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記者在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長寧鎮東風村看到了近日來經常出現的一幕:村黨支部書記劉建云帶著從村子里“走出去”的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走村串戶,共商村子里的發展大計,而有些多年不見的老鄉也都在近日紛紛回到村子,大家歡聚在一起,很是親切。
“以前,不管什么時候看到劉書記,他都是很忙碌的樣子,感覺很疲憊,現在看到他,跟換了個人似的,精氣神十足。”而大多數的村民也都發現,自從這些“能人”回到村子以后,劉建云也明顯有了“新變化”。而這些變化正是得益于東風村發展的工作新模式。
今年6月以來,大通縣委組織部以培植和發展“鄉賢參事會+幸福黨建基金”為載體,大力推進基層民主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在外打拼多年,也算有一點小的成就,一直想為家鄉做事,又不知從何做起,這次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平臺。”祁國勝說。有了第一個帶頭的人,剩余的成員也不甘落后,紛紛利用自身的優勢為村子貢獻力量。參事會這一“智囊團”的成立有效解決了東風村發展缺少“才氣”的問題。而同步成立的基金會也使得缺少資金的問題迎刃而解。
如今,不僅東風村村民的面貌煥然一新,在這種新模式的推行下,大通全縣許多鄉村都在鄉賢的作用下凝聚在了一起,抱團發展,借助多方的力量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實惠。
來源: 《青海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