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是江蘇蘇南地區的農業大縣,無錫市定標準的經濟薄弱村有一半以上在宜興。近年來,宜興市把經濟薄弱村的脫困轉化工作擺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緊緊圍繞“2020年全市所有行政村村級集體穩定性收入不低于200萬元”的目標,加強薄弱村“造血”功能建設,全力推進薄弱村脫困轉化。
凝聚多方共扶合力
一是扶持方式實施多方掛鉤。實行市領導扶持機制,每位市領導掛鉤1個薄弱村;創新部門幫扶方式,市級機關原則上1個部門結對扶持1個經濟薄弱村,有條件的可結對扶持2個或2個以上薄弱村,每年給予結對薄弱村的扶持資金一般不低于8萬元,專門用于薄弱村興辦民生實事項目;落實鎮級幫扶主責,屬地鎮(街道)年對所屬薄弱村的配套資金不低于20萬元,并積極引導和支持經濟強村、社會企業與薄弱村結對互聯、共生發展,通過各種途徑幫助薄弱村提升內生動力、加快轉化步伐,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幫扶的良好局面。丁蜀鎮、芳橋街道搭建鎮級脫困平臺,通過購建優質資產資源或異地置業、跨域經營等方式,實現當地薄弱村的整體脫困轉化。
二是扶持資源實行優先配置。在符合總體規劃、統一建設標準、具備經營能力的前提下,各級各部門安排一定比例的建設用地指標,幫助村級增加經營性資產、發展物業經濟;在規劃和實施涉農基礎設施、社會公益事業、政府實事工程時,優先安排、適當照顧經濟薄弱村,進一步減輕其村級負擔,幫助其突破發展的瓶頸;選派優秀人才配強經濟薄弱村班子,創新實施村書記職業年金制度,全面激發脫困轉化熱情。
三是扶持資金確保優先落實。各級財政扶持資金,每年優先撥付到位;在各類產業發展項目申報中,只要經濟薄弱村具備條件,各部門優先給予立項;實施的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生態建設、環境整治、一事一議等政府性投資項目,在薄弱村村域優先實施,涉農惠農資金重點向薄弱村傾斜。
激發村級內生動力
一是提升“造血”功能。從2017年開始,市財政每年設立1000萬-1500萬元的“扶持經濟薄弱村發展專項基金”,通過競爭性立項的方式,對能夠激發村級主體活力,對村級集體經濟穩定增收有直接帶動作用,且收益合理的經營性項目進行專項資金扶持,通過農業經營、閑置資產利用改造、經營性項目投資等多種途徑,增加村級穩定性收入,著力解決薄弱村發展無門、增收無路的問題。目前有15個項目獲得立項,總投資7600多萬元,項目年增收效益普遍在10%以上。徐舍鎮美棲村以“美棲花田”項目為牽引,大力發展“美麗經濟”,2017年村級可分配收入達268萬元,不僅摘掉了薄弱村“帽子”,還成功開辟了生態立村、文化興村、旅游強村的發展路徑。
二是拓展增收路徑。在無錫地區率先下發《關于積極探索發展村辦集體農場的指導意見》,探索發展村辦集體農場,增強村級“造血”能力。芳橋街道金蘭村2015年創辦村級合作農場,集中全村90%以上的耕地集體經營,村級收益年均增加60萬元以上,2018年還被評為無錫市美麗鄉村示范村。
三是推進融合發展。引導有條件的村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積極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楊巷鎮開展稻米產業一二三產融合試點,流轉8個村8000多畝土地進行統一經營,通過整田平地增溢土地922畝,村集體年可增加土地流轉收入90多萬元,成功探索了一條要素合理配置、資源充分利用、利益各方共享的多元主體聯合的產業發展道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委農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