吃、味鮮、味美,了解了這些肥源和漚制過程,就不難想出答案了。現在生活倡導“低碳”了,減少對大氣的污染成為時尚,而我們祖先奉行的“秸稈還田”的古老方法正契合了今日人們才認識到的科學構想——現代文明、現代智慧又回到了它的原點。據說,代表現代文明成就的美國、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正在興起“有機農業”熱,十分重視有機肥料,并且把有機肥料規定為生產綠色食品的主要肥源。盡管綠色食品比一般食品價格高上幾倍,但仍為其國人所喜愛。當下,泛于全國的肥料使用失措現象,殊為可慮。我國雖然已經解決了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但對無機肥的過度依賴,已經釀成災害,曾以天然肥為主的我國農業,現在的化肥使用量占到了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過度使用化肥,造成了土地退化、土壤板結現象嚴重,生產能力下降;經雨水沖刷,土壤中的殘留物又污染了水域及沿海,造成海洋生物的物種減少,并發生變異。禽類畜類吃含有重金屬的混合飼料,而糞肥又流向土地,長此以往,從食物鏈到土地吸收鏈,不能不為我國的耕地安全、食品安全擔憂。

  佛留三百六十行,莊稼把式是頭一行,最讓中國農人信奉。中國古有“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之說,不知起于何朝代的“金糞叉子銀糞筐”一句,賣不賣的,至少很多人已經記不起來了。此一語蘊含的思想意識和操作內容,雖不適合今日全程復舊,但可視為一種旨歸,即崇尚自然,恭敬土地,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來贏得回報。對于閃耀著祖先智慧的格言警句,我們不但不能賣,還要時時提起,念叨幾句。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