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資金不是唐僧肉,弄虛作假定被捉。”這是四川省審計廳審計人員參與完成幾項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審計,案件揭開鍋底之后發出的感嘆。
案例1:茶農的60萬扶貧資金躺在賬上“睡大覺”,實地調查發現另有“隱情”
對某村茶葉低改扶貧項目開展實地調查時,審計小組發現了一個問題。在前往項目所在地的路上,該村村主任和村支書各騎一輛摩托車,給審計人員隨行帶路。審計人員卻發覺,一路上村主任總是采取抄近路的方式,希望能提前到達項目地。當審計人員到達項目實施現場詢問當地茶農時,茶農們紛紛回答:“(項目)實施了的”、“我們都滿意”、“肥料和補助款都領到了”、“感謝黨和政府好政策”……
異口同聲的回答,讓審計人員心中疑竇頓生:為什么都還沒說來意,農戶們就異口同聲地回答問題?更奇怪的是,一些茶農的表情還有些奇怪和別扭。而當審計人員有意詢問個別茶農具體細節時,對方的回答支支吾吾,目光不自然地望向旁邊的村干部,表現出明顯為難的情緒,有的人甚至閉口不再細說。通過這些細節,審計人員判斷其中必有隱情!
審計小組決定采取其他審計措施核查其中破綻。“財政扶貧資金實行的是縣級財政報賬制管理辦法,凡是扶貧項目資金支出,均應到縣級財政報賬,如果有虛假報賬,賬目上一定能發現蛛絲馬跡!”一位審計小組成員介紹說。
審計人員立即返回鎮財政所,打算從鎮財政所向市財政局上報項目資料入手,尋找突破口。通過對報賬資料的詳細檢查,審計人員發現,其中有一張金額10多萬元、實物量為50余噸的購買復合肥料發票,開具的銷售單位是一名個體戶。
“這么大的銷售金額,竟然是一家個體戶銷售的,明顯不符合常理!”審計人員馬上警覺起來,進一步檢查發現,根本沒有購買肥料運貨單、運費結算單、肥料發放清單等應該具備的關鍵證明資料。審計人員分析稱,很可能存在虛假購置化肥經濟事項、報賬套取資金的問題。收集相關證據后,審計人員立即對采購經辦人進行突擊詢問,通過講解有關法規法律開展政策攻心,結果證實,該項目果然沒有購買化肥,發票確實是找個體戶虛開的。
審計小組又進一步抽查了兩個年度發放補助的花名冊,發現花名冊也存在問題:雖然不同年度的人員順序有變化,但領取的補助金額和簽名字跡兩年幾乎都一模一樣。審計人員立刻找到鎮上負責編制補助工資花名冊的經辦人員進行單獨詢問,經辦人最終交代稱,鎮干部自行編造補助人員花名冊和技術人員的工資名單,統一私刻茶農私章,套取扶貧項目資金。
真相至此大白:茶葉低改扶貧項目根本沒有實施,項目補助也沒有發放給茶農。截至審計時,通過此方式套取的扶貧資金共計60余萬元,仍結存在鎮財政所尚未使用。
案例2:偽造300萬貸款合同騙取財政貼息
在對財政扶貧貸款貼息資金進行審計時,審計人員發現某縣級市的一家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一筆300萬元的扶貧貸款,享受了6.8萬元的財政貼息。審計組決定對該企業的銀行貸款是否真實、享受的貼息資金是否準確、享受貼息的項目是否帶動貧困戶增收情況進行核實。
審計組兵分兩路,一路去銀行核實貸款,另一路直奔該企業實地調查。審計人員在銀行核實相關貸款資料時發現,銀行的信貸管理系統中無該企業300萬元的貸款,也沒有收到過該企業的貸款利息。這一情況引起了審計人員的高度警覺,審計組立刻采取與銀行的相關負責人談話、進行外圍調查等措施,通過審計人員的法律政策宣傳和再三要求提供貸款合同和結息清單等資料的情況下,該銀行負責人和相關人員承認出具了虛假的貸款合同和結息清單的事實。
在已掌握這筆貸款相關材料均系偽造的情況下,另一路審計人員又與該企業負責人進行了多次交鋒,在事實面前,該企業負責人終于承認了其串通銀行內部工作人員,偽造了借款金額為300萬元的虛假個人綜合消費貸款合同,并按照合作社申請財政貼息的需求,偽造了借款支取憑證和償還貸款利息票據,最終騙取扶貧貸款項目財政貼息6.8萬元的事實。
該市政府督促市財政局全數追回扶貧專項資金,同時責成制定并落實整改措施,嚴令今后不得再發生類似問題,相關責任人也受到了相應的處理。
思考:如何保證財政扶貧資金健康運行?
“扶貧資金審計中發現的問題,暴露出個別農村基層干部無視財經法紀,也透露出了個別地方在扶貧管理和監督上存在缺陷,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警示。”四川省審計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各級干部要依法行政,絕不能與民爭利。一些基層干部對扶貧資金打“歪主意”,試圖耍“小聰明”,通過各種“小伎倆”想雁過拔毛,但事實已經無數次證明,國家對侵害人民群眾利益的行為決不手軟,只要伸手必被捉。作為國家扶貧政策執行的“最后一公里”,鄉鎮基層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則,依法當好國家資金的“管理員”、三農政策的“宣傳員”。
同時,大力宣傳法規政策,讓群眾自覺維護自身權益也很重要。通過制定民生政策明白卡和警示冊,利用宣傳車、公示欄、廣播等多種宣傳工具,強化扶貧資金等民生政策的宣傳,讓法規知識和國家惠農政策家喻戶曉。既要依靠群眾管好用好各類扶貧資金,又要利用群眾主動當好群眾監督員,監督完成好各項民生工程。民生無小事,作為審計機關,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不斷強化對民生資金和項目管理及政策執行方面存在問題的查處力度,為國家扶貧政策貫徹落實保駕護航。
(摘自《四川法制報》)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