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1964年,高中畢業后當上了生產隊會計、大隊會計,在我任上開始實行了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時白天忙田里農活,晚上記賬算賬、歸戶結算、報表匯總,偶爾拿到一本《農村財務會計》,總感覺離我們太遠太遠了。1991年在鄉財政所工作時,正式結識了《農村財務會計》,那年我27歲。
那時財政所里有很多財政、財務和會計類雜志,這些雜志大多數政策理論性很強,專業研究性深奧,對我們這些基層財務會計人員來說常常是“看書看皮”。唯有《農村財務會計》與我們工作貼近實用,這本“小刊物”的所有欄目都適用于我們鄉下會計人,因此,每當這本小冊子一到,大家都搶著看,相互交流學習。也正是那年開始,我結合鄉村會計工作實踐給《農村財務會計》寫稿,在1991年發了6篇稿子,當年錄用了3篇:第4期“會計園地”的《整理會計憑證注意事項》,第6期“會計園地”的《記帳(賬)工作歌》,第8期“工作研究”的《對鄉財政參與村級財務管理的看法》。記憶中最難忘的是時任副主編師高康老師還親筆給我寫信,鼓勵我在基層好好工作,多出成果。信上寫道:“你勤奮好學、細心鉆研業務,使我們看到了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希望所在。歡迎你今后能繼續與我們合作,一如既往地為本刊出謀劃策,做好宣傳工作……師高康1991.5.10.”。在師老師“北京聲音”的鼓勵下,我這個鄉下黃毛孩子茁壯成長。上級領導發現我的專業特長和文字功底后,1995年調我到了市財政局工作,2005年我又獲得了高級會計師任職資格。
這封信到2018年一算正好保存了27年了,我也沒有辜負師老師和《農村財務會計》所有編輯老師的期望,與《農村財務會計》相伴了27年。我每年都能利用業余時間,為《農村財務會計》“爬格子”。組織上又考慮到我對農村財務的專業特長,2008年調入市紀委專門從事農村紀檢監察工作。結合查處鄉村干部違紀違法案例我寫下了不少稿件,并得到了《農村財務會計》編輯老師的潤色。如2010年發表的《村賬審計中的會計責任劃分》《村級零招待不現實》,2011年發表的《紀檢監察部門不宜直接組織村級審計》《撥款同時也應“撥要求”》,2012年發表的《應加強維穩專項經費的管理》《低保金之痛》《挪用集體存單引發的“冤案”》《 警惕銀行對賬單不隨會計憑證裝訂》,2013年發表的《“洗凈”村賬“白條”》《財政資金不能用于贊助捐贈》,2014年發表的《謹防村官“吃”雜工》《村官也該禁抽“工作煙”》《財務互審丟不得》,2015年發表的《村委會莫向村官借債》《不妨查查現金日記賬》,2016年發表的《從惠農資金審計中深挖違紀線索》《村黨支委班子“和氣”生腐值得警惕》,2017年發表的《不能“收”黨費》等等,這些文章都是我在農村紀檢監察一線工作實踐中的所思所想。與此同時,我結合實際案例活學活用《農村財務會計》,多次被領導點名為鄉村干部上廉政課、開展支農政策培訓等,講課時的每一次掌聲,都讓我想到《農村財務會計》對我的鼓勵和為我提供的發展平臺。
2018年正值《農村財務會計》創刊60周年之際,讓我再寫下一點感想獻給新時代的您:
我從鄉村會計一路走來,經常地為您提供“原材料”,并不停地使用著郵遞員每月準時送來的新鮮“產品”。 一年又一年,一日復一日,與《農村財務會計》的故事,都深深留在了歲月的記憶里。在似水流逝的歲月里,我袒露著那份對《農村財務會計》的赤誠,像一只快樂的小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伴隨我在人生的隧道里反復地唱著《農村財務會計》之歌。2018年,我將退居二線,黨內職務隱去,但黨員身份和會計資格猶在,與《農村財務會計》的關系不變。我將不忘初心,始終堅守那份執著和信念,真正感悟著一位農村財務會計人的人生真諦!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紀委)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