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漢陰縣雙河口鎮黃土崗村村民黃本力喜歡記賬,他把家里大小支出都詳細記在小本本上。
2012年,為兒子結婚建了新房,新房建得氣氣派派,兒子的婚結得熱熱鬧鬧,同時也得到了危房改造補助6900元,黃本力覺得村干部忙前忙后功不可沒,便給了村干部1000元作為房屋遷建的“跑路費”。這筆支出黃本力也記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讓黃本力萬萬沒想到的是,去年4月,隨著村上審計的大賬公布,卻牽出了自己當年這筆小賬。回想起當天村干部把錢退還給自己時,他感慨地說:“事情過去幾年了,賬公布了,錢也退給我了,這次審計確實動真格的!”
這只是漢陰縣村級財務審計中清“家底”、掃“箱底”,還群眾透亮“心底”,還干部“身子”清白的一個例子。
自2015年11月全市開展村級財務審計試點工作以來,漢陰縣在深入調研基礎上,選定雙河口鎮作為試點鎮,按照“點面結合、全面開花、試點示范、形成模式”的思路,探索推出“34511”工作法,逐步實現了村級財務從“事迷蒙、賬迷亂、人迷茫”,到“事明了、賬明晰、人明白”的轉變,最大限度還了村民一本明白賬。
開門審計 為村級財務“全面體檢”
聽說要審計村級財務,雙河口鎮龍埡村村支書盛良超喜憂參半,“我高興的是,通過專業審計人員指導幫助,解決過去資金、資產、資源管不好的問題,村上賬目會更加規范,群眾也能知根知底;擔憂的是我哥盛良國承包集體土地的那筆賬。”
原來,龍埡村2002年將18.5畝村集體土地發包給盛良國20年,每年承包費1060元,按年支付了5年后,因修建村部欠盛良國工程款,于2007年一次性將后15年承包費抵頂盛良國部分欠款。果然,在審計組去年4月公示該村審計結果征求意見時,就有群眾對這筆承包費去向提出質疑。
審計組多方走訪調查,查閱票據,查清真相,公布事實,既消除了群眾的懷疑,也讓盛良超放了心。“這次審計,讓我們在村集體資金上面說得清、讓群眾看得明,也增強了規矩意識。”近日,在龍埡村部,盛良超感慨地說。
依靠群眾,開門搞審計。漢陰公開舉報電話和審計結果,開好審前進點會、審中征詢會、審后反饋會,走訪上訪戶、生活困難戶、惠農資金補助對象、卸任村組干部等四類人員,問清集體資金收支、集體資產管理、重點項目建設、集體債權債務、村干部履職盡責等五方面情況,聚焦群眾反映的問題,將審計由賬內延伸到賬外,一一查實,明明白白給群眾一個交代。
“通過審計,為村級財務全面體檢,讓群眾清楚‘家底’、消除疑慮,衡量出村干部是否清白,以審促管、依規理財,讓村級財務管理走上規范化軌道,增強基層組織的公信力和發展動力。”雙河口鎮黨委書記李小勇說。
精準發力 試點推廣的“制勝法寶”
“要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實現全覆蓋”,這是國家《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中的明確要求。漢陰縣審計局局長鐘華告訴記者,開展村財審計既是審計機關職責所在、群眾所盼,更是形勢所迫。由于村級財務管理粗放,部分村村財鎮管流于形式、監委會形同“稻草人”。2011至2015年,漢陰共有27名村干部因為貪污、挪用村集體資金被追究刑事責任。2015年,該縣信訪事項的76%涉及村級財務;受黨政紀處理的干部中,因經濟違紀受處分的村組干部占44%。
為建立村財規范管理的長效機制,既保障“三資”安全,又保護干部,漢陰堅持“縣上主導、鎮政府主責、鎮財政審計所主力”原則,采取“雙帶”(縣局帶鎮所、專業帶新手)、“雙審”(既審村財、又延伸抽審鎮站辦所賬務,既審村財收支、又審領導經責)、“雙承諾”(村組承諾賬務真實性、完整性,審計組承諾廉潔性、公正性)等舉措,探索出以“34511”工作法為核心的村財審計“漢陰模式”。
“3”即堅持“三不原則”,不翻舊賬、不越權限、不直接處理,理清了村財審計的方法路徑;“4”即處理好四種關系,正確處理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教育與懲戒的關系、治標與治本的關系、主導與主責的關系;“5”即突出把好審計重點關、財產清查關、審計程序關、建章立制關、結果運用關,不斷提升審計質量;“11”即培訓動員、制定方案、發出通知、自查自糾、審計進點、現場審計、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形成報告、征求意見、出具結果、案卷歸檔,進一步嚴格程序。實行“3+1”四人編組形式,每個審計組由1名鎮財政審計所人員任組長、1名會計事務所專業人員為組員、1名聯村鎮站辦所工作人員為組員兼聯絡員,再加1名縣審計局業務骨干任廉政監督員和質量審核員。
雙河口鎮財政審計所所長李洪濤告訴記者,“3+1”編組審計,既破解了人手不足、業務不熟的難題,又提升了干部業務能力。
自“34511”工作法推廣以來,在漢陰縣村級財務審計工作中發揮了巨大推動作用,不僅拓展了審計覆蓋范圍,擴大了審計行業影響力,產生了威懾力,更彰顯了村財審計制度的強大生命力。
重點治病 保障惠農資金“最后一公里”安全
在雙河口鎮黃土崗村的大多數村民看來,村支書張友平不僅是個能人,還是個熱心人。多年來,他致力于為村上修路架橋搞基建,村容村貌和群眾生活日益改善,而當審計組進駐該村后,他卻因違規亂收費,“勞心勞力”換來了黨內嚴重警告處分的結果。
“處分實事求是,我服!盡管這些錢都沒有揣到我個人腰包,但違規收費不對,還給鎮上、村上造成了不良影響。這對我來說是一次教育,今后做啥事都要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進行。”張友平說這話面帶愧色。
2010年至2012年,黃土崗村為化解集體建設債務,他們對上級的相關專項補助資金動起了“腦筋”。經審計查明,該村向享受補助的群眾違規收取16.25萬元還債。鎮紀委在給予張友平黨內嚴重警告處分的決定認定,黃土崗村違規亂收費行為支部書記張友平負主要領導責任。
去年5月底,漢陰縣首批開展的10個鎮45個村村級財務審計試點工作全面結束,取得了顯著成效。僅雙河口鎮11個村共清繳賬外資金68.17萬元,給群眾清退補貼資金20.7萬元、亂收費23.8萬元,擠掉村集體債務水分78.9萬元,化解基層矛盾和歷史遺留問題45件,及時發現并糾正突出問題13件,其中1件移交檢察院公訴后,縣法院判決原村支書周某有期徒刑1年6個月、緩刑3年。
正本清源,給村民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促成村干部在“紅線”前及時剎車。漢陰縣的創新實踐,使得村級財務審計監督漸成常態。去年7月啟動的第二批59個村村財審計有序推進,今年元月啟動第三批45個村,4月底將實現村級財務審計首輪“全覆蓋”。
審出規矩、審緊“錢袋子”。村財審計不僅是懸在村干部權力之上的一把“利劍”,也是村干部學習財經法紀的“活教材”,由此也“倒逼”著他們不斷提升自身“免疫力”。
對此,漢陰縣委書記周永鑫這樣評述:制度反腐、審計促廉、懲防并舉、標本兼治,正是通過審計倒逼工作規范,使廣大基層干部時刻心中有責、心中有戒,自覺做到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保障惠農資金“最后一公里”安全,真正維護好群眾的切身利益。
(摘自《安康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