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省新賓縣上夾河鎮古樓村村民李廣珍家,記者看到在院里菜地一角,一塊藍色的大塑料布蒙在一個坑上面,李廣珍告訴記者,剩菜剩飯都倒在坑里留著漚糞,爐坑里的草木灰也是好肥料,倒到地壟里,種的土豆、地瓜不長疤。“那些塑料瓶是等著賣的,那些秸稈直接燒大鍋”,李廣珍說,只要動動手分一分,什么垃圾都能派上用場。
上夾河鎮黨委書記程佩林介紹說,在試點村,要求村民將垃圾分為可漚糞和其他垃圾,其他垃圾細分為可賣、可燃、可填埋和有毒有害垃圾四類。據了解,村里有專門的封閉垃圾車定時收集各戶分類垃圾,可漚糞的垃圾可以自留也可送到村公共漚糞池,成肥后分回農戶;可賣垃圾由村里定期聯系廢品回收;可燃垃圾在自家坑燒掉;建筑垃圾由村民自行填坑平整村路或由村里收集統一使用;電池、農藥瓶等有毒有害垃圾由村里統一收集送相關部門處理。
“泔水開門潑,垃圾隨處扔”曾是農戶多年養成的習慣,然而經過一年多的推進,縣里定的26個試點村垃圾分類減量取得初步成效。古樓村村主任谷懷春說,2013年村集體花2萬元在河堤上建了10個垃圾池,雇用一個保潔員清理垃圾,每天都要往垃圾場運送垃圾3到4車,垃圾除不凈還給村里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如今一天的垃圾量不足一車,原來每年4萬元衛生整治費用也減少了一半。”
(來源:《經濟參考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