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堅持“一村一策、整體推進”的工作原則,按照“高收入抓鞏固、低收入抓發展、無收入抓增收”的目標要求,統一部署,強化舉措,確保工作穩步推進,不斷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為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一)政府引領增強集體經濟“造血”功能。靈武市以市場化運作為導向,通過開展農村改革,整合城鄉資源要素,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資源資產資金,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針對部分村集體資產薄弱,沒有資源的狀況,加強政府的引領作用,幫助村集體“造血”。2016年以來,每年投入1500萬元設立“為民服務聚力工程擔保基金”,通過與農村商業銀行合作,以1:10的比例放大貸款,以優惠利率鼓勵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申請貸款,將部分貸款收益分配給村集體,有效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017年3月以來,累計發放貸款6000余萬元,受益群眾1000余戶,實現村集體收入25萬元,通過“聚力工程”擔保基金貸款實現脫殼村達到26個。
(二)穩步推進農村改革增加集體農民收入。通過改革,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讓村級集體經濟“活”起來。2017年,靈武市8個村開展了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同年7月28日,靈武市東塔村首家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揭牌成立,另外7個村目前正在市場監管部門進行登記注冊。東塔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在認真考察論證的基礎上,選定3家私營企業投資360萬元,半年實現收入31.72萬元,按照每股82元向股東分紅,共分紅22萬元,其中給639名股東發放紅利16.5萬元 。2018年,靈武市再增加21個村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現村集體、農民“雙增收”。
(三)發揮區位優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利用城郊優勢,為做強做大村集體經濟,靈武市東塔鎮所轄各村通過出租商業房、開辦幼兒園、賓館,發展小區建設等積極發展村集體經濟。2017年,東塔鎮8個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87.58萬元。臨河鎮二道溝村選準發展路子,突出主業和特色,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采取政府引導、群眾自主、部門幫扶、社會參與的方式,財政投資300萬元,以“公司+協會+農戶=就業+增收”的模式,探索性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落地生根,引導群眾從事“一戶一品”特色旅游服務。新村90戶村民開辦農家樂4家,籌備建設的3家,每戶月均營業額達3萬余元,農戶的房屋價值從原來的17萬元提升至40萬元,農民的房屋、土地、果園從固定資源變成了“活資產”。
(四)依托資源優勢發展集體經濟。梧桐樹鄉7個村擁有河灘地 14661.6畝,2017年實現發包及上交收入103.52萬元。陶家圈村兩委成員動腦子想辦法多管齊下,做好“河灘地”文章。一是寫好“土地流轉”的文章,目前全村土地流轉3600畝,解放800多人從事周邊務工,人均年收入達2多萬元。二是寫好“城市服務業”的文章,依托毗鄰城市優勢,黨員群眾從事裝修、花卉、餐飲業、建筑業和運輸等服務行業很多。村干部通過黨員帶頭致富和幫扶的形式,安排就業218人。三是寫好“資產資源盤活”的文章,將村內閑置資產資源進行盤活,盤活村集體土地1313畝,年租賃收入達20萬元,盤活閑置河灘淤澄地承包,年租賃收入達10萬元,2017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49.61萬元。
(五)依托農業項目投資發展集體經濟。2016年至2017年,靈武市爭取銀川市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8個,項目資金投資921.65萬元,2017年通過6個項目項目實現收入29.76萬元,另兩個400萬元項目2018年實施。項目涉及6個鄉鎮的溫棚集約化育苗項目,蔬菜批發水果物流中心、農機合作社機械化建設,土地合作社。郝橋鎮上灘村通過爭取銀川市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投資80多萬元,利用上灘村廢棄小學現有的閑置操場和教室,建設果蔬交易中心,占地面積7788平米,新建庫房1棟,涼棚2棟,改造裝修房屋12間,安裝地磅1臺等設施和場所。市場建成后以蔬菜為主打產品,遠銷西安、新疆、甘肅、山東等全國十幾個省區市,并以“沙漠上灘”的韭菜品牌進入寧夏境內華聯等各大超市。2016年下半年建立自己的網絡產供銷一體化電商網絡平臺,年交易各類蔬菜15300多噸,年蔬菜銷售產值8000萬元,全村人均產值21828元。
(六)健全制度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保證。面對新形勢,靈武市創新了“四位一體”(村民監管、鄉鎮審核監管、農經審計監管、紀檢監管)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機制。加強了村級資產的清查、登記、管理,建立集體資產臺賬,做到賬款、賬實清楚準確,確保資產真實完整。實行壯大集體經濟定期上報制度,利用農村“三資”綜合信息平臺對壯大集體經濟進行實時監控。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讓村級集體經濟“活”起來,農民“富”起來。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農經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