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農資金是國家“三農”政策的重要體現,具有量大面廣、政策性強、監管難度大的特點。涉農資金審計關系著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國家“三農”政策實施效果。為此,如何才能實現國家“三農”政策目標并達到涉農資金審計目的,筆者認為可采取如下幾種方式方法。
一、充分利用審計和審計調查相結合的方式
涉農資金涉及千家萬戶,具有點多、面廣、線長、政策性強的特點。因此,僅僅拘泥于對財政、農業部門的審計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靈活運用各種審計調查方法,要達到從“大處”做文章,在“細節”下功夫,審計除了突出對投入規模大、涉及面廣、農村建設重點工程項目、農民最關注或反映較大問題的審計外,還要以財政預算為源頭,根據涉農專項資金的分布及去向,分組對相關主管部門及街鄉鎮各涉農資金的撥入、撥出、使用情況進行延伸審計調查。通過對有關主管部門宏觀數據的分析,采取深入基層、特別是農戶開展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等方式擴大審計覆蓋面,全面了解資金分配、管理、使用等環節可能存在的突出問題。
二、積極探索跟蹤審計的方法
對涉農專項資金采用跟蹤審計的方式,能夠及時發現和糾正資金在撥付、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違規問題,及時掌控隱蔽工程及重要環節情況,督促主管部門根據審計發現的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實施辦法,促進項目的順利實施和按時完工。為此,涉農資金審計要向兩頭延伸,從設計預算、計劃報批、工程招投標、資金審核撥付、資金規范使用、社會效益等環節開展跟蹤審計,做到全過程覆蓋。通過對部門或資金項目的連續跟蹤審計,督促項目建設嚴格按計劃實施、資金按進度撥付,促進加強資金的使用管理、財務管理及項目工程管理等,從而將大量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也能夠及時掌握農業、農村改革發展中的變化和農民的訴求,對政策執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重點剖析,為宏觀政策服務。
三、充分開展計算機輔助審計
為實現農業審計手段和方法與涉農資金的特點相匹配,必須改進和完善傳統的農業審計手段和方法,加大計算機審計等信息化手段在農業審計中的作用。一是針對部分涉農資金尤其是惠農補貼類資金是通過財政“一卡通”形式發放到農戶手中的情況,審計人員可充分運用計算機的各項功能,對涉農資金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其內部控制等技術領域進行審計,對涉農資金分配與撥付情況進行歸并和篩選,并通過查詢、分析后臺數據庫,發現疑點,作為線索進行延伸審計,調閱資料,走訪農戶,核實情況。同時,根據發現和揭示具體的問題,通過點面結合,全面反映涉農資金的使用效果,確保國家和農民的利益不被侵害。二是成立技術創新小組,開發適用于農業審計的計算機審計軟件,開發建設農業審計數據庫,將以往的成果數字化,實現審計資料和審計成果的相互利用。
四、將涉農資金審計與預算執行審計、經濟責任審計、投資審計有機結合
一是將涉農資金審計與預算執行審計相結合。審計機關要把涉農單位預算執行審計單列出來,通過對財政涉農資金總體預算安排的審計,從源頭上抓住涉農資金的走向,掌握涉農資金的分配、撥付和管理使用情況。
二是將涉農資金審計與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把鄉鎮、部門和單位領導干部落實相關涉農政策、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提高和涉農資金項目決策的依據、程序及其效益情況作為評價領導干部決策的重要內容。
三是將涉農資金審計與投資審計相結合,把預算安排的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水利工程建設、社會事業等作為投資重要內容,檢查工程項目建設、管理和效果情況。
五、創新組織管理模式,上下聯動,實行異地交叉審計
開展涉農資金審計,要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合理配置審計資源,科學安排審計項目。涉農資金審計可以創新組織方式,探索大兵團作戰模式,通過采取上下聯動、整體作戰、條塊結合的審計組織方式,充分發揮審計資源的整體合力和協同作戰優勢。一方面,在項目安排和實施過程中盡量避免行業、地域、時間上的重復交叉。審計署和特派辦側重于宏觀審計監督,負責涉農資金的面上總體情況審計和分析,明確審計目標、重點和方向,對有關專題統一具體的審計口徑、范圍;地方審計機關側重于微觀審計“跟進”。另一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地方審計機關審計發現的突出問題可作為上級審計機關審計的重點,同樣,上級審計機關審計發現的問題也可作為地方審計機關關注的核心。如此上下步調一致,擴大審計覆蓋面,從而達到審計項目所揭示和反映的問題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更具說服力,以提高涉農資金審計的總體效果。
六、建立輪審和常審相結合的方式
對于涉農項目類資金,審計部門要根據實際項目庫內容和工作量編制滾動項目計劃,加強項目計劃可行性研究和風險評估,增強計劃科學性和宏觀指導性,確保在一定周期內將項目庫內的待審項目輪審一遍。對于農村建設重點工程項目、農民最關注或反映較大問題的重大民生項目,則應該每年進行常規性審計,從而將輪審和常審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能避免發生重復審計,也能做避免遺漏,實現涉農資金審計的全覆蓋。
(作者單位:安徽省天長市審計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