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們迎來了《農村財務會計》創刊60周年華誕,我也進入了編輯職業生涯的第10個年頭。在編輯這樣一個需要時間成就的行業,我還是蹣跚學步的新人。10年里,前輩傳下的重任與囑托時刻在我耳邊縈繞,刊物的點滴成長時時令我歡欣不已,編輯部里的故事永遠充滿歡聲笑語。
傳承薪火不忘初心
向《農村財務會計》原主編師高康求教是我作為新編輯上崗的最重要一課。看著師高康主編翻動著一本本紙頁泛黃的舊雜志,聽著他介紹一段段期刊過去的歷史,新入職的我心情無比激動。細細觀摩一位位認識或不認識的前輩,以引導農村財務規范為己任,秉承勤奮嚴謹、一絲不茍的職業精神,留下眾多高質量的文字,我逐漸感到肩頭沉甸甸的。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農村狀況如何變化,《農村財務會計》堅持辦刊宗旨、質量為先的心未變,前輩們傳下的薪火要在我們手中越燃越旺。
2017年底,一封來自江蘇鹽城普通農民的讀者來信讓編輯部熱鬧起來。這是一封求助信,村會計看了刊登的《集體房屋租賃收入該怎么納稅》一文后,對本村倉庫出租收入的計稅方式產生了疑慮。我們查詢最新財稅政策,咨詢各方專家學者,認真回復來信的同時,在2018年第1期刊登了《村集體出租倉庫如何納稅》一文。收到村民感謝后,我們心中除了喜悅,更加堅定了為農村提供專業性、實用性財務指導是我們作為《農村財務會計》當代編輯的責任。
懷揣匠心精研專業
《農村財務會計》的編輯們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但自從走上編輯崗位,大家都以“文字匠”自詡,我也深深愛上了這個稱謂。編輯工作需要水磨工夫,每段文字、每個用詞都需要細細打磨,從細微處見編輯的工匠之心。每次與經驗豐富的老編輯、老專家一起工作,我都會再次加深對匠心的理解。有一位畢業于北大中文系的老編輯承擔著《農村財務會計》審稿工作,哪怕每篇文章都已經過反復推敲,他仍然以極為嚴謹的態度繼續打磨,用極為工整的字體寫下他對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的修改意見。他糾正的地方,我都仔細琢磨,從中受益良多。
作為財會類期刊,《農村財務會計》專業性極強,除了大量依靠經驗和積累外,還要求編輯具備財會專業知識。在農村改革的大背景下,各種新型經濟業務層出不窮,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如何轉移賬目,土地流轉該怎么記賬,土地入股合作社要怎樣分紅,等等,都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相互啟迪,學習財會知識,請教專家,推敲每一筆會計分錄。這些打磨與耗時,化作了刊物在新型會計業務上的大膽探索和不斷突破,也見證了“文字匠”們與時俱進的堅實腳步。
新媒體時代蹄疾步穩
面對洶涌而來的新媒體時代浪潮,我們堅信,我們的讀者群既需要及時了解農村財務的最新政策和動態,也需要深度掌握各項會計技能。我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媒體反映的農村熱點問題,大到農財新政策,小到村民咨詢一筆賬該怎么記,我們都力爭及時向讀者發出權威的聲音。
2017年,一篇報道村章鄉管的文章在互聯網和各種自媒體上被熱炒,引發人們對村級事務鄉鎮代理機制的一些質疑。面對新媒體時代各種碎片化信息導致的片面評價,甚至不乏全面否定鄉鎮委托代理的聲音,我們堅守村級財務鄉鎮委托代理主陣地,精心組織記者、專家學者、基層干部撰寫了一系列稿件,從基層群眾現身說法和村級財務管理現狀等方面向全社會展示了新時代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讓村級財務鄉鎮委托代理模式是村民民主管理的有益補充這個概念深入人心。
《農村財務會計》走過了一甲子歲月,我的10年文字匠生涯只是歲月長河中的一朵小浪花,浪花雖小但勇立潮頭,伴隨著《農村財務會計》,一路高歌,一路歡笑,一路向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