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20出頭的我考入了一鄉鎮財政所。30年了,我一直記著當年的“師傅”們。所長一般是老的公社財糧員或部隊轉業干部,所員是從社會上招來的高考落榜生,偶爾也有安排過來的大中專畢業生。所員中很多人都是從當時的鄉鎮企業會計或農村大隊會計中擇優選拔上來,后來成為財政所的骨干。
驕陽似火的盛夏,當人們正坐在大樹下納涼或在辦公室吊扇下工作時,他們卻頭戴涼帽,下村指導“四夏”大忙。或是到熱浪滾滾、人頭攢動的糧站,駐站征收農業稅,直到長隊散開,賬款軋平,乘著夜色,回到家中。
金秋十月,有時他們顧不上收割家里的玉米和棉花、播種蠶豆和麥子,響應鄉鎮政府的號召,自覺履行財政職能,組織鄉鎮企事業單位的財務互查,從方案制定、人員抽調、重點突破,各個環節,一著不讓。
寒風凜冽的隆冬,他們頂風冒雪,踏遍全鄉魚塘湖蕩,說盡千言萬語,不怕得罪親戚朋友,宣傳稅收政策,堅持依法征收農業特產稅。他們還與土管員一起,深入建房農戶,丈量面積,征收耕地占用稅,保證國家財政收入點滴入庫。
每當春節臨近,人們都忙于傳統節日之際,他們卻還騎著自行車,與村干部一起挨村逐戶地調查核實走訪,發放農業稅社會減免和災情減免款,把溫暖送至千家萬戶。
多少個風雨交加之日,他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踏在鄉間泥濘道路上,為管好用好財政支農周轉金,到脫貧致富點去,及時傳遞信息,獻計獻策,幫助村民早日致富。到逾期不還的農戶家中,做好思想工作,回收周轉金。
多少個夜晚,當人們已進入夢鄉的時候,他們卻還坐在燈下,挑燈夜戰,把未處理完的賬務、未完成的報表準確計算,裝訂成冊,及時報送。有時為了查找一分錢的差錯,甚至查找到天亮。
勤勤懇懇地工作,默默無聞地奉獻。建所之初,在他們當中,年過半百的組級財政干部的月工資不足50元,還不及剛進所的小年輕。他們的戶口在農村,早晚還忙著家里的責任田。當時他們已是兩鬢斑白,在基層工作了幾十年的“老會計”、“鐵算盤”。他們有后顧之憂、有難言之隱,他們在最艱苦的地方工作,待遇低下、外人冷言,其辛酸苦辣,無聲地承受,依然忘我地工作,為他們所鐘愛的鄉鎮財政事業發出自己的光和熱。
如今,他們孫兒滿堂,安度晚年,偶爾趕集來一次財政所,卻找不到曾經的半點依念,只有在發黃的賬本和憑證上簽著他們的名。但昔日的“徒弟”都記得這些平凡的人物,也正是由這千千萬萬個平凡為而今的農村會計新人樹立了榜樣,為共繪中國夢的農村財務篇章提供了正能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紀委)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