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今年“兩會”上的熱詞,精準扶貧受到了廣泛關注。各方代表暢談了對于精準扶貧的建議和意見,一致認為,既需要多層次的“組合拳”,也需要切中要害的“精準拳”。其中有代表提出:“精準扶貧”要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上發力。
脫貧攻堅,主戰場在農村,難點焦點也在農村。從現實情況看,低收入人群多數集中在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產業發展薄弱的貧困村。村集體沒有錢,要想給群眾辦事,只能靠各級各部門的支持和幫扶,難以治本;村集體經濟沒有發展路子,要帶動農民群眾增收致富,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大力培育富民產業,不失為一條精準扶貧的好路子,也是全面實現小康的有效機制。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要把轉變思想認識放在首位。伴隨著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有些人認為農村集體經濟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過時論”、“無用論”等觀點不時出現。一些村干部在發展集體經濟上“等靠要”思想嚴重,自我發展意識不強,認為與其自我發展,不如國家扶持來得快。針對這種情況,應加強宣傳,凝聚共識,推動全社會深入認識村集體經濟在加強基層黨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重要作用,營造良好氛圍。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關鍵在于培植造血機制。各級各部門要積極采取措施,從政策扶持、人才支撐、考核激勵等方面加強引導,激發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結合貧困地區的氣候、生態、區位和資源優勢,幫助村級組織精選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整合項目資源,將黨建幫扶、產業發展、水、電、路等方面的項目資金與集體經濟項目捆綁實施,助推脫貧解困。在土地使用、融資擔保、稅收減免、手續審批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制定優惠政策,優化貧困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外部環境。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必須加強農村財務管理。開源、節流,兩手都要硬。要規范村級財務管理,健全和完善現金管理、開支審批、任期審計、離任審計等制度,堅持村務公開,強化民主監督,為集體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