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筆者到基層財務審計時發現,有部分村在對經濟收入的核算工作中,尤其是在“經營收入”與“發包及上交收入”的業務處理上,存在核算范圍不清、科目運用張冠李戴的現象,影響了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現結合業務實際,根據財會制度的有關規定,就日常經濟事項作簡要說明,供參考。
“經營收入”的賬務處理
經營收入是指村集體銷售農產品及物資、資產租賃、提供服務及勞務等經營活動所獲得的收入。目前,村集體經營收入渠道主要包括:村溝路旁、空閑地等集體栽植的樹木、經濟作物所取得的收入;集體發包的所屬倉庫、廠房、門面房、辦公用房、養殖小區、農田水利等經營性設備設施所獲得的收入。
【例1】經程序批準,某村出售路邊楊樹一批,該楊樹入賬成本為3000元,售價10000元,款項當即收清。會計分錄為:
借:現金(銀行存款) 10 000
貸:經營收入 10 000
同時結轉成本:
借:經營支出 3 000
貸:林木資產
—非經濟林木—楊樹
3 000
【例2】經程序批準,某村出租給本村村民沿街房一處,承包期為5年。該房原值16000元,年折舊率5%,年承包費5000元,年終結算。會計分錄為:
(1)發包時:
借:內部往來—某村民 5 000
貸:經營收入—房屋 5 000
(2)提取折舊費:
借:經營支出—房屋 800
貸:累計折舊 800
(3)收到承包款:
借:現金5 000
貸:內部往來—某村民 5 000
【例3】村集體出售當年收獲入庫的農產品,售款8000元當即結清,該產品入庫成本為5000元。會計分錄為:
借:現金(銀行存款) 8 000
貸:經營收入—某產品 8 000
同時結轉成本:
借:經營支出—某產品5 000
貸:庫存物資—某作物5 000
【例4】村集體為村民提供機耕服務,款項15000元當即收清。會計分錄為:
借: 現金 15 000
貸:經營收入— 農機服務
15 000
【例5】村集體建房屋竣工交付,將剩余的水泥出售,售款5000元,該水泥入庫成本3000元。會計分錄為:
借:現 金(銀行存款)5 000
貸:經營收入 —水泥5 000
同時結轉成本:
借:經營支出—水泥 3 000
貸:庫存物資—水泥 3 000
【例6】某村集體統一為農戶提供生產肥料一宗,計款10000元,款項暫欠。該肥料入庫成本為7000元。會計分錄為:
借:內部往來—各戶 10 000
貸:經營收入—肥料 10 000
同時結轉肥料成本:
借:經營支出— 肥料 7 000
貸:庫存物資—肥料 7 000
【例7】某村集體為外村提供修路勞務服務,共收勞務費60000元,款存銀行。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60 000
貸:經營收入—勞務 60 000
“發包及上交收入”的賬務處理
發包及上交收入是指農戶或承包單位因承包村集體耕地、林地、水面、果園、“四荒”、場地等資源上交的承包金及村辦企業上交的利潤。
【例8】年初,某村集體發包機動地及果園,當即收到農戶機動地款6000元;果園承包款20000元暫欠。會計分錄為:
借:現金 6 000
內部往來—某農戶 20 000
貸:發包及上交收入
—機動地 6 000
—果園20 000
【例9】合同規定,某村下屬企業應交利潤100000元,實交80000元,尚欠20000元。會計分錄為:
借:現金(銀行存款)80 000
內部往來—某企業20 000
貸:發包及上交收入—某企業
100 000
【例10】經程序批準,村集體發包給村民荒溝10畝,承包期為10年,年承包費5000元,年終結算。會計分錄為:
借:內部往來—某村民 5 000
貸:發包及上交收入—荒溝
5 000
【例11】經程序批準,村集體公開拍賣荒山使用權200畝,期限為50年,年承包費10000元,該荒山由本村村民中標,款項于每年初結算。會計分錄為:
借:現金 10 000
貸:公積公益金 10 000
【例12】經程序批準,某村集體將一水面20畝發包給外村一村民搞養殖,合同期限為5年,年承包費10000元,年初結算。某日,該村民將5年的承包金一次性交清,共計50000元。
此類預交款項的經濟業務,除應屬當年的收入記入“發包及上交收入”外,不能將預收款項當作第一收款年度的全部收入入賬,預收的剩余承包期限款項,應通過“應付款”科目予以等額核算。每年應作收入部分從“應付款”中結轉到“發包及上交收入”。否則將影響承包期內會計信息的正確性和經濟核算的合理性。會計分錄為:
借:現金 50 000
貸:發包及上交收入—水面
10 000
應付款—外村某村民
40 000
以后4年每年的會計分錄為:
借:應付款—外村某村民
10 000
貸:發包及上交收入—水面
10 000
【例13】年終,村集體將“發包及上交收入”累計額151000元轉“本年收益”。會計分錄為:
借:發包及上交收入 151 000
貸:本年收益151 000
(作者單位:山東省諸城市皇華鎮經管站、諸城市農村經濟管理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