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平縣彭集街道自2015年被財政部確定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以來,在增收項目選擇上堅持項目敲定必須符合村域實際、集體收益必須予以強力保障、服務功能必須得到明顯增強、實施內容必須利于精準脫貧“四個必須”,探索扶持資金“直接注入”和“資金池循環”兩條腿走路,讓上級撥下來的錢發揮了更大效益。
(一)平臺建設獎補。根據頂層設計,試點村規范開展產權制度改革,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或股份經濟合作社,搭建項目實施平臺,能夠正常運營且效益較好的,根據規模大小、收益高低獎勵5萬-15萬元資金。
(二)基建投資獎補。試點村項目所需基礎設施建設、機械設備購置、器件組裝調試等完工,經專業機構評估驗收,按確認投資等額給予資金獎補。
(三)流動資金貸款。從國家扶持資金中拿出500萬元存入東平滬農商村鎮銀行,按3倍系數放大形成資金池,試點村通過辦理借貸手續(到期還本付息,利息由扶持資金補貼),解決生產經營流動資金不足難題。
(四)債權投資本金。對于地理位置偏僻、制約因素較多、難以落實經營項目的村,由街道辦事處統一規劃,與扶貧產業園對接,按照債權投資有關規定,采取扶持資金與銀行貸款 1:1 出資方式,由試點村作為債權投資人將資金注入成長性好的企業,按出資比例和約定投資回報率共享收益。
彭集街道在保證資金運營安全前提下,支持和鼓勵各試點村多方發力,26個試點村共摸索出五種發展模式。
模式一,資源利用型。在盤活存量土地資源的基礎上,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主經營,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實現興村富民。馬流澤村發揮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便利、生態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謀劃建設了集垂釣休閑、娛樂餐飲、康體保健、農業觀光、果蔬采摘和土特產品營銷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型旅游休閑中心—龍澤生態園項目,形成了“一園、一街、一區”鄉村旅游新格局。一園即果蔬采摘園。建成占地20畝冬暖式大棚8個,種植有機草莓等供游客采摘。一街即民俗一條街。投資15萬元,搭建長600多米民俗一條街,兩側栽植葡萄等觀賞作物,農戶靠經營農家樂餐館、旅社、土特產品等特色產業,吸引城鄉游客。一區即休閑垂釣區。利用大清河良好的自然環境,建設480米垂釣區和水上樂園,為游客提供垂釣、娛樂等服務。該村2017年村集體實現收入70多萬元,農民首次人均分紅650元。
模式二,服務發展型。村集體通過為普通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企業等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系列有償或低償服務,在促進各類主體加快發展的同時,實現富村。后亭村投資50多萬元利用集體閑置辦公場所建設電商扶貧服務中心,劃分公共服務、專家診斷、電商實訓和產品展示四大功能區,聘請專業技師駐村培訓,向村民傳授網絡店鋪開設、選品、美工、運營、客服等技能,搭建眾樂籌、鄉村購等電商扶貧平臺,對接手工繩編、五谷雜糧等產業項目,成功培訓電商人才500余名,開設網絡店鋪131家。初步實現了集體增收、群眾受益、經營主體得實惠的目標。
模式三,物業經營型。以盤活存量資產,建設廠房、經營門店、公寓等為抓手,利用收取承包金、租金等方式壯大集體經濟。趙樓村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筑巢引鳳,在村北331省道沿線建設占地4000平方米標準廠房,引進外來紙業公司投資300萬元,主打紙張切割、分裝。村集體通過提供廠、路、水、電、訊和招工等服務,既解決了村內三四十人就業問題,又可獲每年20萬元租金收益。
模式四,混合經營型。由村集體牽頭,或參股興辦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份制企業等,充分發揮不同經營主體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營銷等要素的作用,通過抱團發展,實現互利共贏。葦子河村村“兩委”牽頭領辦百老大土地股份合作社,租賃老糧站作為經營場所,以150萬元扶持資金為集體股本,吸納村民以320畝土地入股,全部種植優質小麥,采取保底加分紅模式,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合作社還開辦“糧食銀行”,鼓勵成員以糧入股,統一存儲,視市場行情巧打時間差擇機銷售,既解決了農戶儲糧難題,又保證了收益最大化。2017年,村集體增收4萬元,還帶動5戶貧困群眾脫貧。
模式五,債權投資型。針對實施增收項目的老大難村,街道辦事處統一調度,村集體依托扶貧產業園,打破社區、行業、所有制限制,利用購買企業債券等形式借雞生蛋、借船出海,跨界形成資產經營公司、合作聯社等經濟組織,滲透其他主體經營活動,壯大集體經濟實力。10個試點村將1080萬元扶持資金投入山東海工科技、濱河鋼構等經濟效益好、發展前景廣闊的企業,年投資回報率不低于8%,村集體當年實現收益80多萬元。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平縣農村經營管理辦公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