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立足本地實際,聚焦基層“三資”管理,積極探索農村治理模式,凈化了社會風氣,維護了社會穩定。`
一、把基層負擔減下來
層層向下收錢、加重基層負擔是導致基層管理混亂、干群關系緊張的一個重要因素。贛榆區首先從減輕基層負擔做起,做到“釜底抽薪”,堅決斬斷矛盾產生的“根”。
一是取消顯性負擔。到2016年為止,全面取消向村級不合理負擔,區領導在村黨組織書記大會上宣布“誰收錢舉報誰、誰不執行處理誰”,年均減輕村級負擔約1.2億元。
二是取消隱性負擔。從2017年開始,不再向鎮下達外資、稅收等任務,防止少數鎮為完成任務變相買外資,增加負債,防止變相空轉稅收。
三是取消亂收費形成的負擔。針對一些地方向群眾收取宅基地費用、房屋建設保證金截留惠農補貼等問題,加大整治力度。2016年以來,核查涉及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問題504件,給予黨紀處分344人,政紀處分5人。
二、把資產資源理清楚
抓“三資”管理,首先要摸清家底。一是面上資產資源嚴格清。通過村級自報、鎮級審核和定期復查方式,繪制村莊建設現狀圖和集體資源分布圖“兩張圖”,掌握土地、灘涂、塘壩、山地、林地、固定資產等資源情況,造冊登記、公布于眾。2016年以來,全區463個行政村(社區)開展集中清理,涉及資金5.8億元、集體資產8.8億元。
二是涉及糾紛的資產資源依法清。對一些歷史遺留的矛盾糾紛問題,通過法院起訴、依法調解等途徑,共清理違規出租集體資產、工程不招標等侵占集體利益問題23個,涉及金額186萬元;查糾違規舉債、債務不入賬等債權債務不落實問題42個,涉及金額458萬元;糾正違規發包集體預留機動地、違規出售宅基地等問題12個,涉及金額240萬元。
三是疑難資產資源集中清。對于特別難處理的,結合“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區里成立整治侵占集體資產專項行動領導小組部門聯動,逐鎮進行集中專題整治,目前,正在黑林、柘汪兩個鎮展開。排查出拖欠土地承包費、非法侵占集體土地、魚塘等線索152條,刑事拘留4人,移送法院起訴7件,下發行政處罰決定書4件,當事人主動消除違法行為5起。
三、把資產交易統籌好
按照“統起來、監管好、增效益”的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標準化建設。
一是一網聯動。通過學習外地經驗、結合贛榆區實際,統籌資源、系統開發,建立“贛榆區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涵蓋農村“三資”監管、農村產權交易、土地確權信息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農村股權改革等內容,監控運行情況,共享共用資源。
二是兩級聯控。開發產權交易中心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區鎮兩級聯網聯控,統籌調度全區產權交易服務資源,實時監督各鎮村產權交易行為,統籌協調、指導糾錯。
三是三級聯手。按照“區為中心、鎮為基礎、村為補充”要求提檔升級區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去年5月以來,全區通過平臺交易項目2054個,交易額6.45億元,溢價率7%。
四、把財務管理抓緊實
堅持收支兩條線,規范集體資金管理。一是村財鎮管。堅持關口前移、職權上移,實行村財鎮管,村賬站記,所有集體收入全部納入鎮農經中心專戶存儲,村級賬務由鎮農經中心統一核算、收支審核,基本解決了村級核算不及時、不準確、不合規、不入檔等問題。2017年,全區代管村集體資金4.5億元。
二是“三資”代理。鎮級全部成立“農村集體三資代理服務中心”,與村簽訂代理服務協議,代理村會計核算、資金管理、產權交易等“三資”管理業務,接受鄉鎮農經部門審計監督、檢查指導、培訓考核。目前,15個鎮代理員隊伍128人。
三是村務卡結算。制定《贛榆區村務卡管理暫行辦法》,落實農村集體非現金結算和“村務卡”管理制度、村干部財務收支期末承諾制,選取宋莊、海頭、塔山、黑林4個鎮先行試點。全區共辦理村務卡743張,實現村級全覆蓋。布放POS機2854臺、“收銀二維碼”3820戶。村務卡主要用于村級電費、水費等日常辦公費用,零星采購及服務費用的結算,解決了村級非現金結算的“最后一公里”。
五、把“三資”明細亮出來
農村集體“三資”,既要制度化監管,更要公開化操作。一是公開議事。嚴格落實“一委三會”社區治理模式,由村干部召集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召開村民議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駐村民情助理黨建專員全程監督,民主商議決策村內重大事項。
二是公開過程。針對群眾有疑慮的“三資”案件,開展村自行聽證、片集中聽證、鎮會商聽證“三級聽證”,邀請紀委、農工辦、司法等部門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與。目前,已舉辦聽證會20余場次,協調收回土地1600畝,化解信訪案件31起。
三是公開結果。按照“正常業務定期公開、重大事項即時公開、熱點問題及時公開”的原則,每月8號定為村務公開日,同時,全面應用以公開推送、公開交易、公開操作為主要內容的“陽光行動”手機APP,保證村民實時知曉村財動態,目前覆蓋率達98%。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青口鎮農經中心、贛榆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