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農村“三資”管理,有利于維護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有利于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有利于壯大集體經濟實力,有利于推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北京市大興區從“改革、規范、發展”三方面入手,加強全區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于2016年底被認定為第三批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
一、充分保障農民權益,深化農村“三資”改革
資產改革方面,開展賦予農民集體資產權能試點。根據農業部統一部署,大興區在2015年3月被確定為全國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29個試點單位之一。確定試點以來,大興區確定了“2015年打基礎,2016年試制度,2017年做總結”的節點安排,通過股份權能改革,摸清了村集體的家底,確認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集體資產量化到人,增強了農民群眾獲得感,明晰了農民對集體資產的占有、收益、繼承、轉讓、抵押、擔保等六項權能,出臺《大興區農村集體資產股份管理暫行辦法》,并研究制定《股份合作經濟組織股東登記臺賬》和《個人股東分紅統計表》模板等。目前,全區561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已基本完成清產核資、成員確認、股份量化等產權制度改革相關工作,成員股東達35.95萬人,村級集體總資產達214.54億元。
資源改革方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堅持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并行,充分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重點落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目前,具備確權登記頒證條件的278個村已全部開展工作,實測承包地面積33.9萬畝,達到計劃開展面積的100%。真正做到了“確實權、頒鐵證”,讓農民放心,讓承包農戶和流入土地的新經營主體心理有底。
資金改革方面,借助大興區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影響,積極開展龐各莊鎮梨花村、青云店鎮東辛屯村、長子營鎮赤魯村等農村內置金融改革,降低農民貸款難度。龐各莊鎮梨花村成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內部的“農村信用互助合作社”,參與農戶約60戶,籌集社員股金106萬元,57戶已經參與分紅,北京銀行為25戶家庭授信貸款500萬元,5戶社員已獲得貸款100萬元。
二、規范村務運行,加強農村“三資”監管
強化“三資”監管。印發《大興區加強村級財務管理暫行規定》《大興區加強鎮級經濟事項管理暫行規定》《大興區農村集體土地征收收入管理使用暫行規定》《大興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暫行規定》,指導村集體“三資”監管,開發設計區農村“三資”綜合管理平臺。健全完善了多項包括賬款章三托管、資產年檢、資產上位監管等多項制度。
資金監管方面,重點執行賬款章三托管、村級財務預決算和農村集體土地征收收入管理。2004年起在全區全面實行村賬托管制度,各鎮成立了農村財務管理服務中心,實行會計委托代理制。2008年,全面推行集體財務預決算制度和村委會公章、村經濟合作社公章鎮級托管制度。實行在堅持“四權不變”的原則下,做到全區村級財務管理“六統一”,村級財務也由過去“花了算”變成現在“算了花”。隨著近年來全區土地征占不斷增多,2014年區里出臺了《農村集體土地征收收入管理使用暫行規定》,進一步規范了征地補償費專戶設立及監管,進一步理順征收收入分配原則,避免分光吃凈,充分保障征地村農民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2016年全區共有4個鎮30個征地村,協議補償金額為103966萬元,實際到位補償金額為103966萬元,納入專戶管理的補償款金額為101828萬元。
資產監管方面,加強對各鎮事前咨商及招投標工作的督促和指導,進一步打造“陽光村務”,保障廣大成員對集體資源發包、集體資產處置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有效防止集體資產流失。2016年,全區開展事前咨商及招投標工作的涉及11個鎮,共召開聯席會議255次,招投標事項128件,涉及金額1.76億元。通過北京市產權交易平臺流轉土地47宗,流轉面積2萬余畝,交易金額5.3億元。
資源監管方面,深入開展集體經濟合同清理。通過對問題合同采取“法律支持、主動違約、縮短期限、提高租金、強制拆除、適當補貼”的方式,全面規范合同。共清理合同9000余份,需規范、已規范合同4751份。黃村鎮在此次合同清理過程中,共改簽合同1000份,提高租金1億多元。青云店鎮在此次合同清理過程中,簽訂合同補充協議836份,上漲租金810萬元。
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為進一步鞏固改革成果,大興區同步加強了集體資產經營的研究和探索,積極創建了委貸理財、留產安置、購買底商、聯村入股、產業經營、管理挖潛六種資產經營模式,并由單村各自為戰的經營向鎮級統籌、聯村聯營、集約高效路徑升級。
資金經營方面,通過銀行委托貸款開展集中理財,將搬遷村征地補償資金及集體積累資金,借給區屬國有企業,實現區域資金內循環。2016年底,全區13個鎮182個村累計金額94.4億元通過委托貸款的形式,獲得集中理財利息收入6.72億元,平均年利率達到7.1%。
資產經營方面,通過爭取政策獲取多種資產經營渠道及途徑,比如提供回遷房底商、攤位、物流基地標準化廠房、其他商業設施等實物補償形式,或者通過購買繁華地段的商業設施、門臉房等,從事物業經營等方式,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資源經營方面,主要做好“三塊地”的文章。一是引導“農用地”有序流轉,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提高土地產出率。截至2016年底,全區流轉農地約35.4萬畝,占已確權總面積55.4萬畝的63.9%。接轉后土地用途為一產與三產高度融合的都市型現代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現代種業、生態農業等,具體用途為平原造林、高效農業園區、特色產業發展等。二是促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集約高效利用,重點探索鎮級統籌高效能管理新機制,采取出讓、出租、作價入股等方式,發展適應區域功能定位的二三產業。三是探索“宅基地”利用新模式,將閑置宅基地通過開展民俗旅游、老年公寓、養老產業等組織化形式或自營方式利用起來,產生新的價值。
通過以上集體經營模式的探索,鞏固了集體經濟組織的市場主體地位,實現了集體增效、股東增收分紅的持續增長。2016年,全區有293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分紅,分紅總額11.78億元,涉及18.28萬股東,人均分紅6446元。
(作者單位:北京市大興區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