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立冬,在平度市大澤山鎮三山東頭村村民劉元九的家中,放著厚厚的一摞家庭賬本。時間跨度從1982年至今已有36個年頭。在這厚厚的一摞賬本里,不僅記錄著劉元九一家家庭收支情況和收支結構的變化,也同樣記錄著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生活的巨大變化,成為觀察中國“三農”變化的鮮活樣本。
賬本記錄40年 幸福指數直線升
翻開一本本賬本,劉元九將每一筆支出收入都事無巨細地全部入賬,內容有增有減,從一開始簡單的農業收入、農業稅,到現在的農業收入、電力通訊、燃料、生產投資、醫療費用、差旅費、人情往來等33個項目,準確地記錄著農民生活改善的“上升曲線”,同時也傳遞出更為豐富的生活信息。
在交談過程中,劉元九對賬本中繳納電費、免交農業稅費、資助兒子購房費用這三個時間節點印象深刻。1986年,當劉元九第一次在賬本上寫下電費兩個字時,感慨萬千。劉元九回憶說,“通電后,村民紛紛用上了彩電、冰箱等家用電器,村里燃油機磨坊也改造成為電動的了,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
2004年、2005年中共中央再次發布有關農業農村問題的一號文件,結束農村延續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在這之前,劉元九一家三口一年要上繳稅費近七百元錢。2005年,不再繳納稅費的第一天,劉元九特意和鄉鄰喝了一杯慶賀。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農民生活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2008年正值改革開放三十年,劉元九資助給兒子13萬元在平度購買了一套商品房,2011年再次資助兒子5萬元買房。“多虧了這幾年來黨的利好政策,不然我們農村人哪敢在城里買房子。”劉元九說。
把記賬當成喜好 堅持36年“記賬長征路”
1945年到1955年,劉元九的父親曾義務幫共產黨收稅、藏軍糧,十年間沒有收取一分一毫的報酬,也沒有索取不屬于自己的半兩糧食。他認為為國家做事是義務,是責任,更是使命和擔當,理應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因此,在劉元久干保管員的那幾年,父親的言傳身教影響劉元久至今,他以此嚴于律己,不忘初心、無私奉獻,在工作、生活、為人的方方面面都高標準要求自己。
劉元九曾在村中擔任過多個職務。1973年到2004年,他分別當過生產隊保管員、大隊農業技術員、村會計、銀行代辦員等職務。在這三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受父輩的影響教育,他忠心赤膽、克勤克儉、堅持不懈的品格得到村民的一致稱贊。1973開始在生產隊當保管員,負責記賬期間,有時候查村里以前的事情,因為賬不全,總是查不到,于是劉元九就產生了記賬的想法,這一記就記了36年。劉元九說:“人活著總得有點想法,有點喜好,要不然太沒意思了。而且這東西對于認為沒有用的人來說它是無用的,而對于社會來說,或許他就是有用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的黨員要有‘不忘初心’的精神,堅持追求理想,才能實現人生的目標。”
劉元九走過的36年“記賬長征路”,并非一日之功,是堅持了一萬多個日日夜夜記錄而成。一個平凡的農村人創造了不平凡的故事,他“不忘初心”的精神滲透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在一摞小小的賬本上,影響著他的子女。40年時光轉瞬即逝,劉元九的家庭賬本已兩次入選國家博物館成為“國家記憶”。40年風風雨雨,劉元九的家庭賬本作為一種語言、一種記憶、一種文化,它以獨特的方式記錄著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變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