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綠色蘆葦蕩 紅色沙家浜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蕭心 字號:【

  “蘆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位于江蘇常熟陽澄湖畔的沙家浜,因一出京劇《沙家浜》而譽享天下。炎炎夏日,我來到了這方綠葦遍布的紅色土地,萬頃蘆花,碧水連天,那浩浩湯湯的場景,著實令人震驚了一把。這里的蘆葦和《詩經》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蘆葦不同,它們在水里、在岸上、在島中……莽莽蒼蒼、氣勢磅礴,放眼望去,似千軍萬馬咆哮奔騰,分不清究竟是蘆葦將湖水擁在臂彎,抑或湖水將蘆葦攬入懷抱?在綠色的帳幔里,曾經演繹著一段紅色的傳奇,譜寫了一出魚水情深的英雄贊歌。

  蘆葦蕩里魚水情深

  “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江南國土遭淪亡……”日寇的鐵蹄到了南京,上海也在倭寇屠刀下苦苦掙扎,“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原本安逸偏僻的江南小鎮沙家浜也危在旦夕。“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葉飛率領的新四軍六團在沙家浜開辟敵后抗日游擊根據地,開展艱苦卓絕的抗日武裝斗爭。我們包了一艘手搖船,沙家浜的河港是縱橫交錯的,鉆入蘆葦蕩,就像走進了迷宮。船在“吱嘎吱嘎”搖櫓聲中徐徐前行,兩旁蘆葦愈來愈高,經過了幾個轉彎后竟不知東西南北,眼瞅小船就要搖到河的盡頭,孰料一個拐彎,前方又出現了幾條港汊。抗戰期間,這一個個遼闊、狹長、幽深、曲折的迷宮弄得日寇暈頭轉向,吃盡了苦頭。當年,沙奶奶、阿慶嫂式的人民群眾就是借這萬畝蘆葦蕩作為天然屏障與日偽汪匪軍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成功掩護了18名新四軍的傷員病號,誰曾想到,這般水清葦茂的好地方,竟成了與敵斗智斗勇的戰場!一根蘆葦是脆弱渺小的,可成千上萬根蘆葦密密麻麻排列在一起,長成了蘆葦的海洋,就蓬勃招展起來,有了戰斗的力量。君不見,遭遇狂風,它們在水面掀起洶涌綠浪;暴雨過后,又一根根筆直地挺起脊梁。無論砍伐抑或火燒,來年照舊一片浩瀚無邊的蘆葦海洋,血雨腥風的戰爭年代,那一根根葦草,就像一個個殺敵除寇、保家衛國的勇士,生就了豪氣和膽氣,堅忍頑強,折射出一種蓬勃生機,無堅不摧的民族精神,煥發出永不消亡的生命力。

  古風醇醇橫涇老街

  翻開舊皇歷,沙家浜是古老的。它的前身橫涇早在宋時就是常熟縣六市五鎮之一,到清代,更有“市舶麟次,煙火萬家,景物繁昌幾近郡縣”的繁盛。橫涇,這個不為人熟知的老街,躲在蘆花蕩深處,鋪天蓋地的蘆葦,是沙家浜的標志,漫天飛舞的蘆花,將小小的橫涇古鎮團團圍住。在橫涇老街走走逛逛,隨處可見陳舊的木柱構建街廊,廊下掛著一串串紅燈籠。大街、小巷、碼頭、河埠、廊棚,張掛著各式各樣幌子的鋪坊:打鐵鋪、博古坊、印布坊、熝雞店、刁家食府、茶樓……踩著平滑的青磚路,恍若回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陣豆花香,勾起了肚子里的饞蟲,前店后坊的格局,買上一碗剛出爐色白軟嫩的豆腐腦,兌上蝦皮、紫菜、辣椒油、香菜、蒜泥、蔥花,熱乎乎地享受著釋放的快意。門店前還有現炸的臭豆腐干,10塊錢一大碗,足夠兩個人分著吃,叉上竹簽,隨個人口味可蘸上辣醬或甜醬吃。老街一側院內高臺的竹架上,一條條各式圖案的藍印花布晾曬其上,迎風招展,“大光明染坊”五個字樣尤為醒目,在清雋秀雅的藍底白花間穿梭,一股清泉般溫婉的江南格調隨之汩汩流淌開來。驀然間,想起了阿慶嫂和甪直船娘的藍布圍裙,它的素雅嫻靜讓人聯想起那些坐在茶鋪里、行于船頭上的水鄉女子將日子打理得如此干凈熨帖。臨街鋪子里頭,藍白相間布料做的方巾、被面、肚兜、手帕、衣裙……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透溢著清麗的韻律,烙上了歲月的印記。平日里的橫涇老街是靜謐的,閑逸中透著一份慵懶,徜徉在老街坊,鼻端聞到一陣讓人欲醉的酒香。抬頭一望,白墻黛瓦的門樓掛著一面紅黃相間的酒旗,上書“翁家糟坊”,跨入酒坊,木格窗、青磚地,柜臺、壁櫥里擺滿了白酒、米酒、桂花酒,后院大大小小的壇壇罐罐和制酒器具。“翁家糟坊” 釀酒用的是返璞歸真的“蒸餾法”,流連糟坊,幾個老師傅細致地操作一道道煩瑣的工序:蒸煮、冷卻、發酵、蒸餾、加溫、再冷卻……一杯杯原汁原味的白酒就這樣釀成,相傳同治、光緒兩朝帝師翁同龢最愛喝這家酒坊的老酒。八仙桌上擱著幾個小酒杯,我自斟一杯透明淺黃的桂花酒,抿一口,酒香和桂花香混淆在一起,口感溫潤,甜而不膩,百年來,這酒也在時光里沉淀出獨有的味道。

  從翁家糟坊走出來,“忠義救國軍司令部”匾牌赫然懸掛在刁德一故居石庫門之上。跨入大門,穿過一方天井,“六順堂”正廳井然有序地擺放著古玩、青瓷、書畫,由于江南多梅雨,屋內悶熱潮濕。刁家的臥室和書房都設在二樓,刁德一早年留學日本,雕梁畫棟的老宅充斥著中西合璧的布局。看著保存完好的一磚一瓦、一器一畫,似乎穿越到了某個歷史片段中,刁家家和財旺,抗戰期間,刁老太爺曾多次為抗日部隊慷慨捐贈過錢糧和彈藥。可是想到飽讀西方經濟學的留日高才生刁德一當年在國、共、汪三方漩渦中選擇了“背靠大樹好乘涼”以及后來的人生結局,不免感嘆。刁家大院一進一進的,再朝里走,便是樹影婆娑的后院,有佛堂、灶間、賬房……推開后門,寬闊的棚廊跨過一條溪流連接著一望無際的蘆葦蕩,澄澈如洗的晴空,蘆花漫天飛揚。春末夏初,該是一碧萬頃,青蔥無垠;深秋初冬,則是蒹葭蒼蒼,皚若白雪。

  春來茶館客迎八方

  此刻,隨風飄來一陣熟透的旋律“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跟著旋律,穿過連接老街和碼頭的通道,來到了老春來茶館,沙家浜的春來茶館從第一代開到第四代,星羅棋布點綴在蘆葦蕩叢,可謂枝繁葉茂。說到“老”,必是與眾不同的,當年阿慶嫂和刁德一就是在此“智斗”,我想,茶館取名“春來”,或許蘊含著“江抗”部隊給水鄉帶來抗日春天的含義。茶館臨水而居,黯淡的庭柱上是一副“風聲度竹有琴韻,月影寫梅無墨痕”的對聯。走進茶館,果然,“一切仿佛都是N年前的樣子”:八仙木桌、七星灶、銅壺等茶館標配,里墻砌著一個書臺,橫桌上擱著三弦、琵琶,兩把軟墊高椅置于兩側。我端起茶盞,掀開碗蓋,碗里的茶葉齊齊浮了上來,一縷清香縈繞鼻端。一邊品茗,一邊聽說書。茶,仍是當年的味道,只是泡茶的人和喝茶的人換了一撥又一撥,那些烽火硝煙的傳奇,早早地塵埃落定;那曾經唱紅大江南北的樣板戲,已走進了歷史;那些浪花淘盡的故事,卻永生在蘆葦深處,橫涇老街歷經若干年的洗禮,依然不失一篇生動婉轉的辭章。

  “人一走,茶就涼……”,深厚綿遠的唱腔伴著蘆葦搖曳聲從湖心迎面飄來。沙家浜,是一出唱不斷的紅本京劇,是一處游不盡的綠色濕地,是一壺飲不完的幽幽香茗。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