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歲月長河,時代在變遷,人們的生活也在日月翻新。北京順義區趙全營鎮北郎中村,自20世紀90年代走上股份合作制之路后,村莊面貌萬象更新。從土地中沉睡的鄉村到時代中崛起的鄉村,每次機遇與挑戰都改寫了北郎中人的命運?;厥走@場鄉村巨變,村民有句實在話,“以前是奔生活,現在是品生活。”
京郊股份第一村,村民奔赴致富路
寬闊的柏油馬路,林立的屋舍樓宇,大面積的綠植景觀帶,如今的北郎中村更像是個集科技、商業于一體的現代化園區。服裝生產廠、食品加工廠、影視制作基地……上百家企業的入駐,讓這個美麗鄉村有著不容小覷的經濟實力。自1993年成為京郊第一個實現股份合作制的村莊以來,北郎中持續26年健康、有序、高速發展。以股份合作制形式組建的北郎中農工貿集團,現今經營資產達到6.5億元,“北郎中”商標市值達到5億元,村民股金分紅逐年增長,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北京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一系列榮譽稱號讓北郎中坐穩京郊股份制鄉村的“第一把交椅”。但今天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當年的雛形卻只是一家僅有10余人的面粉廠。20世紀90年代以前,北郎中村民還只有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即使農戶擁有豐富的農耕經驗,但還是要靠天吃飯,收入不穩定。90年代初,村里人合資開辦了面粉廠,沒想幾年收入成倍增長,賺得合作經營的第一桶金。
從合作經營到推行股份合作制,是一次觸及北郎中集體產權制度的重大改革。有的村民擔心,“資金投進去,收不回來,弄個雞飛蛋打咋辦?”針對這些思想活動,村“兩委”成員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反復說服動員、分析對比、講解有關知識,材料發到每家每戶,指出這是一個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村莊經濟發展的合作道路。于是,1996年由村集體、村民和企業員工共同出資組建的北郎中農工貿集團正式成立,整合村里資源,進行集團化、規模化生產。村民入股,既可以風險共擔,又可以得到分紅。慢慢的,由養豬、農作物種植發展延伸出來的花卉種植、農副產品加工配送等項目漸漸成形。如今北郎中形成了以種豬、花卉、籽種、農產品加工、倉儲配送、休閑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而且不斷根據鄉村自身發展、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進行調整。
現代農業升級,多棲產業促發展
蔬菜大棚搖身一變成為智能化工廠,采用臭氧消毒、二氧化碳發生器、智能補光燈等,溫度、濕度、二氧化碳都有實時監測。園區內,除了能體驗到物聯網精準的“田間管理”技術外,還能實現對農產品的全程追蹤。只要掃一掃農產品上貼的二維碼,產品的產地、食用方法、聯系電話和購買信息等便一目了然。
北郎中村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和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升級版”這個發展目標,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打造高顏值的村莊環境,吸引百余家企業入駐。村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逐漸探索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
從產業發展規劃圖上,可以清晰看出北郎中村的布局和結構。中心是村莊,由內而外,各大產業則分布四周:雙創基地、現代產業配套服務區、花卉產業、標準化蔬菜基地、林地、現代農業、農業籽種產業等。
北郎中的產業結構主要以種豬、種苗、花卉為主。種豬場積極采取向外發展模式,達到年出欄5萬頭規模;種苗,包括果蔬種苗和花卉種苗的培育;花卉產業則有占地1000畝花木中心,主要有綠化花卉,服務于綠化工程,還有高檔花卉如進口的蝴蝶蘭和鮮切菊等。
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9年花博會及國慶60周年慶典花卉供應商之后,北郎中花卉的品牌效應凸顯出來。在5000平米的智能溫室里,從國外引進的鮮切菊品種繁多,有曾獲得金獎的綠寶石,還有紅丹特、紫丹特、亞里士多德等品種。據介紹,北郎中村花木中心與北京農林科學院和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等科研單位合作,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發展精品花卉和高檔花卉。2009年,引進蝴蝶蘭生產線;2013年,花木中心還與荷蘭菊花育種公司合作,全面啟動了鮮切菊出口基地項目。在這座智能溫室中,裝上了物聯網系統,電腦可以自動調節溫度、濕度等參數,保障作物處于最佳的生產狀態,生產管理實現了智能化和標準化,從而提高花卉的產量。
目前北京市場上30%的蝴蝶蘭都產自北郎中,蝴蝶蘭種苗年產量已達50萬株;鮮切菊年產量已達350萬株。花卉產業還搭上電商快車,北郎中擁有自己的花卉電商平臺“24H鮮花”,平臺的注冊會員約3萬人,年銷售額達5000萬元。2019年春節期間,北郎中村舉辦首屆迎春花展,一個月時間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實現門票收入150余萬元,并帶動了周邊村的采摘、農產品展銷等業態的發展。
生態宜居引領鄉村振興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京北順州西北域,瘟疫橫行,生民飽受疾苦,時逢一過路郎中發大慈惻隱之心,將醫病草藥傾于村中四眼井內,生民奔走相告,聚而飲之,始救一方百姓。為紀念郎中功績,此地命名“郎中村”,因位于順州西北,故名“北郎中”。
進入北郎中猶如來到綠色世界,高大挺拔的白楊把農田隔離成方,綠油油的牧草隨風搖曳,占村域面積60%以上的綠化景觀帶讓這里更像是一處郊野公園。位于村落中央的屏風公園,用8扇中國紅屏風講述千年郎中情;位于村落主街道的文化墻,用浮雕藝術講述鄉村文明;位于花卉種植園的中草藥體驗園,用百種草藥講述郎中文化的傳承。
“過去我們這兒可不是這個樣子,那個時候家家都養豬,但是沒有統一的規劃布局,反正收入啥的都擺在最前頭,別的就都不在乎了。不過說實話,我是在這村長大的,可能每天的細小變化都不太注意。可要是這么一回憶,變化確實太大了,簡直要被嚇一跳。”村民陳建棟今年47歲,是土生土長的北郎中人,聊起村子的變化,他最大的感觸就是環境好了。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路,北郎中一走就是近20年。20世紀90年代開始,村委會開始大規模改造村內的環境,最先改造的是村子里的水系、坑塘。在咨詢了專家、村民的意見后,保留自然水系,合理引導水資源。所有的坑塘、河流全都予以保留,在保護水資源的同時,村里開始建設水循環系統,雨水收集、中水循環。如今,村子里擁有六七十畝的自然濕地,曾經的養豬村臟與亂已不見蹤影?;ɑ苤行呐赃吺且粋€街心公園,紅黃交織的樹叢中,隱隱地透出幾縷陽光,地面上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些許地被植物,小菊花、雞冠花夾雜在零星的灌木之中,公園的中心是一個大型花壇,由花壇繼續向西走,便是北郎中村的西門了。午飯之前,不少老年村民都喜歡來到公園里,找些石墩坐下,聊天、下棋。
面對村莊巨變,69歲的村民張雪芬說,“曾不敢想的美好生活真正到來后,我很幸運自己是一名北郎中人。在村里能拿老人錢,能看電影、平劇,能聽中醫講座、推拿按摩,美麗鄉村就是我們的美好生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