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財務會計》雜志已經走過60年一甲子了。我與您相識結緣,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那一年,您二十四,我二十三,都正值青春芳華。30多年過去了,我親眼見證了您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和運行軌跡,可以說與您有著一種天然的特殊情感。回望一路走來的那些歲月,我的心情格外激動和欣喜。
1982年是“文革”十年動亂后恢復高考完成學業的年份。當年8月,我從山西財經學院(現為山西財經大學)畢業后,被學校直接派遣到農牧漁業部(農業部前身)人民公社管理局工作。也是從那時起,我結識了剛剛復刊不久的您——《公社財務》(《農村財務會計》前身)雜志。當時編輯部急需編刊人員,在新來的學生中,領導說我科班出身,學的又是財務會計學專業,便把我這個新人安排到編輯崗位打磨,從此我便有幸走進了《公社財務》編輯部大家庭,之后一直在這個崗位上與大家摸爬滾打了27個年頭。
作為一代編刊人,我曾任刊物主編16年,親歷了《農村財務會計》創刊30年、40年、50年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并牽頭策劃籌辦了《農村財務會計》創刊40周年和50周年兩次重大紀念活動。特別是10年前的2008年1月《農村財務會計》創刊50周年之際,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同志親自致信祝賀,令全體編輯同仁備受鼓舞。時至今日,一路伴您前行的此情此景,依舊歷歷在目,魂牽夢繞,難以忘懷。2009年,由于工作需要,我離別了編輯部,從事農村財務會計法規制度建設,不直接參與刊物具體編務了,但是我仍然沒有脫離財會業務這個“老本行”,也始終沒有忘卻曾經培養并助力我成長的《農村財務會計》雜志,并時時關注著您,期期追隨著您。36年來,我與《農村財務會計》一路相伴前行,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說這既是職責所在,也是情感依歸。
回顧當年與《農村財務會計》雜志相處的漫長歲月,幾多往事不時縈繞我的腦際……
——關于《農村財務會計》刊名變更的前世今生。眾所周知,世人歷來十分忌諱某人不時“改換門庭”,刊名變更亦是如此。今天人們看到的《農村財務會計》雜志,1958年1月創刊時刊名叫《農業社會計》,到改為現用刊名曾三易其名,確是不得已而為之。當年《農業社會計》是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同志提議創辦并親題刊名、親寫《認真做好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工作》發刊詞;興辦農村人民公社以后,1959年1月改刊名為《公社會計》,出版至1960年7月第7期后因故休刊(據說系三年困難時期紙張短缺等原因所致);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吹響了我國改革開放的號角,農村改革風起云涌。1979年7月《公社會計》復刊時刊名變更為《公社財務》。1982年后,隨著農村人民公社體制退出歷史舞臺,這本刊物的命運何去何從?是亟待面對的現實問題。圍繞刊物名稱究竟叫什么合適?編輯部曾經歷過長時間的討論醞釀。當時多數人傾向刊名叫《鄉村會計》,還有人說叫《鄉村財務》好,這樣與復刊不久的《公社財務》刊名相近好銜接;我當時則主張刊名主語應當定位于“農村”二字上,同時涵蓋“財務”與“會計”為好,刊名叫《農村財務會計》。因為“會計”側重于核算技巧與方式方法問題,“財務”則側重于管理籌劃理財分析等方面。這期間,還得益于《農村工作通訊》刊名中“農村”二字的啟發。鑒于大家對變更《公社財務》刊名的不同看法,編輯部領導讓我認真匯總整理各方意見,并闡述具體緣由及情況說明后提交局領導拍板定奪,最終報農牧漁業部黨組批準,經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備案,自1983年7月起,正式改定刊名為《農村財務會計》。
——關于《農村財務會計》的定位問題。作為上世紀50年代創辦的全國性農村綜合性理財期刊,《農村財務會計》一直以來把宣傳黨和國家農村財經政策,傳播經營管理知識,傳授財務會計技巧,為集體管家、為農民理財當作首要職責。奉行“指導、務實、普及、創新”的指導思想,秉承“農經政策顧問、財會工作指南”的辦刊宗旨,堅持服務“三農”、服務農經、服務農村財會事業的辦刊理念,面向農村,貼近生活,立足基層,打造特色,以通俗的語言、淺顯的道理和身邊案例,剖析疑難,詮釋事理,融政策性、指導性、針對性、實用性、可讀性于一體,把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知識傳播到農村,傳授給農民,指導集體組織強化財務公開、規范管理,引領村民百姓精打細算、增收節支。1999年4月,原國家新聞出版署在井岡山召開的建署以來首次“全國部分農村報刊出版工作座談會”上,時任新聞出版署副署長梁衡同志在通報表彰長期以來在出版界有較大影響的農村報刊時特別強調,有本叫《農村財務會計》的“小冊子”其作用不小,40多年來農民群眾和財會人員一直把她當“拐棍”使(用),給老百姓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
——聆聽杜老教誨的一件往事。10年前,《農村財務會計》創刊50周年前夕,當時編輯部考慮到這個重要時間節點,誠請一些德高望重、在“三農”界有重要影響的人士給刊物寄語鼓勁。此刻我便想到了著名的資深農業問題學家、原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潤生老先生。2007年冬月,我通過朋友聯系到了杜老秘書,說明意圖后把刊物50年來辦刊情況及相關材料托他轉交杜老看看。大概過了一周左右,秘書告知讓我來杜老辦公室一趟。能夠接受杜老的約見,使我受寵若驚。那天看到杜老,他精神矍鑠,睿智敏銳,說話間帶著濃重的太谷口音。得知我是他的“小老鄉”,杜老頷首微笑,說這本刊物他曉得,并給我講述了當初創辦《農業社會計》的來龍去脈和定刊本“口袋書”(32開本)的相關趣事。他說鄧子恢同志對創辦這個“小冊子”很看重,不僅親題刊名,還親寫發刊詞,叮囑一定要把刊物辦好辦出特色,多替農民說話,多給農民辦事,多為農民解憂。那天我在給他匯報了辦刊情況的同時,還特向他報告了20年前的1985年5月在京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工作會議上,杜老對農經系統提出“重整旗鼓,建功立業”的希望后,令全國經管干部備受鼓舞,信心倍增,他聽了后很欣慰。談話臨了時,我請杜老能為刊物廣大讀者說句話,他很快便點頭應允。不幾天,杜老題寫了“搞好民主理財,建設和諧農村”12個大字,寄語《農村財務會計》創刊50周年。時光已經過去10多年了,雖說與杜老只有一面之交,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仍叫我時常記起。
今天時值《農村財務會計》創刊60周年的大喜日子,我躬身向您送上一份真摯的祝福!作為一本“老字號”的農村期刊,前路漫漫一甲子,任重道遠從頭越。我們要以此為新的起點,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恪守定規,精準定位,保持定力,宣示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始終把為集體管家、幫村民理財,確保農民權益不受侵害放在首位;不斷創新辦刊理念,認真傾聽讀者呼聲,堅持開門辦刊,力推“大編輯部”思想,不忘初心,勇于擔當,繼往開來,砥礪求索,為健全鄉村善治凝聚合力,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功立業,為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書寫新時代壯美的華章。
(作者系本刊特約編審,曾任本刊主編)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