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時133天,赴全國31個省市區,走訪108個美麗鄉村,撰寫104期《簡報》,行程8.6萬公里,自費17萬元……北京市順義區南彩鎮河北村民俗園的鄉村振興展館里,380塊展板鮮活生動地向我們講述了這個古稀老人的壯舉。他銀絲縷縷,紅光滿面,雙眼炯炯有神,話語鏗鏘有力,一丁點都不像72歲的老人,他就是張林成,北京市順義區三農研究會原會長、中組部授予的“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全國三農人物……
提起這些稱號,張林成還是最喜歡被稱作“美麗行者”,即一直在三農研究的路上探尋、行走的人。
美麗行者 百村走訪
在鄉村振興展館里,有一幅《走訪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態勢圖》,圖中五顏六色的路線密密麻麻地記錄了張林成的走訪路程,東到上海,西達西藏,南至海南,北抵黑龍江……看著記者一臉的震驚與疑惑,張林成坦言:“我一直在農村工作,對農村有著很深厚的情感。2017年4月份我受邀參加了‘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揭曉儀式’,就萌生了走百村的想法。”對于一個年屆70歲老人來講,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當然,走訪之前,我制定幾條自律準則:不開介紹信,不打電話通知,不用村接送,且差旅費自理,還專門買了張地圖,把108個美麗鄉村所在地域用紅色標記出來,按照地域相近原則,劃分成11條路線。再把相關信息打印成表,走哪條路、坐什么車、跟誰聯系等都做到心中有數。”
每走訪完一個村莊,張林成都會逐一分析,用自己的視角和語言,審視該村發展及建設成果,并把各地建設美麗鄉村的創新做法總結出來。為了快速地分享和傳遞各村經驗,他編寫宣傳《簡報》,不會用電腦,就手寫記錄;為提高效率,他白天走訪,晚上寫簡報,下了火車直奔農村,而且就連火車站的候車廳也成了他臨時整理材料、撰寫文章的地方;為了搶時間趕路,他坐過“130”、電動三輪車、摩托車,也曾買過站票前往;語言難溝通,他就寫給對方看讓其確認,以確保表述準確;為了保證質量,工作人員錄入后,他還要反復修改,直至滿意為止;為了不留遺憾,他把最難完成的西藏兩個村莊安排在最后。“就算在西藏有什么閃失,也不會遺憾,至少前面的我都完成了。”他開玩笑地說。憑借著頑強的意志,他忍著惡心、嘔吐、流鼻血等高原反應,邊吸氧邊走訪,翻越了海拔5000米左右的4座山峰,經歷了以險著稱的“72拐”。
張林成像講故事一樣把他的經歷娓娓道來,但在記者的內心卻激起了一番波瀾。那一張張手稿,一個個公章,一份份《簡報》,一幅幅照片,無不讓人心生敬意。談及走訪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張林成說:“2018年4月5日,在湖北十堰走訪時,晚上出去吃飯,恰逢馬路上正施工,卻沒有護欄與任何警示標志,我和兩個中學生不小心掉進了水泥坑里。”為了不讓更多的人有類似的遭遇,三人打車來到當地政府所在地,找到值班人員,說明情況。“要不你們先回去吧,今天是清明節,沒人辦公。”值班人員說。
“你們值班人員不就是工作人員嘛?我們不找其他人,就是想問下這種情況該怎么處理……”張林成等人堅持要“討個說法”??吹窖矍暗倪@“一老兩小”,最終值班人員妥協,找來了施工負責人進行了妥善處理。
在走訪途中,很多旅游景點沒有時間去看,但張林成對紅色教育景點卻絕不錯過。“把黨的早期建設經驗同研究新時代黨建和美麗鄉村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在思想上注入更強的精神動力。”
在走訪行程中,張林成為基層辦了四件實事。一是撰寫了104期《簡報》;二是對以河南省郟縣冢頭鎮為代表的鎮村干部、黨員、村民代表進行了十余次素質提升培訓;三是在順義及外埠建立16個基層黨建創新示范點;四是向順義和外埠8個村黨組織捐贈“黨員標志服”“黨員標志帽”550套。目的在于讓黨員明確自己第一身份是黨員,不僅自己關心民瘼,而且讓身邊群眾知曉,有助增強黨員的光榮感、責任感和自律感。
在走訪美麗鄉村的同時,張林成著手興建鄉村振興展館,里面分設“一廊一室四廳”,一廊指文化長廊;一室是接待室;四廳分別是走筆留印廳、砥礪前行廳、振興路徑廳、黨建引領廳。這一系列成果均在展館中以展板的方式記錄與展示。此外,他還編輯出版了《走遍中國:唱響美麗鄉村主旋律》一書及《鄉村振興新路徑》和《基層黨建新招數》兩本手冊。
談到此行最大的收獲。張林成說:“說實話,這一路走,也算收獲很多。一是在很多基層干部身上學到了好思想,特別是創新精神和鄉村干部的‘三農’情懷。二是結交了一批好朋友。他們不只是‘三農’方面的,各行各業的都有。三是非常契合我的初衷,就是傳播中央的好聲音,總結各地的好經驗。”
三農不了情
在這個小小的展館里,我們看到了太多張林成在三農領域的作為與貢獻。比如,十幾年來,他長期深入農村調查研究,走遍了順義區的426村,并針對村干部群眾的需求,先后編著了《為新農村建設支百招》《生活垃圾管理宣傳讀本》等24本科普讀物;他還創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村官接待日”“惠農政策大講堂”“三農文化展”“基層黨建流動講堂”等。
在他的傾心幫扶下,北京金旺、北京燕趙御興兩個果品專業合作社,均成為市級“示范社”;石家營村榮獲北京“最美的鄉村”稱號;高麗營一村因制定了《村規民約》《黨建工作法》和“黨員過五日活動”等村規,促使該村黨支部由“軟弱渙散”一躍成為順義區“六型基層黨組織”,村容環境從“臟、亂、差”一躍跨入“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先進行列……
1947年出生的張林成,原任北京市順義區農工委副主任、調研員。說起和農村的感情,張林成用深厚來形容。“我的人生三次轉折,都是在農村,所以我對這里是一腔熱情。”1965年8月份參軍后,第二年8月份入黨,1967年成了一名正式黨員。張林成在部隊是一名優秀戰士,歷任排、連、營、團等職務,作為優秀干部曾先后兩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1986年,從部隊轉業后,張林成放棄留在國家機關工作的機會,主動要求回到北京順義,作為縣聯絡員負責前王各莊村包村工作。在村里,他積極為窮村謀發展,總結了“照鏡子、挖根子、轉彎子、邁步子”的方法,很快幫助所包村村民發家致富,其先進的思想與方法獲得了一致好評。于是,張林成從縣社政工科調到了縣委組織部,次年到水產局任副局長。2年后,張林成又主動申請去農村掛職一年,在南彩鎮掛職期間,他認真走訪每一個村,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撰寫了《農機現代化生產的做法、問題及對策》等調研報告,呈報于縣政府,得到縣領導高度肯定。一周后,張林成調到了順義區農委,任職農委副主任。從此,這個愛學習、勤鉆研的老兵與“三農”結下了不解之緣。進入新世紀,張林成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創建了北京市首個民間“三農”社會組織——順義區三農研究會。“研究‘三農’不受年齡、職務限制,只要情系‘三農’,身體健康,依然能為社會做些有益工作。”張林成說。
更讓人欽佩的是,在“第二屆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揭曉儀式”上,張林成承諾將繼續走訪不低于60個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