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
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唐 徐凝 《八月十五夜》
中秋佳節,是中國傳統中最美、最富詩意的節日。聽著古老的曲調,嘗一口清甜的秋茶,鼻尖飄過陣陣的菊花香,金色的月光傾灑下來,何等醉人!自《禮記》中就有“秋暮夕月”的記載,千百年來,中秋民俗隨著時光的流轉而沉淀。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拜兔兒爺等,流傳至今,經久不息。然而,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全國各地群眾在歡度中秋時也各有特色,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去了解不一樣的中秋習俗。
北京胡同 拜兔兒爺祈平安
八月十五月兒圓,兔兒爺家住月里面。
兔兒爺,別嬋娟,走向大地顯靈仙。
——北京民謠
在老北京習俗里,過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拜兔兒爺。前門大柵欄附近一個叫楊梅竹斜街的地方,有一間隱藏在胡同深處的“老北京兔兒爺”店,這里的兔兒爺以及手藝人還保持著過去的味道,小店的主人,便是“兔兒爺張”的第五代傳人張忠強。
聊起兔兒爺的話題,張忠強像是打開了久封的話匣,“這兔兒爺,來頭可不小!很久以前,老北京城里發生了一場瘟疫,老百姓死難無數,嫦娥見此情景,便派玉兔為百姓治病。于是玉兔變成一個白衣郎中懷抱著玉杵和藥臼來到民間,很快消除了京城內外的瘟疫。老百姓感激玉兔的恩德,就請能工巧匠用泥塑彩繪做成它的樣子供奉在堂前,尊稱為:‘兔兒爺’。逢年過節,特別是中秋佳節,都要供奉祭拜,慢慢地它也就演變成保佑全家平安吉祥的守護神。”
“兔兒爺的制作,心里要有形,手里還得有藝。”張忠強說做兔兒爺的要點是“三分坯,七分繪。”兔兒爺是用模子翻塑的,溜好泥后,就可以放入兩面模里了,待大致成型后,還需要用水修坯,刮去毛刺和多余的泥,最后還要扎耳朵眼兒、背旗眼兒。這樣,從打坯、合模、起模、沾水、刷邊、修飾、壓光、扎耳朵,坯就初步成型了,成型的坯還得陰干五六天,才能進行彩繪。
兔兒爺影響了北京人生活的諸多層面,在兔兒爺身上不但體現了北京戲曲、節日生活等民俗文化的流變,還體現了老北京人的精神和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每逢中秋,市面上還會出現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兔兒爺;在廟會等傳統文化場所,兔兒爺也是深受游客歡迎的角色常客,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符號。
太行山里 打月餅品古味
形殊寒具制,名從食單核。
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
——清 袁景瀾 《詠月餅》
每到中秋節,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在餐桌上放上各種月餅,你還記得兒時月餅的味道嗎?用火爐慢烤而成的土月餅,金黃色的外表,上浮樸拙的圖樣,入口香甜,層層酥香。位于太行山深處的盂縣小崔家莊村,僅有的幾家莊戶人,還在使用舊式土爐,每年都會做些“自家味道”的月餅。
今年60多歲的牛文明,一看就是做月餅的大師傅,最考驗功力和經驗的是餡料的配制和月餅皮的制作。牛師傅說,月餅原料的搭配和比例很講究,他有自己的秘方,一斤面搭配多少雞蛋、油、紅糖及餡料,都有自己的計算方法。牛師傅認真地用秤一項項稱重量,口中念念有詞,十斤面要配三斤油三斤水,這樣烤出來的月餅最酥,同時每斤面需要八兩餡,總共能打出來六、七十個月餅。
三分制作七分烤,他的烤爐原始古樸,叫爐都有點夸張,其實就是幾塊石頭上放了個深口的鐵鏊子,上面再蓋個淺口的鐵鏊子,牛師傅把扣好的月餅一個個擺在深口鐵鏊上,蓋上鐵蓋,開始使勁煽火,木炭樣的柏樹根不一會就燒紅了,隨之飄出一股清香特異的柏油味。大火烤了五分鐘,牛師傅打開蓋子,逐一翻了一下月餅,蓋上蓋子繼續用小火再烤五分鐘。說話工夫,月餅出爐了,金黃的月餅整齊地排列在鏊子上,橙黃色的表皮散發出陣陣香味,看著黃澄澄、香噴噴的月餅,讓人禁不住咽下口水。沒有華麗的包裝,還帶有一點點炭火的焦香,但這是最傳統的手工月餅,最淳樸的味道,最自然的外表,質樸、明艷、實在。
江南水鄉 賞明月寄情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唐 張九齡 《望月懷遠》
皓月當空,徜徉于燈雨長廊、花前月下,把杯閑坐,靜看月自水中出。水鄉賞月,似乎空氣中都籠罩著一股詩意。那種閑適的氛圍,伴隨著水汽升騰、擴散,讓人沉醉。水與月交融,人與月相對,一切都妙不可言。而烏鎮中最佳賞月處莫過于西柵,夜色是那樣的撩人,燈火闌珊、漁火點點,這一幕幕如天上人間般的夜景,讓人充滿了美麗的憧憬。
夜幕降臨,燈光早已將西市河沿岸勾畫得晶瑩剔透。西柵的燈光色彩很諧調,那檐下的黃,墻邊的白,自自然然地展示著每一處值得顯露的美。古樹下,橋拱里,水閣石柱中,河埠臺階上,各種暖冷色調的點、塊、線狀燈光相互輝映;高聳的馬頭墻、觀音兜,起伏的老建筑屋脊線,樓亭的飛檐翹角,甚至鱗次櫛比的瓦面上都被燈光勾勒出本色的輪廓;更有民宿、酒家的燈籠點綴其間;原住民家的門縫中、窗欞間漏出的點滴燈光透出了溫暖的親情,還有那一條條船打起的燈籠,像千千萬萬只螢火蟲。
坐船,也許是最愜意的夜游方式了。沿西市河泛舟,船如同在燈河中漂浮,水上水中燈光輝映,船槳輕搖,如劃破了一池碎銀。站在船頭觀望,有的橋似拱拱相望,有的橋如長虹臥波,有的橋原味古樸,有的橋雕飾唯美,橋連橋,橋映橋,真是一個橋的世界。聽船老大說,過去,烏鎮曾有100多座橋,現在保存下來的,也有72座之多。“雨讀橋”“定升橋”“通濟橋”“仁濟橋”“翠云橋”……從一座座石橋中穿越,好像穿梭在一個個時空隧道;“彩虹跨水明如畫,白石橫空影若環”“寒樹煙中,盡烏戍六朝舊地;夕陽帆外,是吳興幾點遠山。”停船細讀那一副副意味悠長的橋聯,如同徜徉在古色古香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如此地沿河慢慢而游,槳聲燈影,早不知身在何處了。
徽州古鎮 伴“月沼”醉桃源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唐 王建 《十五夜望月》
說起中秋,就會聯想到月亮,而那些與月亮有關的地名,也總是那樣的富有詩情畫意。在古徽州“畫里鄉村”——宏村,就有一處由天然泉水匯成的月形池塘“月沼”,一汪碧水是村子里九曲十八彎水渠的起源,池塘四周青石鋪展,粉墻青瓦的房屋整齊有序分列四旁,水面倒映著藍天白云和錯落有致的民居,老百姓稱月塘,因形似半月而得名。
據說月沼建于明永樂年間,當時宏村人汪辛和夫人胡重娘,發現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便請風水先生及族內的長輩能人制訂擴大宏村基址及進行村落全面規劃水系藍圖,又把村中心天然井泉處建月沼池塘,引水入內。開挖月塘時,很多人主張挖成一個圓月形,而胡重娘卻堅決不同意,她認為“花開則落,月盈則虧”,只能挖成半月形,重娘的意見被采納,月塘最終成為“半個月亮爬上來”。
過去,徽商婦們在岸邊漿洗、在水邊傾訴,思念遠方的親人,嘆息似水流年的年華。而今,月沼常年碧綠,水平如鏡,塘中鵝舞紅掌,鴨戲清波,空中炊煙氤氳,微風柔波,老人在聊天,婦女在浣紗洗帕,頑童在嬉戲,真是遠離喧囂塵世的一方桃源。
月沼四周是古老的屋宇,高大斑駁的白墻上寫滿了歲月的痕跡。站在這里,如置身于一幅紙質已經有些泛黃的水墨畫中。一瞬間,靈魂遠離了生活的喧囂和煩惱,整個身心都沉浸在寧靜淡雅的美感中了。水里有游人和屋宇清晰的倒影,可惜都只是一個匆匆過客,一陣微風吹過水面,已看不清游人的身影,只有那百年的老屋在水面上蕩漾。窄窄的小巷,高高的院墻,清澈的溪水,飽經風霜的古樹,讓人留戀,讓人陶醉。人和自然在這里得到和諧和統一,水映著天,天俯瞰著水,人在畫中,情在景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