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博峪村 藏族小村落蘊含大歷史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王勇 字號:【

  似乎沒有什么比擁有一段紅色歷史更能讓一個村莊引以為傲的事情了。博峪,這個位于甘肅省甘南卓尼縣木耳鎮的藏族小村落,早年經歷戰火洗禮,今日愈發俊秀清雅。

  我抵達的時候,巧遇一場雨落,安靜的村莊里,格桑花在房前屋后開得正艷,洮河水繞村而過,村旁的高山之上,“紅色勝地,綠色博峪”幾個大字在細雨的溫潤下格外醒目,五彩的經幡、藏式民居“苫子房”以及在家門口做針線的藏家大媽和玩耍的孩童,讓這方峽谷生動而鮮活。

  博峪村村口的墻壁上,“紅色博峪”“民族團結示范進步村”以及占據另一面墻壁的《博峪賦》,向來客講述了這座藏寨的過往,也展現著這里豐厚的歷史遺存和獨特的鄉村旅游資源。

  走在村子里鵝卵石鋪就的小徑上,一排排木結構“苫子房”整齊劃一,隨便走進一戶藏家,他們都會熱情地請你進屋喝一杯茶,甚至倒上一碗青稞酒,然后拉著你聊天。

  似乎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村莊曾經歷過的熱血歲月。那是1935年,紅軍長征轉戰西南,北上抗日,途徑卓尼,在遭遇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的危難關頭,時任卓尼第十九任土司的楊積慶拒絕執行國民黨阻擊紅軍的指令,反而迅速修復已損壞的達拉溝、尼傲溝絕壁棧道,使紅軍順利通過。并在紅軍到達時開倉供糧,幫助紅軍穿越天險臘子口向洮岷勝利進軍,此舉為紅軍突破臘子口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紅軍完成戰略轉移和北上抗日做出了巨大貢獻。

  后來由于被人告密,國民黨軍閥殘忍殺害了楊土司及其長子等人,地點就在博峪村的這片土地上,史稱“博峪事變”。慶幸的是,當時楊積慶年僅8歲的次子楊復興被人及時藏了起來躲過一劫。

  之后,楊復興世襲土司之職,于1949年率部在岷縣宣布起義,在我黨的領導下建立人民政權,完成了卓尼各族人民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如果不是到這里,你很難想象,這樣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就發生在博峪這個古樸安詳的藏族小村落。

  山風清冽,洮河蜿蜒,藏家小院綠樹成蔭,紅色文化與土司文化在這里相融、沉淀,吸引著來客。

  據說,歷史上卓尼土司制度沿襲了20代,歷時530多年,是甘肅藏族土司中沿襲時間最長、管轄地域最廣、人口最多、影響最大的土司。卓尼土司制度曾對當地乃至西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產生了極深的影響。

  博峪村內目前還保留有卓尼土司“博峪行宮”遺址,俗稱博峪衙門,是卓尼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甘肅省紅色旅游目的地之一。

  在卓尼縣城一隅,還有一座楊土司革命紀念館,這里講述了中央紅軍到達卓尼楊土司轄區后,楊積慶歡迎紅軍,加入抗日救亡民族統一戰線的情景,以及幫助紅軍的歷史畫面。

  山河仍在,浩蕩的歷史已隨著洮河水奔向遠方,沉淀出磅礴渾厚的紅色經典和悠遠綿長的歷史人文,也生發出良好的生態、優美的自然風光以及神秘多姿的民族風俗,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極大地吸引著外來游客的目光。如今,博峪村的村民們借著鄉村旅游發展的東風,紛紛辦起了農家樂,外地游客在這里不僅感受到山谷里藏寨的建筑風情、純樸的鄉風民俗,還可以在民族特色濃厚的村子里享受田園之樂,品味這里的蕨菜、鹿角菜、狼肚菌等藏家美食。

  “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已成為這里四大主體特色。木耳鎮黨委書記楊建平告訴我說,這些年借助旅游景區和旅游專業村的打造,引導博峪村貧困戶開辦農家樂,幫助他們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實現脫貧致富。“下一步我們還會將目前的農家樂業態升級,建設高端的康養酒店、山林民宿等,讓更多周邊地區的城里人來我們這里旅游觀光。”

  作為紅軍長征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博峪村業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新時代的征程中,這個曾經的土司衙門舊址所在地,也早已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過去的土司制度已經成了人們回憶中的片段,生態優美、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如今是這里的真實寫照。

  如果說“紅色”是博峪村的金名片,那么“綠色”就是博峪村的新景象,這個青藏高原東部的藏族村落歷經歲月的風雨洗禮和滄桑變遷,已成為融現代農牧業、鄉土風情、娛樂休閑、紅色教育和農牧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景點,宜居宜游,生態和諧,或許是這個村落留給來客最深的感受吧!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