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自然之上,萬物皆有靈性。潺潺的溪流、清脆的蟬鳴、山谷的野花,自然好比一面鏡,不同風景,反射人們不同的心境。位于北京懷柔區雁翅鎮的又見逸境民宿,藏匿在山間,與鄉土共融。置身于此,好似辛棄疾的那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人與自然,在一種對視中“物我兩忘”。
車在山路中行駛,叢林的綠意在道路兩旁“保駕護航”,山林的水霧將山河柔化,一路盤旋,蜿蜒而上。此時,不知是山路行駛帶來的暈眩感還是自然的神秘力量,仰望天空,仿佛抬手便可觸到云,透過樹的縫隙可見太陽在水中折射的光斑,天地草木,近如咫尺。正沉醉于此,在這條好似沒有盡頭的路上加速前行時,導航提示已到達目的地——“又見逸境”。
裸露的灰色磚石堆砌出粗獷的外圍墻體,身邊的玉米地和小樹林連成一條漸變的綠,隨著溪流的方向直視遠方,層巒的山脈與眼前的石屋又連成一線。“又見逸境”地處懷柔區雁翅鎮,距離著名的箭扣長城僅20分鐘路程。它被親切地稱為“箭扣知音”,不僅源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房間的設計同樣有著獨一無二的長城情結。“牛角邊”“箭扣”“北京結”“九眼樓”“鷹飛倒
仰”……8個房間,均以長城的節點進行命名。置身其中,眺望遠方,連綿起伏、雄偉豪邁的長城景色一覽無余。
磚石、原木、瓦片,是“又見逸
境”的幾大元素。雖然它們有著不同的形態與色調,但都彰顯著自然的原始氣息。“牛角邊”、“箭扣”房間,將外墻的磚石元素延用至屋內。磚紅色的石塊墻體搭配時代舊物的“木窗”,混搭而出的年代質感貫徹每個角落;“北京結”房間,屋頂的瓦片變身墻體的設計,不同紋理、形狀的瓦片錯落的拼接出無規則的幾何圖案,白墻灰瓦的經典組合出現在同一平面,設計與原始的融合帶來幾分新意;“九眼樓”房間,將幾棵拳頭粗細的白樺樹請入屋內作為大門與床笫的屏障,通透的落地窗毫無保留的將陽光灑在樹干上,雖然是在室內,但卻深感自然的魅力。
樹枝用作衣架、麻繩用作燈飾、樹墩用作鐘表,“又見逸境”將大量的天然材質與藝術設計相結合,屋內強調人與自然的互動,屋外則是傳遞人與自然的共生。在庭院中沿著石道行走,遍地開得旺盛的野花仿佛已經阻礙了前行的路,一盆“高高在上”的荷花和一池滿滿當當的金錢草,讓院落充滿色彩與生機。
院落的露臺上,有一張巨型的瑜伽臺放置在中央。整個臺面是一面鏡子,將湛藍的天空與層巒的山脈倒映在眼前。如果正趕上雨天,還可以在餐廳里點杯咖啡,窗外雨水滴落的聲響,幾聲野貓撒嬌似的喵叫,自然萬物本是贈予人類的禮物,所謂獲得感,即是幸福感。
在多種形式的旅行中,“發呆”漸漸為人所愛。于是在哪里發呆,成為一種個性化的選擇。在“又見逸境”,會感到自己如野花般就地而生。這樣的隨性不是入鄉隨俗、也不純屬凈化身心,它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對視。有人將山水比作知己,有人將花草喻為紅顏,深處自然,“丘中有鳴琴、山水有清音、灌木自悲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