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把握重點環節抓“消薄”
時間: 來源:農村財務會計-中國農村網 作者:張志慧 字號:【

  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以下簡稱“消薄”)是浙江省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要的政治任務,全省山區縣“消薄”工作面臨區位條件差、經濟底子薄、資源要素缺等限制因素,“消薄”任務艱巨。以項目為抓手,謀劃、論證、審批、建設、運營好村集體經濟“消薄”項目,發揮項目建設效益,增強村集體經濟自主“造血”功能,是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消薄”三年行動計劃、推動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增強責任,建強隊伍,增強項目“消薄”動力

  增強責任意識。通過廣泛宣傳提高縣(市、區)、部門、鄉鎮(街道)、村等各級責任意識,加深對“消薄”工作的認識和理解,提高政治站位,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理清發展思路,結合本地資源、文化和生態優勢,謀劃項目助力“消薄”。

  建強工作隊伍。拓寬用人渠道,采取上級下派、鄉賢回請、跨村任職等方式選好農村帶頭人,發揮基層黨組織和主體責任的積極性;同時引導大學生回村任職興業,把甘于奉獻、勇于擔當、有思想、有行動的“帶頭人”調整到班子中,建強“消薄”工作隊伍,增加內生動力。

  提升干部素質。實施村干部能力提升行動,通過組織跟班實訓、互學互比、導師幫帶、實地考察等方式,普及“消薄”政策,轉變發展理念,學習“消薄”典型模式、項目謀劃、項目管理等內容,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和領導班子的理論水平和文化素質,增強綜合素質能力。

  二、評審論證,明確權屬,理順項目立項流程

  強化項目評審論證。建立由發改、規劃、國土、農業、財政等部門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的項目評審論證小組,采取集體討論、匿名投票等形式,對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可行性、持續性、投入產出比、預期效益等進行評審論證,形成項目可行性意見和建議。

  明確資產權屬分配。對通過政府撥款財政扶持和減免稅費等形成、建設的村集體經濟項目,要出臺項目配套收益分配制度政策,根據協議和入資比例等劃分股權,明確產權、股份歸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建立長效分配體制機制,保障村集體經濟長期、持續、穩定收益。

  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立項目謀劃儲備機制,提前謀劃項目,經評審論證、公示后,納入項目儲備庫,擇優選擇扶持項目,提前完成項目建設的規劃、環評、用地審批等手續,項目立項后,要加快項目建設進度,開辟補助資金撥付綠色通道,提高項目資金的利用效率。

  三、保障用地,政策扶持,完善項目服務體系

  落實用地保障政策。各地在安排年度建設用地計劃優先支持薄弱村發展項目建設所需用地,并依法辦理用地手續,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項目依法批準的建設用地可辦理不動產登記,允許以其地上建筑物通過入股、聯營等方式合作開發經營。

  優化稅費金融政策。對薄弱村集體建設項目收取的稅費應做到“能免盡免、能少盡少”,盡可能減少薄弱村項目建設成本,實現項目建設資金的最大效益;同時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或參股的項目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在簡化審批手續、擴大有效擔保物范圍、貸款利率等方面提供支持。

  全面推行結對幫扶。發動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人、各政府部門結對薄弱村,加強對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的幫扶、指導,協助解決疑難問題。借助全省“千企結千村、消滅薄弱村”專項行動,全面開展村企結對,堅持以項目為紐帶,利用企業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優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提升項目服務質量。按照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簡化項目審批流程,運用模擬審批、聯審聯辦、快速審批等方式,開通審批綠色通道。根據項目需求,梳理、匯總幫扶信息,加強與各方的溝通協調,給予政策優惠,對于已經確定落地的項目,要明確專人提供面對面服務。

  四、規范管理,強化督考,加快項目建設進度

  規范項目管理。建立健全項目管理制度,貫徹《浙江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堅持“五議兩公開”工作機制,規范村級財務預決算、現金管理、開支審批、合同管理、收益分配等,對每個項目建立“項目跟蹤檔案”,強化項目日常管理,壓實工作責任,嚴把項目建設質量,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確保項目建設成效。

  強化日常監督。實行常態化監督檢查,定期查看項目現場,檢查項目建設進度、存在問題及下一步計劃或建議,填寫項目建設檢查表,并經項目負責人簽字確認后存檔。對前期工作不力、進度滯后的項目進行通報;對成績突出的責任單位或者個人給予績效加分獎勵,對未完成任務的給予績效扣分處罰。

  健全考核機制。對項目建設進度、計劃完成情況、項目效益等進行績效評價,評價結果作為鄉鎮(街道)、村以及各級干部評先評優、培養提拔、懲處獎勵和年終考核的重要依據。對消極應付、進展緩慢、工作落實不力、年度任務未完成或弄虛作假造成惡劣影響的,要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批評并追究相關責任。

  (作者單位:浙江省常山縣農業局)

責任編輯:郭媛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