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坨山下,媯水河畔,延慶作為平北革命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的第一站,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記者專程來到隱藏在重重大山之中的沙塘溝采訪。
硝煙彌漫 打開塵封的紅色記憶
延慶沙塘溝村坐落在大莊科鄉西北9公里處,距延慶城區49公里,距北京74公里。沙塘溝清代建村,因村西有一大沙洞,俗稱沙塘,村取洞名。歷史上,沙塘溝村是著名的抗日革命根據地,從這里點燃了平北抗日的星星之火,更被譽為“平北紅色第一村”。
走進沙塘溝村,一處顯著建筑展現在眼前,這就是平北抗戰紀念館。工作人員向記者講述起那段戰火紛飛的歷史:“1938年秋季,八路軍宋鄧支隊一部到了沙塘溝,村民紛紛把戰士請到家里住下,寧可自己挨餓,也要讓八路軍吃飽。就在這一年12月12日,張福、張樸等村民加入了共產黨,并成立了黨支部。自此,日偽軍把沙塘溝視為八路軍的‘安營地’,進行了大掃蕩,把全村256間民房全燒了。”
戰爭年代,老區人民同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游擊隊后方支援前線,婦救會為戰士做飯、做軍鞋、縫補軍裝,兒童團站崗放哨,村民團結一心抗擊日寇,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紀念館前的三岔口,每天都會坐著一位身體羸瘦、精神矍鑠、留著花白長須、胸前戴著一枚閃亮黨徽的老人,他端坐在那里,身上總洋溢著軍人那一往無前的精氣神。他叫張成旺,今年94歲,是一名老兵,也是一名建國前老黨員。記者上前向老兵致敬,問候之間張成旺老人告訴記者,和他一樣健在的老兵還有兩位,都搬出了大山。他的兒女們也在外打工,如今生活條件好了,老人一人也生活得津津有味。
1937年“七•七事變”后,大莊科處于偽滿洲、偽華北、偽蒙疆三個偽政權統治之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年幼的張成旺,目睹和承受了日軍、偽軍的殘暴行徑。
1938年,八路軍進入大莊科,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在沙塘溝村誕生,共產黨在這里播下了火種,發展了6名農村黨員;1940年,昌延聯合縣政府在霹破石村成立平北地區第一個根據地。5月底八路軍10團到達沙塘溝,與3000多敵人血戰了一整天,最后殲敵200余名取得勝利,這就是10團進入平北地區后打的第一個大勝仗,護戰史上著名的“沙塘溝反擊戰”。張成旺切身體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救國熱情、堅定信念以及強大力量。1946年1月1日,21歲的張成旺決定參軍入伍,為中國解放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七年從軍生涯,大大小小的仗,張成旺打過無數,也吃過常人難以想象的苦,他都帶著為了祖國統一、民族解放事業的革命信仰扛了過來。1958年,轉業回鄉后的張成旺當選沙塘溝村大隊長,帶領村民對抗自然災害,開山整地、栽樹種田,硬是把荒山野坡變成了一座座花果山……與這樣一位有著豐功偉績的老人對話,記者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心生敬仰!如今大莊科紅色體驗基地一年接待幾萬人,只要有人來聽,張成旺老人就給講那些紅色故事,激勵后人。
滄桑巨變 紅色資源化身幸福源泉
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生死離別的錘煉,沙塘溝村民更加熱愛生命,珍惜幸福生活。新中國成立后,沙塘溝村在政府的幫助下蓋起新房,村民告別了“打游擊、住窩棚”的年代。老百姓在村干部的帶領下開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2003年,在村黨支部的帶動下,沙塘溝村籌備建立鄉情村史陳列館。通過不斷積累與豐富,2013年,在鄉政府的支持下沙塘溝村改建鄉情村史陳列館,并正式更名為“平北紅色第一村紀念館”。2016年10月,為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紅色體驗基地正式對外開放。當地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基地體驗包含三方面:一是“紅色征程”,讓游客換裝八路軍,重走行軍路,路線串起沿途風景優美而又充滿紅色歷史的紅色村莊。二是“憶苦思甜飯”,主要是參考當年紅軍主要革命根據地的主食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食品,設計的紅色體驗餐。這種行軍餐以土豆、紅薯、窩窩頭、米飯、南瓜湯和咸菜為主,原材料都是當地產的傳統作物,盛放食物的容器還專門選用了傳統的草編笸籮和復古瓷缸碗等。三是參觀平北抗日紀念館,館中的陳列品,是村民在各自家中搜集出來的抗戰時期的老物件。在村民的努力下,展品竟搜集數百件之多,有八路軍自制的手榴彈、子彈,繳獲的日軍指揮刀、衣物,也有當地村民為支援八路軍抗日留下的紀念品。通過光影設備、音像效果、實景還原等多種展陳形式,配合講解員的細致講解,讓游客更清晰沙塘溝村及平北地區的抗戰歷史。
大莊科鄉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平北抗戰紀念館不僅記錄宣傳了紅色革命精神,還解決了村里近10位勞動力就業問題。未來結合已有的紅色基礎,沙塘溝村的美麗鄉村建設突出紅色主題,進一步加強紅色遺跡保護、豐富紅色人文景觀、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同時對農戶進行統一戶廁改造,不僅讓村容村貌、旅游服務水平更上一層樓,也讓群眾切身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實惠。
景美人富 環境整治帶動美麗鄉村
作為2019世園會舉辦地和2022年冬奧會三大賽區之一,延慶始終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服務保障冬奧會世園會的重要抓手,作為向世界展示北京乃至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內容。2017年下半年,延慶就全面開展了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重點推進世園會、冬奧會周邊、主要道路沿線、旅游區周邊村莊環境整治,為美麗鄉村建設打好了基礎。大莊科鄉沙塘溝村就是最早完成建設實施方案編制的村莊之一。
沙塘溝村不僅有紅色遺跡,如今也成了新農村的代表。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沙塘溝村對經歷百年風霜的老房子進行重點保護,翻新如舊,把滄桑歷史定格成為沙塘溝特有的古樸風韻。沙塘溝村的民居很有特色,村民都在北山住,細心觀察就知道每戶民居都是后山靠,前山照,入字山脈村口抱,從山脈走向就讓人感到非常隱秘。來到村后,山清悠悠,仿佛進入“村靜喜鵲叫,山低雁尾遙”的夢境,回味無窮。在這綠野天地里,走走石階關道,看看圓口井,摸摸拴馬樁,推推大石碾,看看農民扶犁耕田,疊埂種菜,修剪果樹,體驗純樸風土民情,回到大自然的懷抱。村落中居民樸實憨厚,熱情好客,鄰里和睦,革命戰爭時期的輝煌記憶仍舊依稀浮現在人們如今閑適的日常生活之中。感受獨特山居生活的同時,還可以就近游覽京北的眾多風景名勝,諸如十三陵、八達嶺長城、虎峪、關溝、錐臼峪、莽山、蓮花山、雙秀峰以及龍慶峽等地,飽覽秀麗的湖光山色,壯觀的歷史名勝。
沙塘溝村依托豐富的香椿資源推出的“香椿宴”,備受游客青睞。1996年,鄉政府幫沙塘溝制定了建設香椿基地的計劃。村里劃出千畝山地,在林業技術人員指導下種起香椿,因為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的適宜氣候和酸性土壤的優質土壤條件,種出的香椿葉大、顏色發紅,葉面上還泛著油汪汪的光澤,比其他同類產品價格高出一倍。由于以香椿為主的農副產品產量、種類的增加,沙塘溝村成了遠近聞名的“香椿專業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村里今年收獲6000余斤香椿,一點兒都不愁賣。近年來不斷在香椿品質上嚴把關,每到銷售季節無論價格漲跌,村集體以每斤15元的價格從村民手中收購,再包裝成為產品售往北京城區乃至全國。村民不僅收入顯著提升,還不必承擔市場風險,這種模式帶動了一批村民增收致富。
沙塘溝村優美的環境,也吸引了民宿投資者的目光。北京花蹊麗舍就散落在村內民居中,有依山傍坡的山居庭院,有登高望景的層樓別墅,布局各異,特色鮮明。如今村集體轉變思路,著手盤活閑置村房發展民宿產業,讓來到沙塘溝的游客真正玩得好,留得下。
新中國成立后的這70年,沙塘溝村有了天翻地覆般的變化。環境美了、生活富了,但是紅軍精神代代相傳下來了。從窮鄉僻壤到美麗鄉村,沙塘溝村譜寫了70年越發欣榮的華麗篇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