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眾多游客一路向北到漠河旅游。
夏日北極村,藍天白云,綠樹婆娑。漫步在街頭,三五成群、熙熙攘攘的人流,操著天南海北的方言,不時與你擦肩而過。
“這幾年,到這里避暑觀光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的到來才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以后咱老百姓的日子會更好的!”說話間,北極村明珠旅飯店經理劉秀珍紅潤的臉龐掛滿了欣喜。
旅游專列從全國各地出發,正源源不斷地開進漠河。
敲開塵封的邊境小山村
北極村是黑龍江省漠河市的旅游前沿村,也是人們尋北的目的地。清爽的自然風光,粗獷的木刻楞民房,淳樸的民俗民風,樸實無華的村民,給天南地北的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年輕的時候,劉秀珍老人是漠河鄉信用聯社一名職工。一家人生活在北極村,喝著純凈的黑龍江水,吃著綠色蔬菜,快樂生活了幾十年,親歷了旅游業給北極村帶來的歷史性變化。
明珠旅飯店距北極村村口三四百米,寬敞的四合院布置的清新整潔,東西廂房已住滿客人。正房是飯店餐廳,西側一個大間擺放了10個餐桌,并已擺放上名牌。服務員告訴筆者說:“今天中午17桌,晚上也是17桌,都是提前預定的。”
大家正在參觀之時,74歲的劉秀珍老人手拎著鮮菜、豬肉走了進來,腳步輕快,鶴發童顏。“你們快坐,我每天跑市場、買菜、記賬,忙忙碌碌的就當鍛煉身體了。”說話時總是那樣的從容和快樂。
追憶往事,老人有著許許多多的感慨。
改革開放初期那會兒,想來這個邊境小山村可不太容易,要在當地公安部門辦理一張帶有一寸照片、蓋上鋼印的邊防證,才能坐火車、乘汽車,到村大門口邊防民警還要一一甄別核實。
或許就是因為封閉,小山村才讓外地人產生了神秘感,吸引著人們踏上尋北之旅。
進入20世紀90年代,小山村與外界的交流開始多了起來。一些廣東省和臺灣、香港地區的游客接踵而至。他們來看北極光、體驗冰雪、欣賞自然山水。劉秀珍說:“那個時候,家家都很困難,木刻楞房子大火炕,冬季就是白菜、酸菜、土豆和玉米面餅子,就有一樣好,江里的魚多得吃不完。可是外地人喜歡這樣的生活,借宿村民家,有的一住就是個把月。記得有一年臺灣來的一位客人,過完春節才走,臨行前給村民留下100多元錢。一般住三天兩天的,大家都不收錢,客人借著主人出去干活的功夫,把錢放在炕上就走了。
過去要進一趟縣城80多公里,坑坑洼洼山路也不好走,坐大客車每天只能跑一個來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冬天凍得直哆嗦。”
說到這里,劉秀珍停了停,話鋒一轉,“現在多好啊,水泥路鋪到家門口,往返一趟城里兩個小時就夠了。”
外地人的到來,讓村民們的思想開始悄悄發生變化,從免費或低價接待逐漸向經營旅游產業變遷。
開辟翻天覆地的新生活
2003年,縣里嘗試性地開辟了“試驗田”,讓村民主動申報創辦家庭賓館,那時一下開起8家能吃能住的旅飯店。起初大家心里直打鼓,擔心能不能掙錢,雖然報名了,但仍然顧慮重重。
可劉秀珍不那么想,把這當做一次難得的機會,“我那個時候剛剛退休,自己開了一個小商店,我報名的時候正好是第八家。這個數字對我家來說是大吉大利啊!”
當時,劉秀珍狠下心貸款12萬元,在縣鄉的支持下,開始擴建改造房屋。不久“明珠旅飯店”營業。她沒想到年底算算賬凈掙10多萬元,當年就還了貸款。家人高興得一夜都沒有睡好覺,盼著想著未來的好日子……
劉秀珍先后3次貸款擴大規模,現在達到了21間客房,每天四五十人居住。進入夏天,訂房、訂餐得提前四五天,每年能掙30多萬元。
那一時期,地縣傾力發展旅游業,重點突出北極生態理念、神州北極天象、神秘源頭、大冰雪、大界江、大森林特征。初步建成了北極沙洲、觀音山等景區,最北一家、金雞之冠、神州北極碑、日偽電廠遺址、少數民族風情園、北極圣誕世界等著名景點。在吃住行上進行了重點挖掘和開發,以節、賽、會議的形式造勢提升知名度。2007年,漠河縣獲得了全國最佳50家旅游景區稱號。
據北極村村委會主任潘景志介紹,現在北極村年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1萬元,提高到2017年2.6萬元。圍著旅游轉,干點啥都掙錢,現在的日子可是越過越滋潤了!
借大數據登上“智慧云”
“我家的客房早已實行網上預訂了,根本不用擔心客源!”北極村家庭賓館經理們說起話來是那樣瀟灑和超脫。
從QQ群溝通、網上訂房、微信群點菜到智慧云登陸景點景區,從微信平臺到手機客戶端,線上線下顯現出“智慧云”的威力和高效率。
方便的是游客,致富的是百姓,10余年的光景,家庭賓館星羅棋布,達到200余家。
一時間,“旅游+農業”“旅游+商貿”“旅游+林業”“旅游+康養”
“旅游+文化”的開啟,帶動了各個產業形成。
旅行社從無到有,發展到53家,導游員達到126人。規模旅游車隊15個,旅游服務車輛700多臺,個體餐飲商業網點275家,全市日接待能力萬人以上。
漠河綠海假日旅行社經理栗淑芳認為:“開旅行社,就得做品質、講誠信,與游客交朋友。從吃住行、
游購娛每個接待細節入手,關注游客的需求,用真心換取游客的開心,‘上車餃子下車面’端到游客眼前,讓她們感到溫馨,時時處處體會著家的感覺!”
栗淑芳的旅行社,定位是走高端,這在漠河還是第一家。近5年,接待旅游專列26列,接待上海至漠河包機一架次。去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2017年6月僅接待新加坡游客就達1100人,客人拍攝的最北風光圖片還刊登在新加坡報紙的頭版。
一個微信,拉近與游客間的距離,也讓游客感受到了漠河人的盛情。
在西林吉林業局副局長常彬眼里,旅游產業就是一座挖掘不完的富礦。結合大數據,一部手機,一臺電腦,就把生意談好了。
漠河市利用大數據,積極打造智能化服務平臺,以“互聯網+旅游”行動計劃試點為契機,建成了北極村智慧旅游景區,通過大數據使景區的售票、商務預定、景點查詢、營銷推介等管理與服務實現了精準、高效、統一、便捷,做到了“一個數據、全盤掌控”。
綠色發展理念,已構建起旅游產業“全景+”經濟體系。西林吉林業局副局長常彬的一席話,讓大興安嶺人描繪出打造大北極全域旅游的美好前景。
2018年漠河市全年接待游客22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1.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8%和8%。
如今,漠河被納入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北極村國家森林公園被納入全國第一批5條森林步道。
漠河人把綠水青山、冰天雪地,打造成了“金山銀山”,改善了環境,走出了一條生態主導型經濟發展之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