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常感覺飲食無味,茶飯不香。這時候,漿水悠悠的酸味又會縈繞于心頭。
漿水是一種消暑佳品。記得從前在農村老家,入夏以后,天氣日漸炎熱,村里有人下地勞動,隨身拎著一口瓦罐,里面滿滿地盛了一罐漿水。烈日之下干活的人,不多時就被熱得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幸好從家里帶來的那一罐漿水在田埂上放著,口渴了,走過去飲上幾口,退熱、解乏,頓覺通體舒泰,精神煥發。漿水是世上最好的飲料,她體貼地消解著農人的辛苦。
漿水有一股清新綿長的酸味,很下飯。過去的日子,物質條件不怎么好,一日三餐離不開玉米面饃饃、水煮洋芋、攪團、馓飯……這些食物口感粗糙,味寡淡,久食難以下咽。拿來一點漿水調和或佐餐,頓時點石成金,胃口大開。漿水既是湯汁,也是菜??娠嫞墒?,亦可當調味品。在平常人家的餐桌上,漿水調和的食物可謂多矣,而最令我們喜愛和鐘情的,卻有兩樣:其一為漿水面,酸湯一碗,面線千縷,佐稍許野蔥腌制的咸菜,真是人間絕味。其二是漿水攪團,玉米面或五谷雜面打糊,煮熟了,盛在碗碟之中,用勺子摁出一個窩,里面注入漿水菜,鵝黃嫩綠,再澆一股金黃燦爛的辣子油,別說吃了,看一眼,口水就流下來了。
熱炕之上,家人圍桌而坐,閑話家常,一盆漿水穩居桌子中央,這個人一筷子,那個人一筷子,漿水的清香和酸味彌漫在每個人的味覺之中,成為親情的味道,鄉愁的味道。人生百味,這是最為熨帖動人的一味。
漿水的好,還在于她的易得。先前的莊戶人家,戶戶都備著一個腌制漿水的缸。缸腰粗得很,一人抱不攏。腌漿水的菜也平常,有蒲公英、馬齒筧、曲曲菜、灰灰菜、蘿卜、洋芋……田間地頭,遍地皆是。人們要做的只是將她們從田野請回家,清水洗濯,在開水中淖一遍,入缸,然后澆入煮沸的清面湯,待其晾涼后,加入引子。所謂引子,即為酵母。與鄰居家討一點漿水回來,作為引子放入即可。抑或自己動手,用玉米面拌一點糊糊,放酸了,便是引子。引子是很靈的,投進缸里,不過四、五日,漿水就好了。酸香爽口,無人不愛。娘常說,飯香不香,看看老太太的漿水缸。漿水真是老百姓餐桌上的百搭。她不看門第,出身,只認一雙勤勞的手和喜愛她的心。她與清貧人家的生活水乳交融,她與我們的心貼得很近。漿水跟人有很深的緣分。
如今,漿水搭配的食材更多了。漿水魚、漿水排骨、漿水雞,這些美食,便成了盛夏餐桌上一道風景。漿水不再是農村人的獨寵,她已經走進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用她沁人心脾的酸香味兒,贏得了無數人的喜愛和鐘情。據說,漿水出現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秴问洗呵铩酚涊d:“文王嗜菖蒲菹,孔子聞而服之。”有人說“菹”即是酸菜,是漿水菜也。此說,是真是謬待考,不過偉大的藥典《本草綱目》中寫得明明白白,漿水“調中引氣,開胃止渴,解煩去睡,調理臟腑,利小便”。漿水亦是一劑良藥。
家鄉每家必有這么一口漿水缸,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顫顫。所謂的東辣西酸,南甜北咸,在這貧乏的地方,漿水不僅是日常飲食的主要調味劑,更是擔負著儲藏蔬菜、聊以充饑的重任,父輩們是從小吃漿水面、漿水攪團長大的。家鄉人多一生健壯而無重大疾病,實則與地方飲食分不開。村里人說話永遠帶著爽朗的笑,生活在這個被人關注不多的小小偏僻村落,天亮即起,落日即休,就這一點來說,千百年來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卻一如從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