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旅游資源并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綦江區,一方面借助格局規劃,串聯分散的旅游資源;另一方面,立足自身優勢特點,聚焦差異化、品質化的旅游產品和業態培育供給,為當地以全域旅游助推城市品質提升、實現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把“盆景”串聯起來
“打造綦江旅游業升級版,首先要弄清‘我們有什么’。”汽車行駛在云霧繚繞的浸新公路上,重慶市綦江區區長姜天波說。
浸新公路,從綦江城區至橫山鎮,全長16公里,海拔高差有800米左右,因此被稱為“綦江天路”。
這條“天路”讓橫山群眾吃上了“旅游飯”——每年夏天,到橫山避暑度假的游客超過5萬人,有效帶動了當地人增收致富。
橫山鎮位于綦江區東北部,距離重慶主城僅70分鐘車程,是離重慶主城最近的高山鎮之一。境內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其中最高海拔天臺山1326米,全境夏季平均氣溫25℃。
近年,當地圍繞打造“重慶主城近郊避暑休閑勝地”發展橫山度假區,逐步盤活了其區位和氣候資源。錦繡天臺、帝嶺花園、巨龍度假村、龍匯天池等度假項目雛形初具,一批戶外運動項目正在度假區加緊建設。
從地理位置看,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部邊緣的綦江,山地約占67%,丘陵約占33%。這些傳統意義上的重量級旅游資源,并非當地優勢,其宜人的生態條件、深厚的歷史人文,區域內散落的景區景點,似乎更像一座座緊鄰重慶主城的精致“盆景”。
2018年初,當地人大組織開展了一次關于旅游產業發展工作的專題調研,其中所揭示的一項重要事實是“全區旅游資源空間分布比較分散,且缺乏獨特性和稀缺性。主要旅游形態依然停留在‘走走看看’的傳統模式,游客以過境游、一日游為主要行程,難以產生更好的產業效益。”
“要做好格局規劃,加強支撐全域旅游發展的產品組織。”調研報告稱。
2018年6月底,綦江區《關于加快全域旅游發展的意見》出臺。這份文件的核心,意在梳理當地“分散”的旅游資源并串聯起來,形成“一軸兩核四組團”。“一軸”,即圍繞境內高速、渝貴鐵路、綦江河南北軸線,充分發揮交通通道的輸送功能,建設渝黔都市休閑旅游發展帶。“兩核”,是將綦江城區和東溪古鎮作為全域旅游的兩大核心節點,突出“綦彩畫廊” 歷史人文特色,提升城市品質,完善旅游綜合配套,建成吸納承載客流的主要平臺。“四組團”則指聯動打造古劍山、老瀛山、橫山、花壩4大旅游板塊,創新業態,有力支撐全域旅游發展。
聚焦重點項目點亮“風景眼”
東溪鎮位于綦江區南部,與貴州省習水縣接壤,是萬盛石林、銅鼓灘漂流、南川金佛山、江津四面山等景區的重要中轉地。東溪建鎮1300多年,建場2200多年,古鎮街道依巖靠水,因地就勢而建,聚散錯落有致,山回谷轉,移步換形。
東溪古鎮,曾是川鹽濟楚、川米外銷的重要通道,亦是“兩廣填川”重要載體,有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漢墓群、鹽馬古道、南華宮、太平橋、龍華寺、麻鄉約民信局、“旌表節孝”牌坊等古跡。迄今,東溪還保留著龍舟會、舞獅會、觀音會、秧歌、腰鼓、川劇表演、民樂演奏、農民版畫等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碼頭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誠信文化深厚。
然而,這個“渝南第一山水古鎮”,至今仍養在深閨人未識。
“未來3年,東溪古鎮要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深入挖掘人文內涵,打造國家級文化特色小鎮,形成綦江旅游的核心聚焦和引爆點。”姜天波說。
格局規劃之下,綦江希望加快推出一批層次鮮明的拳頭產品。
在當地“1+6”旅游項目體系中,東溪古鎮被視為龍頭。另外6個重點項目,分別是綦江城區、古劍山、老瀛山、橫山、花壩及若干美麗鄉村。姜天波認為,這是全域旅游背景下,順應消費大眾化、需求差異化品質化特點,解決“市場需要什么”的必然要求。
綦江城區突出綦河動線,布局人文濱江景觀帶,“綦彩畫廊”濱河景觀走廊、旅游信息服務中心、美食景觀帶、版畫藝術走廊景觀帶等城市休閑帶,讓城區成為城市的“客廳”。
古劍山圍繞運動體驗、禪藝康養、生態旅居三大主題,全力引進中高端民宿酒店、佛文化和體育運動公園項目,打造國家休閑健身示范基地;老瀛山依托其丹霞地貌景觀、恐龍化石資源,突出科普、科考主題,引進體驗式、互動類項目,發展大眾科普旅游;橫山憑借“天然空調小鎮”氣候資源,下一步將聚焦提升避暑地產、假日公園項目品質,打造生態康養社區;花壩以旅游服務標準化建設為契機,持續做靚露營品牌,豐富棧道、滑索等體驗類項目,融入“長征路”等紅色文化,打造鄉村休閑度假綜合體。
此外,石壕鎮萬隆村、永新鎮石坪村、三角鎮紅巖村、永城鎮中華村等,則是綦江下一步打造特色鄉村旅游的重點。
“不難看出,當地把重心放在了度假游、都市休閑游和鄉村旅游上。對于毗鄰重慶主城,銜接渝黔兩地的綦江而言,這是盡可能放大區位優勢,強調產品供給質量、突出供給差異的一輪升級,也是從‘觀光游’到‘度假游’的一次業態轉換。”重慶一位業者評價說。
綦江的目標是,通過點亮這些基礎良好,能擴大影響、帶旺人氣的“風景眼”,為游客提供豐富而獨特的旅游體驗,為全域旅游發展找到突破口。
“旅游+”推動城市品質提升
2018年1月,時速200公里的渝貴鐵路通車,這條高標準、大能力、快速度的鐵路通道,使得綦江進入了極具誘惑的“高鐵經濟圈”。充分利用交通通道資源,綦江做起了“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文章。
位于綦江城區中心的綦江東站外,一座總占地40萬平方米的超大型文旅綜合體項目“專綦世界”文旅城正在緊張建設。
“TOD模式(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綜合開發)將為綦江旅游業帶來巨大紅利。”當地旅游部門一位負責人說。
“傳綦世界”文旅城的先天優勢,莫過于坐享高鐵樞紐的成熟交通配套,且距離綦江南重慶三環高速收費站僅2.8公里、距渝南汽車城物流中心1.5公里。
如何利用好這塊“寶地”?項目負責人陳健的答案是:將“傳綦世界”打造成為綦江未來的“城市客廳”。
根據規劃,“傳綦世界”文旅城由4大板塊構成。A館規劃打造為老字號一條街,B館、C館是時尚購物中心,D館對標重慶主城江北區九街,打造餐飲娛樂不夜城。同時,打造傳綦世界旅游景區,共計34個旅游景點項目。
“民間版畫是綦江最負盛名的人文資源,也是‘傳綦世界’文旅城的文化內核。”陳健說,位于綦江東站正前方2萬多平方米的版畫藝術廣場已全面建成,這里不僅將展示一幅世界最大的版畫長卷,以73米長、7米寬規格呈現在墻面,還將應用燈光技術,打造高鐵站外的“夜游版畫文化景區”。同時,版畫藝術酒店、版畫藝術餐廳也將在今年陸續投用,此外,項目還規劃了版畫交易中心、版畫博物館、版畫體驗館、版畫藝術家部落、文化劇場等要素載體,重慶非物文化研究院綦江分院、綦江區文化館亦將落戶傳綦世界文旅城。
注重引進體驗性業態是“傳綦世界”項目的一大亮點。高樓飛躍、空中秋千、萌寵動物園、室內海洋樂園、夜郎古堡等景點,精準聚焦全季節家庭親子娛樂和避暑旅游市場需求,和版畫元素一道,共同構成打造4A級旅游景區的重要支撐。
把旅游深度融入城市內外交通體系與生活體系——構建集交通樞紐、旅游集散、商貿、文化于一體的都市旅游業態,成為綦江發展全域旅游的一大看點。在旅游+文化、旅游+城鎮、旅游+商貿、旅游+農業、旅游+康養等方面,綦江正全面發力,透過旅游服務和產品供給的品質化、多元化,全面帶動城市品質提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