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京郊鄉村產業振興七種模式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牧之 字號:【

  今年6月28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指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鄉村產業根植于縣域,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是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產業。要充分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聚焦重點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強化創新引領,突出集群成鏈,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格局,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本著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場導向、政府支持;融合發展、聯農帶農;綠色引領、創新驅動的原則,力爭用5—10年時間,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值占縣域生產總值的比重實現較大幅度提高,鄉村產業振興取得重要進展。鄉村產業體系健全完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綠色發展模式更加成熟,鄉村就業結構更加優化,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產業扶貧作用進一步凸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這是農村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治本之策。本刊通過梳理目前京郊鄉村產業發展較好的一些經典案例,總結出鄉村產業振興的七種模式。當然,由于本文考察范圍有限,在搜集案例時難免掛一漏萬,京郊鄉村產業振興模式必然不僅限于這七種,本文期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可借鑒的內容和思路。

  一村一品+電商產業模式

  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按照《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及2018年北京市農村工作會議的相關要求,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組織開展了“一村一品+電商”試點工作。圍繞“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共同開展電商營銷實踐和品牌經營活動。

  柳莊戶村位于龍灣屯鎮南部昌金路南側,村域面積1196畝,耕地面積505畝。先后引進了歐菲堡酒莊、分享收獲農場、八寶葫蘆藝術莊園等企業,有效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解決了農民就業。柳莊戶村根據自身特點和需求,明確北京翠柳農產品產銷合作社為運營主體。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積極開展利益模式創新,打造利益共同體。

  2018年7月, 北京悅遇紛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與柳莊戶民俗村對接,合作實踐探討“一村一品+電商”帶動農民增收的新模式。該公司利用其“美著鄉村游平臺”,開展柳莊戶村旅游資源開發和經營活動。該公司和合作社一道,先后做了項目策劃、品牌設計、公眾號深度開發、商城系統開發、線上線下培訓等工作,實踐了“一村一品+電商”的模式。

  平臺搭起來了,客源除了本村公眾號,還有一個主要來源就是村史館。柳莊戶村村史館2017年1月正式開館至今,年接待參觀人數1.5萬人次。村史館具有穩定的客流,加上柳莊戶公眾號積累的粉絲,成為開展“一村一品+電商”,發展鄉村旅游的主要基礎資源。

  2018年9月,柳莊戶村舉行“順義首屆豐收節門票免費送活動”,以柳莊戶為中心,形成歐菲堡、葫蘆牛、巧嫂、柳莊戶村史館、焦莊戶地道戰等近10個景點的特色農業旅游文化聯合“大派對”,線路影響力不斷擴大。在這一過程中,電商平臺充分引流,有力推動了旅游服務和產品銷售。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實現了由“一村一品+電商”到“一村多品+旅游”項目轉化,實現了一個村里的多個旅游產品打包成套餐路線銷售,為各方都帶來了好處。

  柳莊戶村在發展“一村一品+電商”過程中,注重發揮特色產業基礎優勢,充分利用財政資金引導作用,調動社會力量積極性,撬動社會資本投入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實現多方合作,共同受益。該模式中,通過實施主體與運營主體通力合作,全面放大受益主體范圍,帶動周邊企業和園區共同分享利益,形成了合理的分配機制。

  柳莊戶“一村一品+電商”項目執行中,并未直接投資到葡萄這一特色產業。相關資金并未直接用于擴大生產規模、推廣先進生產技術或者開展葡萄產品營銷,而是將資金主要用于農旅結合的旅游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在產業融合發展中,注重整合周邊地區鄉村旅游資源,實現一體化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通過擴大宣傳,增加游客引流,進而帶動一村一品特色產品產銷。通過產業融合做大消費市場,引導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是其重要經驗。

  柳莊戶“一村一品+電商”項目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確保集體收益。由合作社按照章程擬定的方式,在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間進行合理分配,以這種方式增加村集體收益,確保了村集體經濟利益,對持續壯大集體經濟作出了貢獻。

  在新時代背景下,推動一村一品發展要適應新形勢,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持續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不同專業村因資源基礎、主導產業、經濟水平等差異,發展需求多種多樣。實施“一村一品+”需要圍繞特色產業這一核心,擴大支持范圍,就不同村莊特色產業發展所急需的要素和內容,針對基礎條件、綠色發展、品牌建設、科技支撐、經營主體、營銷路徑等提供專門的支持和引導資金,推動鄉村產業持續發展。

  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經營主體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在“一村一品+”建設中,要充分發揮企業、合作社等積極性,在明確“一村一品+”項目村級實施主體后,要引導其通過篩選確立企業化的項目運營主體。要積極發揮運行企業市場敏銳、資本雄厚、技術領先、管理先進等優勢,從資源開發、品牌培育、主體聯合等方面,促進本地資源與外部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融合,搭建特色產業融合發展平臺,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產業發展。要加強各級政府對“一村一品+”項目指導,鼓勵運行企業和參與企業增加投入,確保“一村一品+”項目建設能夠持續收益。

  “一村一品+”作為推進北京鄉村振興,推動產業興旺的重要抓手,要加強與各級各類政策和措施的銜接,將鄉村產業發展、科技推廣、環境整治、鄉村治理等內容統籌安排,尤其是在各種示范創建中,優先對納入“一村一品+”范圍的村予以支持,在全市鄉村振興中起到以點帶面,示范引領的積極作用。

  村集體組織帶動模式

  順義趙全營鎮北郎中村位于順義區西北部,是鎮域規劃中心村,有816戶、1646人,土地面積4500畝。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萬元。

  北郎中村集體組織經濟發展穩定持久而又強勁。以前,北郎中村村民一直是以種糧為主,隨著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開端的農村改革不斷深入,村民才算解決了溫飽問題,但初期村民增收仍很困難。1985年,由10戶村民每戶出資1萬元,以股份制形式建成了村面粉廠,當時企業只有100多平米的廠房,5臺小型面粉加工機械。面粉廠投產后經營得紅紅火火,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到1992年資產由10萬元增加到60多萬元,發展后勁十足。面粉廠的經濟效益增長很快,股東年年分紅,這幾戶村民在村里率先富裕起來。從1993年8月份開始,北郎中村在首先統一黨員干部思想認識的基礎上,決定在全村推行股份合作制。通過動員,干部群眾解放思想,提高認識,轉變傳統的經營觀念,并請面粉廠的股東現身說法,使村民解除疑慮,積極參與到企業改制中。股份合作制初見成效,企業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增強了,農民也得到了實惠,找到了新的致富路。

  近年來,北郎中村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和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園”這個發展目標,從“發展綠色經濟、營造綠色環境、奉獻綠色產品、共享綠色生活”的發展理念出發,確定“生產、生態、生活、示范”四位一體的發展定位,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促使一、二、三產有機融合、協調發展;以股份合作制形式組建的北郎中農工貿集團,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持續增收,促進了各項公益事業健康發展和村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北郎中村先后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國家級生態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等榮譽稱號。

  在北郎中村各項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帶動村民就業增收中,花卉產業作為該村龍頭企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北郎中村花卉產業于1998年開始發展,經營土地面積2000畝,擁有智能溫室和日光溫室20余萬平方米。發展過程中,圍繞創新農業、都市農業、科技農業的發展思路,堅持以科技為依托,加強與北京農林科學院、北京園林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緊密合作,經營規模不斷發展壯大,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形成了以時令花卉為基礎、高檔花卉為特色、優質苗木為補充、綠化工程為主導的產業布局。并于2002年在本行業中率先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6年在全市花卉行業中首批被認證為北京市花卉生產標準化基地,先后被評為全國苗木行業知名企業、北京市名優花卉生產基地、北京市花卉育種研發創新示范基地、北京市特色林木種苗基地和百萬市民走進京郊百花園定點單位。近年來,承接并高標準完成了2008年奧運會的鳥巢、水立方等奧運主場館,北京中軸路、奧運大道、三環、四環,2009年國家60年大慶和第七屆全國花卉博覽會等重要工程的綠化和花卉布景任務,常年為首都機場、中國紀檢監察學院等幾十家大型企業單位提供高標準的花卉、綠植租擺服務,取得了良好的品牌效應和經濟效益。建成了集菊花資源保存、品種繁育、觀光旅游、科普教育、菊花品種展示和弘揚菊花文化為一體的“北京市花—菊花文化產業園”,是2013年全國菊花展中菊花新品種和弘揚菊文化的重要展區。

  以荷蘭黛麗芙菊花育種有限公司為科技依托,北郎中村于2011年實施了“鮮切菊出口與種植示范基地”項目,現已有10000平方米智能化溫室用于鮮切菊生產,具備年出圃鮮切菊100萬支的生產能力,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香港等十幾個省市地區,形成了良好的產品市場網絡和市場環境,已成為北郎中花卉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由于北郎中鮮切菊品質優良,種植標準化水平高,在2013年第八屆中國花卉博覽會上,所生產的“綠安娜”、“桔乒乓”、“安娜”、“瑞多斯特黃”、“丹特黃”、“粉乒乓”等6個鮮切菊品種分獲切花類的金獎、銀獎和銅獎,大幅提升了北郎中鮮切菊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近年來,又大力發展蝴蝶蘭花成花及種苗生產,形成了蝴蝶蘭種苗年產量可達50萬株、成花30萬株規模。北郎中已經成為京郊村級花卉產業中規模最大的基地之一。

  根據北京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結合北郎中村花卉產業資源,大力發展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農業文化為核心,以傳承郎中文化為特色,以健康養生為主要內容,與現有花卉等產業相融合、與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的觀光休閑農業,為消費者提供休閑、觀光、體驗等服務,實現農業產業的多功能、高效益。目前,北郎中村已初步建成鮮切菊產業園、蝴蝶蘭產業園、果蔬采摘基地,今年的迎春花展和特色食用農產品展銷會,吸引了大量市民觀光旅游。

  村集體與社會資本共同撬動模式

  干峪溝村,位于北京市密云區北莊鎮,這里格局依舊,傳統風貌猶存,幾十座民居均為半世紀以上老屋,多數有百年歷史,古樸自然,建材多為山石和當地樹木,不加水泥而用石灰和黏土壘砌,一家一院,戶戶不同,高低相間,錯落有致。古樹老井山花、石磨草屋籬笆,讓人陶醉在“山深人不覺,猶在畫中游”的意境。上萬畝的原始次生林使這里成為天然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雖然生態優越,但地處偏遠,干峪溝也難逃日益荒涼、日漸凋敝的命運。隨著村民老齡化,年輕勞動外出打工,造成土地和山場無人打理,全村43處宅院,大多處于閑置狀態,村莊空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變化發生在2013年,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干溝峪就從一個窮鄉僻壤的小山村,變成了山里寒舍鄉村酒店。

  “山里”項目利用閑置土地和廢棄的宅基地,以北莊鎮干峪溝旅游專業合作社為主體,把這部分資產開發并經營,整合資源及勞動力,使之產生效益,從而給當地老百姓帶來土地(宅地)租金、工資收入以及效益分紅等幾部分的收益,提高百姓收入。

  村內先后完成了電力設施、河道治理和道路拓寬,還增加了路燈、照明設施和停車場等,原本破敗不堪的農家小院和雜草叢生的田地,經過修整成為古樸厚重、野趣天然的高端鄉村旅游基地,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

  村里成立旅游專業合作社,推動土地、房屋流轉起來。在不改變所有權、承包權的前提下放活經營權,村民以自家的房屋、果樹和土地自愿入社,化零為整,再委托企業統一運營管理。預計每年人均增收兩萬元,在企業就業的社員,年收入甚至可以超過五萬元。村民有了收入保證,還不用自己先期投資,對這種運營模式非常歡迎。

  引進優質社會資源,確保資產良性經營起來。企業墊資、投資房屋改造。截至2013年9月,干峪溝改造完成了庭院10處,每個庭院都包括至少兩個標準間,可以提供24小時熱水,并采取地暖供暖;中餐廳1處,可以提供100人同時用餐;并已完成了24小時監控系統、wifi無線寬帶的全覆蓋,客房與總臺的電話系統等。累計投資超過3000萬元。

  促進本地勞動力就業,將農民組織起來。安排社員、村民就業。北莊鎮政府協調企業拿出合適的崗位優先安排社員就業,為農民帶來了土建維修、客房服務、安保巡邏、衛生保潔、農場耕作和果樹管護等力所能及的工作。項目還吸引了本地青年回流。現在山里寒舍的客房部主管、餐飲部主管和大客戶經理,都是北莊鎮土生土長的子弟,曾經在外上學和就業,現在回到父母身邊,拿著和城里一樣的工資,干著一份體面舒心的工作,相信以后還會有更多的農村青年來這里求職。

  “山里”與馬來西亞雪邦黃金海岸棕櫚樹度假酒店已簽署協議,成為戰略發展聯盟,在市場運作以及經營管理上引入馬來西亞團隊,使項目在諸多方面達到國際水準。

  通過“山里”項目的運營,開發單位欲將項目打造成一個山谷樂活的休閑酒店品牌,擴大其在京郊山區旅游方面的影響力,把相應的投資、開發、運營及管理的經驗系統化,最終能在京郊山區形成連鎖式運營。未來還將延伸“山里寒舍”品牌,并從開發經營逐漸轉移至投資管理領域,使項目發展得更長久深遠。

  “山里寒舍”通過對地區文化的了解,充分挖掘文化內涵,開發特色產品,并將其貫穿于整個服務過程中,感染和吸引游客,打造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力,真正成為與鄉村風情、民俗文化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綠色、科技、人文的北京一流鄉村生態旅游基地。2014年干峪溝村榮獲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稱號,是全國29個特色民居村北京唯一入選單位。

  綜合發展模式

  金叵羅村隸屬密云區溪翁莊鎮,位于密云水庫南側1.5公里,村域面積7.83平方公里。全村有村民1040戶,共計2400余人。村內現有耕地3000余畝,平原造林800畝,山場7000畝,櫻桃采摘園600畝。

  金叵羅村通過統一流轉土地、成立專業合作社、規模經營、集中宣傳、打造特色等方式,不斷探索適合本村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目標是建成集觀光采摘、農耕體驗、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現代休閑觀光農業莊園。同時,按照溪翁莊鎮“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打造民俗旅游的特色品牌產業,結合谷子大力發展民俗旅游業。

  近兩年來村內發展小米特色種植業,谷子種植1000余畝,年經濟收入超過500萬元,村莊社會秩序穩定,為該村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村內通過簽訂流轉協議流轉土地1700畝,成立了北京祿存小米種植專業合作社,入社成員900多戶,涵蓋全村近90%的農戶。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走“規劃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引領農民進行有機雜糧種植。日漸完善的合作社管理,把村民有效組織起來,土地的有序流轉都為適度規模經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金叵羅小米作為密云區“八大特產之一”,曾為皇宮貢品。此米金黃剔透、色澤誘人、滑潤爽口,口感細膩,伴有清香,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專業合作社嚴格按照綠色種植模式標準生產,增施農家肥和有機肥,生物防治病蟲害,人工除草。為保證小米美味營養不流失,至今保留傳統手工收割、石磨碾壓、風車車谷等加工方式?,F已注冊了“金叵羅小米”品牌,并在首都市場贏得較好的聲譽,已通過綠色食品認證。

  小米的種植帶動了以民俗經營為主要內容的休閑產業發展,發揮貢米的品牌效應,大力發展具有本村特色的貢米打包飯,將特色農產品和民俗旅游相結合,民俗戶收入明顯提高,還積聚了強大的發展后勁。開展了以體驗農事、融洽親情為主題的“金谷開鐮節”,以農耕體驗為主的現代休閑園,通過對外出租的形式,吸引城市人群到村“開心農場”開心種菜。讓市民體驗農耕的樂趣,食用放心蔬菜,這種方式每畝收益可達1萬元,種植收益大幅增加。

  作為京郊村莊,能夠保持如此規模的傳統農業種植,并且保持著傳統的耕作加工方式,以確保優良品質,已經是十分難得了,而且還通過“一品”帶動了整個村莊休閑產業的發展,為全村2000多村民打開了一條充滿生機的致富路。金叵羅村在探索新形勢下農村農業發展的新路徑,這對那些仍舊保有一定農業資源的村莊以及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村莊都有積極的示范作用。

  外部資金撬動模式

  司馬臺長城腳下的密云古北水鎮將北方的青山綠水、長城古鎮與“江南水鄉”的特色相融合,吸引中外游客競相游覽。從2014年開業至今,古北水鎮的經營業績“一路狂飆”,令人咋舌。2014年,古北水鎮的游客接待量為98萬,實現旅游收入1.97億,2016年,游客接待量達到245萬,實現旅游收入7.35億。

  “古北水鎮2010年落戶密云縣,就建在司馬臺村,2014年開始正式運營。”密云縣古北口鎮旅游辦負責人介紹,這座占地9平方公里的綜合旅游項目,將山水、長城、古鎮、水鄉融為一體,有“北方烏鎮”之稱,第一年運營就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億元,占全縣景區綜合收入的“半壁江山”。

  徜徉在古北水鎮間,亭臺樓閣,小橋流水,仿佛把人帶進了江南水鄉。同時,這里還有長城書院、古北鏢局、梨園客棧等典型的邊塞特色民居,原汁原味展示著北方地區的民俗風情。

  古北水鎮落戶前,司馬臺村所在湯河溝域雖然有司馬臺長城、紫海香堤薰衣草莊園兩大著名旅游景點,但溝域旅游一直不溫不火,年接待游客量僅為25萬人次。2014年古北水鎮正式營業后,湯河溝域年接待游客一下子激增到100多萬人次。不僅是湯河溝這條小溝域,在古北水鎮的帶動下,密云東北部最大旅游溝域——司馬臺霧靈山溝域去年游客量也增加了1倍多,旅游綜合收入達到3.15億元。

  古北水鎮也直接帶火了與之比鄰而居的密云古北口鎮司馬臺村的民俗旅游。開業當年村里接待的游客就有14萬人次,平均每個民俗戶都有八九萬元的純收入。

  司馬臺村位于密云深山,距離北京城區約130公里。這么偏僻的小山村如何能引得游客紛至沓來?

  司馬臺新村坐落在一片蒼翠的群山腳下,距離景區不到2公里。游客大老遠來了,很多有吃飯、住宿的需求,這里便“近水樓臺先得月”。新村里家家戶戶都是青灰色的二層小樓,門樓上掛著醒目招牌,戶戶門前繁花似錦,煞是好看。

  “古北水鎮建設,占了我們村的地,老村拆了,現在全村500多戶,住的都是新蓋的小別墅。”村黨支部書記呂大如說,新村建設從一開始就考慮到了今后民俗旅游的發展需求,不管多大戶型,都盡可能多預留了客房。

  46歲的蔡蘭俠是經營著自家170平方米大宅子的民俗戶,樓上樓下5間臥室,自己住一間,剩余全作客。據介紹,所有民俗戶接待用的床單、被罩都是統一配備的,床單上還印著“密云旅游”的醒目字樣。民俗戶布置雅致、整潔,不輸城里的三星級賓館。一年到頭,司馬臺村幾乎沒有游客斷檔的時候。前陣子端午小長假,蔡大姐家天天賓客盈門,愛人、孩子一起上陣,每天都要從早上9點一直忙到晚上10點。

  守著古北水鎮,客源自然不用愁。但密云縣旅游部門還有更長遠的考慮,“要真正留得住客人,還得把民俗旅游的檔次提升上來。”縣政府提出“一個民俗村就是一個鄉村酒店”,將民俗游服務標準向酒店看齊。村里成立了民俗旅游專業合作社,全村215個民俗戶的床上用品由專業合作社統一配送、清洗。各民俗戶客房的家具擺設,直至窗簾、裝飾畫、燈具等,由專業合作社統一配發;收費標準也由合作社統一制定。

  鎮旅游部門還開設了廚藝、禮儀、食品安全等培訓,過去只知道和莊稼地打交道的農戶們,很多都獲得了烹飪等專業等級證書。不僅是司馬臺新村,據初步估算,古北水鎮呈現的蝴蝶效應,已帶火了古北口村、河西村等附近七里八村700多家民俗戶,以及蟠龍山長城等10多個景點景區。大項目帶動,密云深山旅游方興未艾。

  民宿發展模式

  黃山店原名桃葉口,因地處形似桃葉的狹長山口而得名,后因村東北山上的黃山崖而更今名。早先,知道黃山店的不多,而知道坡峰嶺的人卻不少。坡峰嶺位于北京房山區黃山店村,海拔370米,總面積約2000畝,是遠近聞名的紅葉觀光區。每年秋季,漫山遍野的紅葉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每當這時,原本寂靜的小山村黃山店便開始熱鬧起來。

  然而,與今天的人氣旺盛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在被開發利用之前,坡峰嶺曾長期被當地人戲稱為“破破嶺”。與之毗鄰的黃山店村在2009年之前,長期以開采、銷售石灰石為主要收入來源,每年可以為村集體創收300多萬元,雖然村民借此脫了貧,但常年開采造成環境壓力卻不容樂觀。“那時村里的空氣很臟,洗干凈的衣服晾在外面,很快就會沾滿灰塵。”50歲的黃山店村民楊金紅回憶說。黃山店村黨支部書記張進剛早早就意識到,采礦不是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尋找到新的收入來源勢在必行。“我當時想,隨著經濟發展,城里人越來越富裕,到郊外旅游的需求就會增加,如果把這座山峰打造成一個旅游景點,或許能吸引來一些游客。”張進剛說。

  從2006年開始,張進剛參觀、考察了許多全國知名景區,學習管理經驗,為發展黃山店村的生態旅游做準備。2009年,黃山店村黨支部正式決定開始建設坡峰嶺景區,并于次年關閉了石灰石礦場。“當時的主要工作包括建設6公里左右的環形登山步道,以及對一條經過村子的、填滿垃圾的泄洪渠進行清理,并在兩岸種植花草,打造成景觀河。”張進剛說。

  對于這一決定,村民們起初很不理解,抱怨這是“把錢白白扔到荒山、扔進河溝”。但張進剛并未氣餒,他一次次召開會議,苦口婆心地向村民宣傳保護環境、綠色發展的新理念。

  2009年至2013年,坡峰嶺景區一邊建設,一邊免門票試營業,借助游客的口口相傳,坡峰嶺逐漸火了起來,成為首都市民賞紅葉的主要去處之一。隨著游客的增加,黃山店村接待能力的不足凸顯出來,發展旅館配套設施成為必然選擇。有大型旅游企業找到張進剛,建議拆掉民宅騰出土地蓋酒店,遭到了他的拒絕。

  “保持住特色文化,村子才有生命力,傳統民宅是黃山店面貌的一部分,必須予以保留。”

  為利用傳統民宅,黃山店村黨支部建設了35棟樓房,絕大多數村民已上樓居住,騰出的300多個院落中,已經有30多個被打造成精品民宿。

  為彌補管理經驗不足,黃山店村選擇與互聯網旅游公司遠方網合作,由遠方網對民宿進行改造裝修、運營、宣傳推廣等一條龍服務,游客來之前便可以在網上預訂房間。

  走進一所名叫“姥姥家”的民宿,內部現代酒店式布局與傳統民宅的外貌形成強烈反差。“我們追求的就是兼顧傳統的外表與舒適的居住體驗。”遠方網黃山店項目負責人蔡勇表示。

  在黨支部和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黃山店村實現接待游客40多萬人次,為村集體創收2000多萬元。

  今年52歲的村民付玉靜2009年前與丈夫一起運輸石灰石,每年收入三四萬元。2010年礦場關閉后,二人帶著些許無奈離開了黃山店村進城務工。聽說村里的旅游業火了起來,他們于2016年又回到了黃山店村,付玉靜當上了民宿管家,丈夫則在餐館里磨豆腐,兩人每年僅保底收入就有7萬多元。“當年聽說礦場要關了,我們對未來生活感到擔憂,就離開了村子,沒想到如今不僅村容變美了,我們的收入還實現了翻倍,感覺像做夢一樣。”付玉靜說。

  被吸引回村的不止付玉靜夫婦,1980年出生的劉麗英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北京市區從事酒店管理工作,聽說家鄉成為美麗鄉村的典型,她毅然于2014年返回黃山店村,當起了全村餐飲業的管理員。“我當年離開時,家鄉非常貧窮,聽說家鄉成功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致富路,我既感到振奮,又感到有責任利用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幫助家鄉發展得更好。”劉麗英說。

  黃山店村的旅游業發展沒有原地踏步,而是在不斷增加新的內容。20世紀60年代曾有一部聞名遐邇的影片《紅色背簍》,講述的是一位供銷社負責人帶領職工常年背簍上山送貨的感人故事,片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黃山店分銷店負責人——王硯香。如今,黃山店村圍繞“紅色背簍”精神,打造紅色教育基地,推出了四條“重走背簍路”徒步體驗線路,旨在通過“重走背簍路”的活動使廣大黨員干部了解“紅色背簍精神”的歷史背景,聆聽“背簍”故事,切身感受跋涉于重山峻嶺之間的不易與堅持,更好地傳承與發揚“紅色背簍精”?;刈越衲?月成立以來,已接待10余家單位進行黨建活動。

  傳統文化 復興模式

  爨底下村位居距北京90公里處的京西古道上,隸屬北京市門頭溝區,目前是國家AAA級景區。爨底下村擁有500多年悠久歷史,在明、清時代,該村所在地為京西貫穿齋堂地區西部東西大動脈最重要的古驛道。爨底下古村被稱為古村落發展史的“活化石”,從被發現至今的近30年,各級政府對爨底下村的保護等級不斷升高。除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外,爨底下古村還于2003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又被住建部公布為“中國傳統村落”。爨底下村是一座融自然美、人工美、社會美于一體的聚落環境,具有“活化石”般的珍貴價值,記載著古村發展的歷史、先人建村的智慧和創造實踐,在村里至今仍保存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和遺存,是極為難得的歷史見證。

  1995年,爨底下村開始開發旅游資源,以民俗餐飲和旅店為特色的農家樂休閑旅游逐漸發展得紅紅火火,石板路兩側家家戶戶都可接待游客,無數人對爨底下村的農家飯菜和保存完整的古村落流連忘返。20多年下來,全村55戶村民幾乎全部成為民俗接待戶,全村總收入的95%來自旅游業。該村采用了“政府搭建平臺+村集體+農戶”的旅游經營服務機制,政府實施市政工程、民生工程改造和對外宣傳推廣,集體宏觀調控,農戶發展“農家樂”,用市場機制引導村民走集體產業化道路,全村100%勞動力實現了家門口、零距離就業。

  爨底下村有財神化身的關公廟,有盼子的娘娘廟,有保佑太平的觀音廟,村民世代相安而居。古村環境與70余套靈巧、精良的山地四合院,見證了古山村曾經的繁榮發達。古村重視宗族、血緣的維系,在推崇愛家愛國思想和倫理道德規范村民行為的教化下,村民歷來有報國獻身精神,至今村中還保存有韓家子弟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的立功喜報。

  爨底下村的物質形態——村落建筑的保護和修繕得到了較髙的重視。非物質文化形態,包括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起居習慣、飲食文化、地方方言等,也相應得到重視和活態傳承,這是傳統村落延續獨特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爨底下村的民俗文化特色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幾百年來的文化積淀與風雨洗禮,使爨底下村的百姓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民俗風情,如過年祭祖祭灶、清明蕩秋千,飲食方面有片餑餑、無餡燙面餑餑、京西稻米飯等特色食品。

  爨底下村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就是房屋的建筑藝術——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如今,村里完好保留有清代四合院76套,房屋656間,村里的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高低自然,由中間高20米的山石護坡分成上下兩層,呈扇形向下延展,以放射形態靈活布局在有限的基地上,建筑布局嚴謹和諧,變化有序。村落的整體布置形似“元寶”,氣勢宏偉。房屋皆為磚瓦結構,集磚雕、石雕、木雕于一體,形態各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該村的四合院除具有傳統四合院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小巧玲瓏、隨地形變化、院落形狀不規則、就地取材等特征。巒石原木建造的房屋,山石鋪砌的陡峭臺階和街巷,樸實厚拙,雖然有的地方已經破損,卻與周邊自然地融為了一體……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態,使爨底下村在2003年成為北京第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