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望文生義,認為蔣潭有“潭”,那就錯了。蔣潭是個行政村,村名帶“水”,卻不見水,放眼盡是山。
在一個周末,我抵達安徽省桐城市唐灣鎮西部的蔣潭村。彼時,陽光甚好,清澈,透明,世界被鍍成琥珀,我們就在琥珀里走動。
先看桐懷潛第一次黨代會舊址。“唐灣鎮旅游景點”的路標,將我們指向路邊破舊的青磚黛瓦房。1937年,桐懷潛中心縣委第一次黨代會在這里召開,成立了桐懷潛中心縣委,全面恢復地方黨組織,抗擊日寇……望著被戰火煙塵熏染的舊址,仿佛聽到歷史的回聲在耳邊縈繞。
來到蔣潭村部,等候在此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唐灣鎮農技站站長齊汪林,帶我們去甲辰庵林場。
林場在大別山東南麓余脈的霧聚嶺北側。通往林場的山路,已開挖并鋪設了1.58公里的上山砂石路基,即將澆水泥硬化,這是村里拿出集體盈余資金修建的。齊站長說,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茶農采茶、大型機械運送、游客旅游都方便,是一勞永逸的事。
沿著山腰中的自流渠步行百余米,便是甲辰庵水庫,幾尾野生魚悠閑地游曳。水庫是1965年依山修建的,面積不大,卻很深,是村民生活和農田灌溉水源;庫水清澈,倒映著青山,碧幽幽的。林子里的樹,粗且高,猶如原始森林,而此落彼起的鳥鳴更嘹亮了。
叢林里有人唱起了山歌。趟過草叢,跨過泉水叮咚的小溪,一抬頭,大片翠綠色茶園橫亙在眼前,頭戴遮陽帽、身背著竹簍的采茶女,散布在茶園里摘茶,帶著黃梅腔韻的山歌就是她們唱的。這里的甲辰庵茶園處在霧聚嶺北側,山間有野生蘭草,土壤富含“硒”等多種微量元素,茶質好,供不應求。我摘了一片茶葉,放嘴輕嚼,一股山野草木之氣在舌尖生發,唇齒間充溢著春天的芬芳。
轉到另一座山岡,一壟壟茶苗在山坡上畫出一道道等高線,模特兒似的,很好看。20多名穿紅著綠的采茶工如仙女下凡,也很好看。視線抬高,綿延挺拔的霧聚嶺如一堵兀立的高墻,嶺上云霧繚繞,騰嵐生煙。這里屬大別山東南麓余脈,山高嶺長且多霧,故名霧聚嶺。這片集體茶園100多畝,有多年的老茶樹,也有近年扶貧項目開發的新茶園。茶葉種植面積年年增加。齊站長說,下一步,他們將“茶”“旅”結合,在做強茶產業的同時發掘旅游資源,通過紅色旅游+廉政教育+綠色茶葉,發展地方經濟。望著大片深綠的茶園,腦海里呈現出這樣的圖景:漫山采茶女,隊隊觀光客,好一派色彩斑斕的茶園春光!
茶園深處有一排白墻瓦房,屋頂飄起縷縷炊煙,在陽光下搖曳成古老的民謠。那是村集體林場的廠房。廠房為合六間結構,廚房里傳來鍋碗瓢盆的交響,半月形土灶上三只大鐵鍋“呼呼呼”地冒著熱汽。朋友和正在掌勺的中年漢子打招呼,原來這位“大廚”是村里的葉文書,負責甲辰庵林場和茶園管理,每年茶季都要下廚,幫采茶工做飯。
中午我們在林場食堂就餐。采茶工陸續進屋,盛起一碗飯、搛起幾筷頭菜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就扒拉完,嘴一抹,背起竹簍又去了茶園。
從林場下來,面朝蔣潭千米寬的谷地,一幅新農村長軸畫卷在眼前鋪開。星星點點的白墻小樓散布在山谷,斜陽給它們鍍上銀光;灰白色水泥路在樓叢間蜿蜒,太陽能路燈沿路延伸,密度相當于城市街頭,有200盞之多。谷沖里綠油油的大白菜,給蔣潭涂上色彩。要不是身臨其境,斷然不會料到,在大別山余脈的崇山峻嶺中,竟有如此鮮活的畫面,宛若仙境。
王坂村民組的路口有一棵三人合抱粗的銀杏樹,樹齡400年。王坂組49戶,清一色琉璃瓦兩層樓,排列整齊,猶如都市里的小區。葉文書說,這里是泥石流避讓搬遷集中安置點,類似的還有兩個:許大屋組扶貧易地搬遷安置點和生態移民搬遷安置點。我對居住在安置點的村民心生羨慕,陶潛筆下的世外桃源,莫不過如此吧。
回到村部,走進就業扶貧驛站——700平米的茶葉加工車間,殺青機、揉捻機、理條機、烘干機有條不紊地運轉,新鮮的活茶葉經過殺青、揉捻、理條、攤晾、理條、烘干、提香等工序,冷卻后進行密封包裝,通過村部淘寶訂單銷往山外。齊站長說,兩次理條是我們的獨創,可提高茶葉的品質……說話間,一位著工作服的小伙子走到朋友跟前,匯報著什么,得到首肯后又回到機器旁忙碌。
我問小伙子是誰,齊站長笑了,是我們村新當選的村官啊。
我感到驚訝:村干部怎么當起了炒茶工?齊站長說,這是我們村的傳統。每年茶季,村干部和群眾一道,同吃同住同勞動,晚上加工茶葉熬到深夜甚至通宵;銷售茶葉時,村干部先銷集體的,再銷自己的。看到村干部真心為群眾辦實事,村民跟在后面越干越有勁。
就業扶貧車間的對面,是群眾文化中心,這是利用扶貧項目資金新建的,一樓為游客接待室,二樓為文化活動室和民宿。2014年,蔣潭村被列為全省重點貧困村,村“兩委”群策群力,全力發展經濟,目前村集體茶園收益達到22萬元,集體經濟由虧轉盈,扶貧易地搬遷、改水改廁、村莊整治、村道亮化等工作全面推進,全村26個村民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村容村貌大為改觀。再過幾個月,蔣潭村將結合河道整治項目,建設采摘園。齊站長邊說邊打開手機相冊:你看,這是翠萍農場在蔣潭村建設的50畝有機稻種植基地,田里成熟的有機稻,金燦燦的,很好看。齊站長手機相冊里的有機稻明媚了我的眼,期待著秋季再過來看看。
從蔣潭返回,天已經黑了。透過車窗望去,環山路燈,居家的燈火,茶葉加工廠的燈火,如點點星辰,從山下鋪排到天上,明亮而又溫暖。
我的心里也被燈火點亮,點暖,直到現在,還是暖融融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