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好旅游,尤其對具有地域特色的古民居情有獨鐘,如安徽宏村的明清屋舍、婺源的徽派古民居,閩西一帶的客家土樓,北京的四合院,鄂西土家族的吊腳樓……它們凝聚著先民的勤勞與智慧,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歲月留存下來的珍貴藝術寶藏。當我走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大余灣時,眼前的一棟棟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古建民居是那樣眼熟,白墻黑瓦馬頭墻,無論是排列布局,還是建筑特色,都與獨具特色的徽派古民居多相吻合。通過導游的解說,我才頓悟:原來,我來到了一座遷徙的徽韻文化古村。
大余灣,位于湖北鄂中的武漢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是一個以余姓聚居的古老村落,經過數百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已有108戶,居民300多人,絕大多數都是余姓,這里亦是中國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里。雙泉村由13個自然灣組成,大余灣是其中一個。大余灣占地面積300畝,山不高而靈秀,水不闊而清澈,風光旖旎,寧靜怡然,亦是著名的木蘭生態旅游風景區“木蘭八景”的第一站。古村整體布局奇特,75棟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外墻屋檐下的手繪彩色壁畫精美絕倫,民居內的木刻、雕窗古色古香,為這些徽派古民居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2002年11月,大余灣古建筑群被列入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走進大余灣,視線里的古民居依山傍水,20余條巷子四通八達,呈現出“左邊青龍游,右邊白虎守。前面雙龜朝北斗,后面金線吊葫蘆,中間懷抱太極圖”的風水格局。大余灣有一首流傳多年的民謠,相當于該村古民居建筑規模、樣式、特色的生動寫照:“前面墻圍水,后面山圍墻。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全村百來戶,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方塊石板路,滴水線石墻。室內多雕刻,門前畫檐廊。”
建于清乾隆年間的百子堂、建于晚清的劉二婆故居等,都是大余灣古民居中極具魅力的建筑。百子堂為前宅后園結構,是一幢占地面積上萬平方米、擁有房屋100余間的大宅,其主人崇尚尊孔讀書,家族中有多人科舉及第。經過歲月風雨的無情侵蝕,大部分建筑已經不存,目前向游客開放的是其中幸存下來的一幢建筑,門前兩邊擺放著兩件仿制的青銅器物。德記花園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花園內的一棵桂花樹已有200多年樹齡,高達10余米,枝繁葉茂,亭亭如蓋,探出院墻。有些古民居由于年代久遠,已破敗不能居住,通過墻上木牌上的文字,可以探尋到古宅當年曾經顯赫的風貌。劉二婆故居是一幢建筑面積260平方米的大宅,始建于清末,精美的壁畫下面寫著“榮華富貴”四字。室內木雕精美,陳設古色古香。劉二婆生于清光緒初年,是民國年間黃陂唯一的女鏢師,力大無窮,武藝精湛,遠近聞名。
跟黃陂當地民居不同的是,大余灣的古建筑并沒有一味追求坐北朝南的傳統格局,如出過小兒科“神醫”余家炳的真誠藥局就是坐西朝東,喻示著主人對“紫氣東來,萬事如意”的美好祈盼。真誠藥局建于清乾隆年間,藥局第一代主人余家炳精通醫理,畢生研制出許多奇方,治愈過許多疑難雜癥,是馳名四方的“神醫”。滄桑變遷,這里盡管沒有繼續經營打理藥局生意,卻至今仍住著“神醫”的后裔。走進大門,只見敞亮的天井里擺放著幾把木椅,木門和隔屏上雕刻著精美的花卉,水池里,幾只木盆接滿雨水,池邊,幾盆鮮花正恣意怒放。房梁下和木門上掛滿了臘魚臘肉,與幾只大紅燈籠一起組合成一幅充滿現代生活氣息的圖案。抬頭仰望,透過四邊小青瓦圈成的天窗,只見戶外綠蔭紛紛,為古民居增添了盎然生機。室內,除了古老的清式架子床和扶手椅,主人還保留著“真誠藥局”的牌匾和中藥柜,依稀透露出藥局當年曾經有過的輝煌。
大余灣村落不大,但留下很多美麗的傳說,如清水河畔的智慧泉,相傳是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年),清水龍王的女兒為報答村里的一個后生小五的救命之恩而挖掘出的一口泉,至今仍泉水清澈,清冽甘口。
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平坦村道上,只見一棟棟古宅石墻小布瓦,硬山頂,翹角鳥獸檐,高門樓巍巍,天井回廊,廳堂廂房,木雕隔扇,石鼓雕窗,工藝精湛,但在徽派建筑藝術特色上又有所創新。如頗具特色的“滴水線石墻”,石墻上打鑿的用于引流雨水的線條,就與傳統的垂直線不一樣,而是呈一定的斜度,當雨水從房檐上落下來,會順著打鑿的斜線流到地面,避免了雨水滲透到宅內。
一棟棟古民居外墻上的近千幅手繪壁畫,借鑒了鄂中民居屋檐畫的特點,有的門樓上不足5平方米的狹小立面內,居然容納了24幅色彩斑斕相對獨立的壁畫。畫面上,神話人物、戲劇故事、四時花卉、飛禽走獸、山水祥云等內容豐富,有的還自成系列,賞心悅目,一幅幅漫步閑品,就像在翻閱一本跌宕起伏、情節前后連貫的連環畫。由此可見大余灣人也沒有一味地墨守成規,所謂入鄉隨俗,當他們融入鄂中生活后,在建筑上很好地融入了當地建筑特色,相得益彰,令人嘖嘖稱奇。
大余灣村民勤勞聰慧,雕匠、畫匠、石匠、木匠遠近聞名,制陶業長盛不衰,其產品“川里貨”一直供不應求,是方圓百里有名的匠作之鄉。轉過一道街口,只見道邊堆放著一些蜂箱,一處古民居墻上鑲嵌的“蜂農世家”木牌,才知這里的主人,是世代相傳專門從事養蜂釀蜜的蜂農,主要以釀制出售荊條蜜、百花蜜為營生。
大余灣還是當地著名的書香名村,自建村以來,曾有過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歷史榮耀。明清時期,大余灣出過100多位秀才、進士,近現代更是涌現出百余名流,留下“一門四博士”“父子四留洋”等傳奇佳話,大余灣的耕讀傳家,已延續了數百年之久。在一處空地廣場上,六角攢尖頂式的有余亭掩映在濃蔭里,上方掛著“有余亭”的匾額,亭柱上鐫刻著一副楹聯:“明月清風興萬歲,高門望族有余慶”,聯句言簡意賅,既有大余灣人的歷史榮譽感,又充滿了對余姓家族興旺發達的寄托。有余亭始建于明代,毀于太平天國時期,現在的有余亭為20世紀90年代重建。這里是大余灣的中心廣場,沿著四通八達的石板道,可以通向古村的每一個街巷。有余亭附近,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2005年9月16日公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鄉村”石牌及“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大余灣古民居建筑群”的石碑。有余亭對面道旁的一塊木質看板上,張貼著印有李幼斌等著名演員的大幅宣傳畫,才知道這里還是《烽火木蘭山》《雜技皇后夏菊花》《好想和你在一起》等影視劇的取景地,古老的大余灣村落民居,被一次次搬上銀幕、熒屏。
走在大余灣的古街村巷,滿目都是古宅、戲樓、煙館、賭場、水車、石磨、石臼、石碓、紡線車、織布機等歲月遺存,以及墻上的標語、門額上殘存的對聯、路邊的燈桿、穿行在石板道上的摩托車等蔓延全村的現代生活氣息,身臨其境,頗有幾分穿越時空之感,只有樹上不絕于耳的蟬鳴,仿佛在不停地述說著大余灣流年里的故事。
漫步在大余灣的石板道上,滿目斑斑駁駁的古民居間,生長著一些參天古樹。水杉、松柏、榆柳,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雜樹,它們生長在塘畔、路邊、院落中,有的直立挺拔,高聳入云,好似守衛古村的稱職哨兵;有的林蔭如傘,撐開在古民居的上空,仿佛在為這些歷經滄桑的古民居遮風擋雨。道旁屋邊,有些當地村民坐在小凳上,向游客兜售蜂蜜、豆絲、姜糖、糯米糖、攪攪糖等土特產。幾處古民居上炊煙繚繞,門前布篷里游客滿座,大快朵頤,愜意地享受著農家飯莊里提供的黃陂三合、鍋巴粥、土罐雞湯、干煸豆絲等美食。除了經營飲食生意,還有絕活表演、皮影戲、木偶戲、斗雞等娛樂項目,供游客觀賞。
游覽大余灣,要了解該村歷史變遷,余氏宗族博物館值得一看。余氏宗族博物館緊挨著“真誠藥局”,依托一幢古民居而設,在不大的展示空間里,幾乎濃縮了大余灣的余氏族源、古代紀略、近代風云和村風民俗,宛若一部大余灣建村歷史、民俗風情、余姓繁衍的微縮景觀。
游罷出村,遠眺后山上的古山寨、文昌閣古樸滄桑?;仨嗌骄G水間的古村如一幅水墨卷軸,鐘靈毓秀,美輪美奐,真是興猶未盡。歸程中,聽說春天的大余灣更美,3000畝油菜花海讓四方游人紛至沓來,心里不禁充滿了來年赴一場大余灣春天之約的美好期待。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