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時值深冬時節,川東丘陵地區氣候依然溫潤。被群山環抱的四川省蓬溪縣天福鎮獅山新村,一棟棟小巧精致、帶有傳統風格的二層小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白色的墻面,灰色的琉璃瓦,潔凈的水泥路蜿蜒在村間。房前停著各類農機,房后養著雞鴨,形狀一致的自留地點綴在房前路邊,噴吐著令人心曠的綠色。現代新村與傳統村落,這兩種不同的感覺在這里實現高度的和諧。
試點土地股份合作,村民進了新村
“以前村里可不是這個樣子!這里是山區,住得很分散,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以前只能搞搞村道硬化、環境衛生這些,沒有大的改觀。”獅山新村村民、原長坪村村支書李遠貴感嘆地說,“縣里在長坪村試點土地股份合作,我們村土地全部流轉,成立了土地流轉合作社,村民都成了股東,和城里人一樣天天去企業上班,新村更適合現在的生活方式。”
蓬溪縣農業局副局長陳剛介紹,獅山新村由獅山村、長坪村兩個整村流轉土地的試點村合并而成,依托農民主體促進適度聚居。推行“兩統三自”模式,即統一規劃、統一籌資,農民自愿建、自主建、自己管,把規劃藍圖和十種戶型交給群眾自己選擇,政府通過整合土地增減雙掛鉤項目支持。
蓬溪縣副縣長蒲亞平告訴記者,與農民“被上樓”不同,獅山新村是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成后,農民帶著股權證進新村,原有權益全部保留,還能就近去企業打工。新村建設突出“微田園”的做法,門前小菜園,屋后有空地,這樣的設計保留了鄉土風貌,門前屋后的設計,種上瓜果蔬菜,讓新村村民看得到田園風光,聽得見雞鳴鳥叫,再加上配套完善的公共設施,讓居住在新村中的群眾真正感受到了幸福。他說:“村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里種上了無污染、綠色蔬菜,萵筍、青菜、兒菜等等,待到中午米已下鍋了,再到菜園子里砍菜也不遲,自己家種的菜吃起來格外的香。”
依托園區引領 村民鼓了腰包
在距離新村不到1公里的現代農業園區就建在長坪村流轉土地上,記者在園區琪英菌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看到,身著統一工服、胸戴工牌的工人正在熟練地操作各種機器,這些以前的農民已經成為產業工人。李遠貴告訴記者,長坪村約有100多人在園區里工作。
蒲亞平也說,新村按照省市“產村相融”的要求發展產業,先后引進閩中琪英菌業、天福萬象、可士可等業主,發展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農旅結合博覽園和柑桔產業精品園,群眾除每畝土地租金收入826元外,到食用菌生產工廠就業平均每月收入3000—5000元。政府與企業共同設立創業基金,鼓勵農民工回鄉自主創業,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達90%。
記者了解到,獅山新村主要以食用菌產業為主導,帶動村民就業。他們除了在企業打工外,還可以與琪英菌業合作進行杏鮑菇種植。村民馬良告訴記者,“收入由原來的一份錢變成了現在的兩筆錢,腰包鼓了,生產積極性也高了。”
享受公共服務 村民成了市民
農村社區化,農民的居住方式在變,生產生活方式在變,農村的生態環境也在變。
在獅山新村,讓記者感到新鮮的除了秀美的環境,還有齊全的公共服務設施,有便民超市、衛生室、理發室、幼兒園,甚至還有業主管理委員會。“現在好了,超市開在家門口,買點生活用品只需幾步路的工夫。”村民趙維安老人高興地說,“現在需要買點生活用品,有個傷風感冒,就在家門前便可以解決了,真的很方便!”
記者了解到,為讓村民們享受到城里人的便利和各項公共服務,能喝上自來水、小病不進城、購物有超市、網絡有覆蓋、垃圾有人收運……獅山新村成立了社區、社工、社會組織的新型社區,由村民組建了天福鎮獅山村業主管理委員會,“村民”從此變“居民”。
看到村里良好的發展勢頭,村民唐代香放棄了外出務工,在家門口經營起小超市。“整個新村建起來后,農戶將達幾百戶,再加上這兒離高速路口很近,從蓬溪、遂寧進貨都很方便,生意肯定不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