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財務管理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話題,一些村干部弄虛作假、截留挪用,以致出現村干部大貪問題,備受群眾詬病。如何防止這些亂象的發生,使國家每一筆惠農資金在農村都用得明明白白?前不久,記者在陜西安康采訪時了解到,當地正在探索實踐“村級財務審計”,取得了良好效果。
整合基層資源,創新性設立鎮辦財政審計所
安康曾發生一起虛報冒領退耕還林補助案,當地白河縣中廠鎮順利村黨支部書記陳新江虛報退耕還林5.41畝,套取補助資金1.12萬元據為己有,被鎮紀委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這在安康引起不小的震動。2015年5月至10月,陜西省安康市主要領導帶隊深入農村,反復調研。
“我們發現,村級財務一直是農村的一個熱點、難點問題,也是干群矛盾集中地,很多矛盾糾紛屬于典型的‘因財生事’。”陜西省安康市審計局局長陳國進說,“農村財務普遍存在村民難參與、公開難到位、民主難實現、管理難規范等問題。國家惠農資金到底有多少、怎么分配發放,村民往往不知情;村務公開比較隨意,有時就是村干部‘合計合計’,缺乏公信力。再加上近年來各地曝光不少村干部貪腐問題,這進一步加劇了村民的不信任。”
經過研究,“進一步發揮鄉鎮黨委政府在農村財務管理中的作用”逐漸成為共識:鄉鎮黨委政府既有對村務的指導職責,又不直接干涉村務管理,這種特殊的角色定位更能贏得村民的認同。循著這個思路,“村級財政審計”的構想浮出水面。
把構想變成現實,需要直面三大問題:改革要于法有據,這種探索實踐法律上是否立得住?鄉鎮編制有限,怎么設置這個機構?村級財政審計的隊伍從哪里來?
翻閱法律,《審計法》第十條規定,審計機關根據工作需要,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可以在其審計管轄范圍內設立派出機構。派出機構根據審計機關的授權,依法進行審計工作。《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三十五條也規定,村民委員會成員實行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此外還有一系列的條例、辦法。
“這給我們的探索實踐提供了依據。”據陜西省安康市政府秘書長、市編辦主任陳伍文介紹,當地正在扎實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并且已從“撤鄉并鎮”階段逐步進入“擴權強鎮”階段。“長期以來,我國推行‘村級財務鄉鎮代管’,如今按照部署,鄉鎮財政所被撤銷,并入黨政辦。在這一總體框架下,我們首先按照‘群眾需要什么、鄉鎮就設置什么機構’的原則,整合精簡原有機構單位,創新地設立鎮辦財政審計所。”陳伍文說。
“記得最初提出這個想法時,一些人誤認為財政審計兩種職能并存,就是自己審自己。其實財政審計所的‘財政’二字,不是對原有財政所的保留,而是除了審計功能之外還具有監督村級財政資金的使命,作為各村的財務結算中心而存在。”陳伍文說。
記者還了解到,當地依法賦予鎮辦財政審計所12項職責,重點增加了對村集體收入、民生政策落實、村級財政建設資金的監管職能。在人員配備上,當地采取機關干部、協審人員、社會中介、老干部等多種形式的組合,既破解了人手不足、業務不熟的難題,又提升了干部業務能力。
“一開始有些不適應,畢竟財政和審計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但經過多輪培訓學習,我們也逐漸上手了。”安康市漢陰縣雙口鎮財政審計所所長李洪濤,是從以前的財政所直接轉崗的,她頗有感觸,“以前的工作集中在資金撥付,村干部到鎮上說辦事需要花錢,我們就從村賬戶上撥錢,但錢是怎么花的,是真的用于村務治理,還是落入村干部口袋,我們很少過問。現在不一樣了,每一筆錢的收支,都要按照要求有申請、明細、憑證等,做到有據可查。”
堅持開門審計,還村民“明白”還村干部“清白”
2015年11月至次年6月,安康市在10個鎮207個村開展試點。漢陰縣雙口鎮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在啟動之初,不少人都有所顧慮。
“村財審計是好事,可一旦引來更多群眾信訪,鄉鎮機關人手本就捉襟見肘,該如何應對?一旦審計發現問題,懲罰處理的尺度該怎么把握?”雙口鎮鎮長孫延說。
“鎮、村干部平時都熟悉,能不能查出問題?同時,畢竟是查別人的賬、揭別人的短,村干部難免有抵觸情緒,不配合審計。”雙口鎮財政審計所副所長張哲也有自己的擔心。
盡管如此,張哲和一名縣審計局干部、一名聯村干部、一名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人員組成4人小組,2016年初扎進雙口鎮幸合村。
“我們堅持開門審計,走訪村民,發現不少問題,比如憑證不規范,村上辦事打條子的比較多;公共資產沒有明細,村干部也不能全部說清楚。”張哲說,“與此同時,我們主動找村干部談心,并且結合一些警示案例,告訴他們哪些可以簽字收錢,哪些不可以,告訴他們簽字是一種責任,簽錯了就可能被問責。”
在雙口鎮翻閱材料,記者看到,審計通知、審計公示、審計調查表、審計報告征求意見書、審計報告、審計建議書、移送處理書,程序規范資料齊全。“我們逐漸形成了34511工作法,即不翻舊賬、不越權限、不直接處理等三個原則,正確處理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教育與懲戒的關系、治標與治本的關系、主導與主責等四種關系,突出把好審計重點關、財產清查關、審計程序關、建章立制關、結果運用關等五個關口,既確保了審計質量,又不影響農村治理的正常運轉。”漢陰縣縣委書記周永鑫說。
村務管理走向“用制度管人、用規矩說話”
漢陰縣雙口鎮只是一個縮影。2016年6月以來,安康全市140個鎮建立財政審計所,并通過建章立制,初步形成“市級主推、縣區主導、鎮辦主責、所里主審”的工作體系。
漢濱區流水鎮新堰村現任支書、村主任、會計三人將集體退耕還林9畝補貼款私分,虛報冒領國家補貼22185元,移送鎮紀委作進一步調查處理;白河縣中場鎮寬坪村村干部弄虛作假,冒領國家財政五保供養金54642元,已移送鎮紀委進一步查處……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陜西省安康市已完成全市1794個村(社區)的審計,清理賬外資金2100多萬元,查處侵占集體資金、農戶利益和非法獲取財政資金350多萬元,擠掉債務水分210萬元,收繳違法資金195萬元;移動違紀違法案件67件,其中紀委66件、司法1件,移送人數80人,已經黨紀處分51人。
村級財政審計,越來越成為村干部權力之上的一把利劍。“以前在農村,村支書有時候一句話就能發放一筆錢,哪個村民聽話哪個村民就可能會多分錢,如此等等。”孫延認為,村務管理逐步實現從“靠人情說話、靠臉面辦事”到“用制度管人、用規矩說話”的轉變。“如今,大家的規矩意識越來越強了,財務管理上,零散的記賬紙片不見了,現金流水賬、發票憑證都整理得有模有樣了。”
與之對應的是,部分村民“老上訪”的財務問題得到了厘清,對村干部的“不信任”傾向得到了扭轉。“公家的事情就按公家的規矩辦,只要政策宣講到位,村務公開到位,哪怕是買了東西要了發票,鄉親們也會很樂意,大家的感情反而越來越好。”盛良超說。
“村(社區)是行政權力延伸的最后層級,也是政務服務的最前沿。”陜西省安康市代市長趙俊民表示,下一步,村級財務審計要逐步走向常態化、制度化,對村級財務收支每年審計一次,對村(社區)主要負責人經濟責任三年輪審一次,尤其是進一步加強扶貧資金的監督管理,堵住村干部貪腐的每一個口子,確保精準扶貧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利民惠民。
(來源:《人民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