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湖北省英山縣孔家坊鄉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以做實做強村級自強互助脫貧種養專業合作社為抓手,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截至2017年底,全鄉21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5萬元,8個村經營性收入過5萬元。
一、立足特色產業,種好“增收田”
針對實際情況,鼓勵各村依托村級自強互助脫貧種養合作社,采取“市場主體+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對土地進行集中利用,發展規模種養殖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一是依托市場主體,形成規模效應。通過神峰山莊、大廣茶業、志滿藥材等市場主體帶動,孔家坊村、四顧墩村、聞家沖、林家沖4個村依托神峰山莊發展連片蔬菜基地1600余畝;林家沖、聞家沖、難作堰、八仙畈、獅子坳、新屋咀6個村依托大廣茶業流轉茶園1500畝;王家畈村依托志滿藥材發展藥材基地200余畝;鄭家沖村與神峰山莊對接村集體從中收取管理費,農戶從中得到土地流轉費用和務工收入,實現村集體和農戶雙贏。
二是借助“三鄉工程”,發揮能人效應。積極響應“能人回鄉”號召,要求各村主動聘請能人回村,充分發揮他們的經濟資源和人脈資源優勢,幫助村里發展集體經濟。孔家坊村發展顧問聞彬軍通過個人關系,引進湖北渝楚紅醬菜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元興建孔坊村醬菜廠,以“市場主體+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模式實行股份制運作,合作社以村集體土地入股的形式持有醬菜廠10%股份。醬菜廠今年7月底正式投產,投產后,每年預計產值過3000萬元,合作社股權收益可達30萬元左右,預計村集體可增收5萬元以上。陳家河村發展顧問吳軍回村創業,流轉土地230畝,發展130畝藥材,100畝油茶,形成村企聯辦基地、利益五五分成的良好局面。
三是借助項目支持,發揮政策效應。今年以來,各村利用精準滅荒、土地增減掛鉤、產業獎補等政策支持,因地制宜,推動產業發展。汪家鋪村利用精準滅荒政策,通過支部牽頭引領,黨員群眾帶頭,村集體拿出6萬元新建油茶園150畝,改造50畝,培育350畝,借助精準滅荒政策創辦村級集體油茶產業基地。八仙畈村利用移民資金建起了水產養殖基地,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2萬元收益。陳家河村、八仙畈村利用國家土地增減掛鉤項目新墾的土地與流轉農戶土地共整合土地230畝建成藥材基地,每年能增收4萬元。
今年以來,全鄉21個村均依托自強互助脫貧種養合作社新建連片30畝以上基地1個,全鄉共驗收藥材1422畝,茶葉360畝,預計可獲得縣合作社產業獎補資金63萬余元。截至目前,全鄉21個村共建有蔬菜基地5800畝,藥材基地2700畝,基本實現村村有基地,年年有收益。
二、依托政策資源,拓寬“增收路”
一是發揮貧困村項目資源優勢。竹坳亭、鄭家沖、孔家坊、王家畈、郝家山5個貧困村通過扶貧資金建設光伏發電站,每個村每年可依托光伏增收5萬元以上。鄭家沖村借助扶貧資金投資40萬元建設村集體養豬場,通過承包給養殖大戶的方式,村集體每年可收取承包費5萬元左右。5個貧困村利用整村推進項目支持,依托自強互助脫貧種養合作社,均建有30畝以上連片產業基地。
二是依托省管黨費支援村集體經濟發展引導資金。郝家山、陳家河、陳家垸3個村發展連片藥材基地300畝以上,形成規模產業發展效益,藥材分一年期和三年期兩種,保證3個村有可持續增收渠道。
三是結合土地增減掛鉤政策紅利。全鄉尤其是6個山頭村借助人少荒地多的獨特優勢,形成土地增減掛鉤項目指標,全鄉9個村共形成指標343畝,鄉政府將土地增減掛鉤項目委托各村集體實施,村集體每畝可提取施工費1500-2000元,全鄉村集體可通過此項目增收103萬余元。除此之外,鄉政府按每10畝指標額外獎勵村集體1萬元,陳家河村獲得增減掛鉤指標100畝,僅2018年就可得到鄉政府額外獎金10萬元。
三、嚴格“三資”管理,把緊“增收源”
一方面,嚴格“三資”管理制度。鄉黨委、政府、鄉紀委要求財政所嚴格落實“三資”管理制度,按照“管權、管事、管人”制度要求,規范管理、強化監督、加強服務。各村認真落實“四議兩公開”等民主管理制度,定期向群眾公開集體經濟收支和資產處置情況,主動接受群眾監督,有效防止了集體資產流失和因村級賬目不清引發的各類問題,做到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為各村充分利用集體資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全鄉“三資”管理做到了“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經營高效、管理民主、監督到位”。
另一方面,盤活集體“三資”增收。鄉財政所利用“三資”清理契機,全面摸清村集體所有可用于村集體經營及發包增收的“三資”存量、結構、分布和運用效益等情況,積極組織各村做好集體“三資”清理和優化利用工作,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林家沖村通過村民代表大會廢止村集體茶園長期承包合同,將120畝集體茶園以每畝100元的價格重新發包給大廣茶業,村集體每年可獲得1.2萬元收益。樊家沖村將137畝集體荒山以每畝120元的價格發包給有良香榧發展香榧產業,村集體每年可增收1.6萬元。四顧墩村將100畝集體荒山以每畝50元的價格發包給利生園,既每年增加了5000元的集體收入,又引進了企業落戶,帶動周邊農戶就業。
(作者單位:湖北省英山縣財政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