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的一個下午,我下班路過小區門口,看見一個60多歲的郊區農村老太太正在賣自產的新鮮菜蔬,我立即買了一些,可掏錢包時愣了,原來早上換衣服時忘記拿錢包了,正搖頭遺憾時,老太太從筐邊上拿出兩個小紙牌說道:“這位師傅,錢包忘了不要緊,可以掃碼支付,這用微信的,這用支付寶的。”我在感嘆之余,回憶起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支付變遷……
我是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農村娃,那個年代經濟落后,商品稀缺,買什么東西都要憑票供應,糧票、布票、肉票、油票等等,就連買電視機、自行車都要憑票。記得13歲那年臘月,我想叫媽媽給我買塊滌卡布料做件上衣,當年村上的很多娃娃早都穿上了,我家孩子多,布票少,先老大后老二,我是老小一直排不。媽媽為了滿足我這個心愿,東家借到西家,又到幾十公里外的舅舅家,終于借到了幾張布票,讓我在那年春節穿上了心愛的滌卡衣服。
那個年代除了商品要憑票計劃供應外,還有以物換物方式的支付。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貨郎擔”,他們走村串戶,針頭線腦,糖果梳子鉛筆等等,除現金支付外,還可以廢舊物品支付,像舊牙膏皮、女人的長頭發、鵝毛雞毛豬毛、廢銅爛鐵、米面等等,實在沒錢,給碗米飯也行,支付方式真是靈活多樣。那時我家人口多,菜籽油消耗量大,于是就用小麥、稻谷以及油菜籽折價支付,也挺方便。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金支票、轉賬支票、電匯匯票又應運而生,購買物資,貨款結算,支付差旅費等等都用這些支票結算,雖然方便快捷,但支票支付經常出現詐騙現象。而印象最深的就是大額現金支付,尤其是跟個人之間的業務往來。記得1998年,單位派我去省城購買某緊俏物資,對方非要現金支付,我拿著單位開的現金支票去銀行取了10萬現金,一路上提心吊膽,但還是在支付時被對方驗出了好幾張百元及50元的假幣,這些從銀行取出來的假幣,銀行又不認賬,至今仍記憶猶新。
要說支付方式變化最大的當屬近幾年,從銀行卡跨行轉賬,后來的同一銀行轉賬免費,到現在的微信、支付寶和最新的刷臉支付,支付方式快捷時尚,實在是太方便了。我家有兩個孩子,2006年女兒考上北京一所大學時,學費及生活費每次都從郵局匯兌,而來往火車票則手拿現金徹夜排隊購買。2016 年兒子考上廣州一所大學,每次學費及生活費都通過銀行卡打卡支付,實時到賬。從去年開始又采用微信轉賬方式,而來往火車票再也不用捏著一沓錢去火車站了,手機輕輕一按,電腦鼠標輕輕一點,隨時隨地就能用綁定銀行卡的微信、支付寶支付或轉賬。
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真是無比幸福。如果你外出時身無分文,只要一部綁定銀行卡的手機,就能吃喝玩樂,走遍華夏神州,這在過去根本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以后還會更加方便,到超市購物,連手機都不用帶,刷刷臉就行。難怪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去年訪華時,曾驚嘆中國的支付變化。
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支付變遷,我們偉大祖國科技日新月異,百姓生活蒸蒸日上,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如今的強起來……
(作者單位:湖北省赤壁市財政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