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歷經兩年多時間的持續發力,全鄉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實現了規范化!今后,要在管理精心化和科學化上想辦法,下功夫,要通過抓住集體‘三資’管理這個牛鼻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戰助力!”湖北省竹山縣文峰鄉黨委書記余志鋒在接收筆者采訪時,說話鏗鏘有力!
筆者在文峰鄉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委員會了解到,該鄉從2016年開始提出“‘三資’管理改革創新年”這一新舉措,圍繞“制度、監督、發展”三個要點,連續堅持三年一抓到底,突破式推進,全鄉“三資”管理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實現了財務賬目由亂變清、財務收支由暗變明、產權交易由無變有、資源資產登記由粗變細、制度規范由弱變強、日常監管由松變嚴的“六大新變化”。
抓住“制度建設”這個要點夯基固本
“無矩不成方,我鄉這兩年抓住制度建設這個要點,在‘三資’管理方面制度建設呈現出力度最大、內容最全、措施最硬,這些規范性文件的出臺,為實施依法報賬、依法代理、依法監督、依法問責提供了堅強制度依據,為實現集體‘三資’管理上臺階、出成效提供了堅強的制度保障。”文峰鄉鄉長李光才談起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底氣十足。
筆者在該鄉“三資”代理中心發現,文峰鄉自2016年以來先后制定印發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村級財務收支管理的通知》及年度“三資”管理工作考評細則,管理制度是每年出臺一個,考評辦法每年都要制定,同時還將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制定出臺的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財務收支票據使用管理,“三資”管理“十嚴禁”“十不準”規定等政策法規轉發到村,制定和轉發的文件達9個之多。
這些制度主要包括業務培訓、崗位責任制、財務收支管理、資產管理、資源管理、村級報賬及資產資源交易業務辦理流程、集體經濟發展和監督執紀問責八大方面。
細看細讀這些制度,最大的特點,也是最大的亮點主要突出在細、實、全三個字,支出范圍、支出標準、辦理和管理流程極具操作性,比如明確提出各村在使用轉移支付資金必須70%用于保運轉、保基本支出的硬性要求,鄉內公務交通費、村內各類會議費、村莊環境整治、差旅費、臨時用工、村務監督委員會誤工補助等非生產性支出都實行了定額標準,各村資產、資源管理和交易、村內公益事業項目建設等報審、審批程序一律采取條款式進行細化,讓村干部知道操作環節,知道依法該做哪些,如何做,不僅尊重各村發展實情和農村發展規律,還真正做到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提高了權力運行的規范化水平。
在該鄉塘灣村委會采訪中發現,鄉“三資”監督委員會還采取統一樣式,統一制作63塊制度樣式在全鄉10個村的村民服務大廳上墻,方便各村對照執行,接受群眾監督。今年還從政策法規、操作實務、監督管理三方面集中組織收集、撰寫并印制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管理工作實務》200本,發放到所有村干部、村務監督委員會、駐村干部、財政專管員手上,公開政策大家學,敞開大門大家管。
突出“監督監管”這個關鍵公開透明重手管
規范重在監督,管理出成效。據了解,文峰鄉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一直抓住監督監管這個關鍵環節,下重手推進,并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完善機制,層層明責合力管。將各村“三資”管理工作納入年度政府工作10%的比例考核到村,與村干部績效工資掛鉤,嚴格考評兌現;明確了鄉“三資”管理監督委員會、代理服務中心和產權(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各村村務監督委員會組織機構職責,將分工細化到人;明確了村委會、村主任、村報賬員在“三資”管理中的主體、直接職責。同時制定印發了《關于加強村務監督委員會工作的通知》,并將新當選的監委會成員通過文件方式“任命”,“村級紀委”全面建立到位,形成了齊抓共管“三資”工作的良好局面。
“2017年以前我當了2年監委會主任,那時是‘摸著石頭過河’,底氣不足,腰桿有時也不硬。今年再次當選與以前就不同了,因為有政府印發的這個文件就有了‘尚方寶劍’,監委會職責是什么,監督內容是什么,工作方式有哪些,都作出了細化要求,今后工作按政策執行,主動監督,主動服務肯定能把工作搞好。”文峰鄉太河村今年2月份當選的監委會主任饒志成告訴筆者,看得出,他對做好村務監督工作是信心滿滿。
改革創新,注重實效強監督。始終不懈地改革創新,全鄉“三資”管理呈現出一年一個新措施,一年一個新亮點。一是規范賬戶設置。2016年按政策取消了“雙代管賬戶”,統一開設了財政專戶,規范監管;二是規范代理記賬。取消村文書記賬,代理中心指導做賬的模式,改由代理中心統一代理記賬,村文書只負責報賬的模式,解決代理中心職責缺位問題;三是規范財務收支憑證。實施了財務收支管理“五單”制,統一設計印制使用“收入審核單、支出審批單、差旅費審批單、鄉內公務活動交通費審批單、請款報告單”,解決了以前收支報賬憑證填制混亂,收支填報歸類混亂、審核審簽責任不明、請款不公開等問題;四是規范資金撥付。推行了備用金制和資金直達制,除了備用金撥付到村報賬員用于日常300元以內的小額零星支出外,其它所有支出一律由代理中心直達。
做實平臺強監管。充分利用成立的鄉集體產權(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平臺作用,制定操作流程,各村資產資源交易達到定額標準的必須統一到鄉產權交易中心公開交易,重手整治和堵塞村級資產流失的漏洞。兩年來,先后完成了東欽、太河、迎東、滾子嶺4個村共計35萬元的辦公用設備集中公開采購,資金節約率達25%。完成了太河村集體房屋、長坪村集體山林出租公開競標,村均增加收入達56%。“沒想到公開競標方式,不僅讓集體的一片山林出租費比底價多了一萬多,更重要的是公開公正交易,沒搞上的老百姓即使有意見也找不到我們村干部頭上,提高了我們的威信”。提起2016年的公開競標,該鄉長坪村書記孫長富到現在還非常高興!
圍繞“發展”這個主題著力壯大集體實力
規范的結果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為增強各村經濟實力,解決“空殼子”村困難問題,文峰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各村發展。
一是嚴明紀律控制支出。針對全鄉底子薄、基礎差的現實問題,嚴格要求各村支出必須堅持“量力而行、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統籌安排,把保運轉、保基本作為支出首要,做到“五個嚴禁”,即嚴禁舉債興辦集體公益事業、嚴禁對外捐助贊助支出、嚴禁用集體資金交付墊付應由村民繳納的費用、嚴禁擅自增加干部職數或發放村干部補貼津貼獎金、嚴禁虛列項目支出,對違反紀律頂風上的堅決給予約談或問責。“去年一心想著發展茶葉產業,導致村上連買辦公紙都沒有錢,水電費欠賬,余書記大會小會的通報批評。發展重要,但要依能力辦事,寅吃卯糧式的老一套的工作方式方法是錯誤的,你們不要學我”。該鄉付家坪村書記張炳田今年在退休座談會上告誡在職村干部。
二是制度激勵支持發展。對項目建設重點村、招商引資成績突出村按20%比例進行獎勵。對經營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含)的按20%、5萬元以上(含)10萬元以內的按15%、5萬元以下的按5%比例獎勵到村,激勵各村增加經營收入。做到“三個不少”,嚴格落實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將每年全縣安排用于村級組織保運轉的轉移支付資金,一分不少地撥付到村;非村集體項目建設征占土地補償收入,一分不少地交給村;各村爭取到的幫扶資金、招商引資收入、項目建設資金,一分不少地交給村,用于村上發展。
三是減負幫助發展。從去年開始,通過實施便民服務就餐卡制度,由政府出資安排12萬元用于鄉干部、精準扶貧幫扶單位“背糧”到村工作。明文要求,各級各單位在各村召開的各種現場會、推進會、觀摩會等會務費用,一律由舉辦單位承擔或由鄉政府承擔,為各村減負發展。
(作者單位:湖北省竹山縣文峰鄉財政所)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