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牛骨頭,幾把銹跡斑斑的刻刀,在一位古稀老人的手下,能夠刻畫出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骨雕工藝作品。
他就是北京市順義區(qū)楊鎮(zhèn)高各莊村的骨雕老人高起,在這一行已經干了半個多世紀。他用牛骨雕刻出的蟈蟈白菜、仕女、關公等作品,風格獨特、造型逼真,曾獲得北京市奧組委奧運禮品設計獎、北京市農民藝術節(jié)優(yōu)秀作品獎,并銷往國內外。
骨雕,約6000多年歷史。起初,古人把骨做成針、刀,并把文字和圖案刻在骨上。斗轉星移,骨雕從日用品逐漸演變?yōu)檠b飾品。現在我們看到的骨雕,已是非常精美的工藝品,它不僅在骨上刻有文字還通過不同的刀法雕出人物、花鳥等圖案。
說起骨雕,高起滿臉的興奮,話也滔滔不絕。從1953年至今,高起與骨頭、刻刀互相磨合、日夜切磋、相互成就。他最早是在北京象牙雕刻廠學習,從事象牙雕刻工作。1995年起,大象成為國家保護動物,牙雕沒有了原材料,他便改用牛骨頭為雕刻原料。
走進高起的工作室,在古樸的工作臺上,他如數家珍地介紹自己的老物件兒:鑿、斧、鋸、銼、夾鑷、鉆子等。這些具有年代感的古老工具,大部分是他手工制作的。他喜歡用這些老物件兒,用他的話說,與這些老工具有感情,用起來順手。起初只是業(yè)余愛好,高起一有空就到處轉一轉,把有造型的牛骨頭收集回來,細細琢磨,看能加工成什么藝術品。直到成立自己的雕刻廠工作室,兩個兒子和一些喜歡骨雕工藝的朋友一起學習研究。
由于骨雕工藝復雜,屬于純手工工藝,經濟效益不是很好。雖然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坐下來學習這門技術,但是也曾經有外國友人慕名前來學習。目前,這項手工藝已經申報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起一心撲在骨雕上,并且不斷推出新的作品。用牛棒骨雕成的侍女是他這些年的成就之作,十幾尊形態(tài)各異的侍女,每位侍女的衣著、發(fā)飾各不相同,這些骨雕作品受到不少人喜愛,很多都被作為禮物贈送親友。
漂白是骨雕技藝中的最后一道工序,高起研究了很多漂白劑,最后鎖定了過氧化氫,他說:“過氧化氫濃度的配置也是一種技巧。濃度高了會讓骨質變化,低了又去不掉雜質,最后多次試驗找到最合適的比例,漂出來的骨頭白凈沒有異味。”
隨著技藝不斷嫻熟,高起又開始對作品深度挖掘,相繼制作出彩色蟈蟈、白菜骨雕。然而,骨雕制作工藝說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就沒有那么簡單了。在畫樣和漂白環(huán)節(jié)上,他絞盡了腦汁。“在骨頭上畫圖樣,選擇什么顏料?骨頭面光滑又堅硬。鉛筆、鋼筆我都用過。”但反復試驗后發(fā)現,“用透明玻璃水彩很好,透明玻璃水彩能牢固地干在骨頭上,并且色彩艷麗。”
作為順義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代表性傳承人,高起最擔心的就是“傳承”。“鎮(zhèn)里對手藝人十分關注,還出資拍攝了非遺紀錄片。骨雕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藝術,我希望把藝術傳承給更多的年輕人。前些年有幾個國外的年輕人來學習,但都無法忍受骨雕帶來的孤獨和辛苦,就是學會了也不能以此為業(yè)。”高起說。如果骨雕技藝可以被更多的人熟知掌握,將會創(chuàng)造出成倍的效益。每每看到大量的骨頭原料被隨意丟進垃圾桶,高起都感到極為可惜。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參與到骨雕技藝中來,一起研究、一起分享,將這項技藝發(fā)展、傳承下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