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由于不同國家歷史淵源、文化傳承、種族特征、物產資源等的不同,工匠精神在發展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具有自身特色。本文旨在梳理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會計工匠精神的含義。
一、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會計工匠精神之淵源
《孟子·萬章》載:“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這是首次將“會計”作為財務專用名詞記載于冊。孔子小的時候,父親早逝,同母親及前母所生的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家里非常窮,孔子為了養家糊口,做過很多事情,賬房記賬收稅也都管過。所以,孔子是做過會計的。會計的范圍非常大,今日所謂的財會、金融、審計、稅務,都是屬于會計的范疇,那對于會計,孔子說“會計嗎,做到一個‘當’就可以了”,即“會計當而已矣”。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貢同孔子討論做人做事的學問,子貢說:“《詩經》中所講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這個意思吧?”孔子答道:“現在可以和你談談《詩經》了,你可以從我說過的話里,領悟到我還沒說的意思了。”通過這席對話,我們看出孔子對做人做事的要求便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是古代加工玉、石、骨、象牙器的四道基本工序。所謂玉不琢不成器,鐵杵磨成針,百煉成鋼,都是強調匠人的加工過程決不是一蹴而就的,無一不是要經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樣的過程和不懈努力。詩經原文:“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說有一個君子,他非常有文采,待人接物高雅厚重,言行舉止沉穩干練,令人心生敬意,這樣的人就好比切磋琢磨過的玉器般。
孔子大圣人所言“會計當而已矣”的這個“當”可謂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一個“當”字當真最完美地詮釋了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會計工匠精神。第一是對會計人員的要求,會計人員要德才兼備方為得“當”;第二是對會計工作的要求,會計工作要全局意識把握得“當”。
二、會計人員要德才兼備方為得“當”
會計人員生存發展當立德為先。會計人員不僅僅要做到“堅持準則、不做假賬”,還要保證會計信息的有用性、決策相關性,要能夠真正展示和協調利益相關者的經濟關系。會計人員立德為先的“德”包含了三個層次含義。第一層次,會計法規和準則規范,它是指國家發布的關于會計工作的法律、條例、規則、制度和會計準則;第二層次,組織內部會計制度,它是指導一個組織會計工作的一系列規章制度的總稱。這兩個層次都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第三層次,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它是屬于道德范疇,不具有強制力,需要的是自我約束、知行合一。具體而言,會計人員對內要善于修身自省,以己受益;對外要懂得禮讓謙虛,以示敬畏。
對于會計人而言,業務能力是生存之本。第一是專業能力,第二是處理事務能力,第三是學習能力。
除了對自己的技藝要求嚴苛外,還要對之懷有一種絕對的真誠和專注,達到忘我的境界,這一直是我國古代工匠窮其一生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會計人員更是如此,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一種謙虛謹慎的風格和一種精益執著的精神,要秉持一種信念:再細小再單調的事情,也要善于發現事情的規律和本質。正所謂匠心獨具才能臻于化境。比如,通過項目經理長期不更新其所負責的客戶關系數據這一行為的分析,發現與其回款率低、逾期應收款多、甚至離職存在相關性。
三、會計工作要全局意識把握得“當”
會計工作當大處著眼,培養整個組織的財務思維。會計工作不僅僅是財務部門的工作,應該是整個組織的會計工作,是價值鏈上的會計工作,也是每個人的會計工作。隨著共享服務的大規模興起,就著眼點的不同,可以將現階段會計工作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站在戰略的高度;第二類,站在微觀業務的角度;第三類,站在傳統會計核算角度。
無論是戰略財務、業務財務,還是財務共享服務,都需要會計工作要從專業的框框里走出來,了解和融合其他領域的活動,要大處著眼,做好頂層設計,培養整個組織的財務思維。財務思維的第一層是相通相融,能夠理解基本的財務理念、擁有審慎的財務判斷能力;第二層是預見未來,通過分析知道下一步應該做什么,可以支持決策;第三層是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平衡,會計工作要考慮整體利益最大化,凡事適可而行。
會計工作當適應形勢發展、以創新務實為己任。隨著財務轉型的推進,在一些會計工作領域,因為涉及戰略管理、運營管理、服務管理等眾多管理領域,要綜合運用新工具、新方法。第一,要充分利用先進管理工具,包括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績效工具和評價機制等;第二,要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包括管理信息系統、數據挖掘技術及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等;第三,跨界、融合永無止境,包括流程重塑、業務再造、金融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
會計工匠精神──會計當而已矣。相信每一個會計人日復一日與人待物的真誠與專注,回饋的都是會計工作所帶來的內在生命之充實與幸福。惟愿天下會計人員的所讀、所思、所行,都能照見一種適中適當、適可而止、適可而行、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學和人生信念。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三農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