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王鮑鎮(zhèn)洪橋村地理位置偏僻,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yè)村,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基礎差、收入少,是南通市級經濟薄弱村,僅僅一年時間,這個村的集體年收入從10萬元提高到600萬元。摘掉貧困村帽子后,洪橋村的老百姓有許多故事要講給大家聽。
今年68歲的徐錫萍,曾經當過多年村會計,她介紹說:洪橋村過去一無集體資產,二無主營經濟,三無特色項目,在全鎮(zhèn)的位置一直排在后面。2016年6月,市里派來楊本發(fā)到洪橋村擔任第一書記,他第一時間深入老黨員、老干部、種養(yǎng)殖農戶家中,在與村干部和村民座談中了解到,村里產業(yè)空白,老百姓對盡快摘掉貧困村帽子的愿望十分迫切。
2017年,總投資1500萬元的國家高標準農田項目終于落戶到洪橋村。村里以此為契機,把120畝不連片土地納入占補平衡計劃,僅占補平衡一項就增加村級集體收入150萬元。
去年國慶,來自浙江臺州的牟老板來到洪橋村,承包了40畝地種植西瓜。如今村里種植西瓜的白色大棚連成片,一眼望不到頭。去年,洪橋村流轉1300畝土地,每年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13萬元。
洪橋村本來綠化有一定的基礎,去年適逢爭創(chuàng)省級綠化村的時機,村里千方百計增加綠化面積,新種各類苗木2000多株,社長張文周說:村里有望通過創(chuàng)建省級綠化示范村驗收,將獲獎補資金25萬元。
“做好天江公路拆遷工作,獲取路基賠款等70萬元;完成拆舊復耕40畝,村集體獲取80萬元補貼。同時,在土地流轉中,將屬于村集體的溝塘河渠、閑散辦公用房等打包出租,盤活閑置資產,增加收入2萬元……”村黨總支書記李祥飛掰著手指算賬。2017年,洪橋村集體年收入600萬元。
僅僅一年時間,洪橋村就從一窮二白到“不差錢”。如何把錢花到刀刃上,村里的標準就一條:急群眾所急,辦群眾所需,從群眾最急、最盼、最難、最怨的事情做起。
變化就發(fā)生在身邊。老干部卞覺飛介紹說,洪橋村由5個村合并而成,黨員超過200人,以前村里開黨員會議,會議室根本坐不下。由于村里窮,想為老百姓辦點實事,卻力不從心。如今投入100余萬元建起了一幢簇新的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就在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南側,一個占地10畝的農民公園正在加緊施工,該公園投資40萬元,建成后將是啟東面積最大的農民公園。村民施亞說:以后我們可以像城里人一樣,在公園里鍛煉身體,這要是在過去,連想都不敢想。
2017年,洪橋村村居環(huán)境實現了大變樣,新修16.12公里農路,安裝307盞路燈,新設1525個交通標志,村民出行更方便安全;新投放640個垃圾桶,改變生活垃圾無處安放的窘境;種植的10萬余棵各類樹木,為村莊增添了綠意……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紀委)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