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科學民主確認成員身份
時間: 來源:農村財務會計-中國農村網 作者:廖樹瓊 字號:【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涉及每個成員切身利益,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關鍵環節和難點。近年來,云南省玉溪市元江縣積極探索出因地制宜、共商共議、分類施策等辦法,有力推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工作,截至2019年6月末,全縣81個行政村、764個村小組全面完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工作,確認農戶48013戶、成員179223人,為切實維護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合法權益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因地制宜,科學認定

  縣產改辦根據中央、省、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要求,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元江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指導意見(試行)》,下發鄉鎮參照執行。村、組集體經濟組織結合當地實際,進一步細化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標準,制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辦法,通過民主決策程序表決通過后組織實施。例如甘莊街道紅新社區結合實際,制定本社區指導意見,明確成員資格取得的五種情形:初始取得、合法婚姻關系取得、合法收養關系取得、父母再婚取得、因國防建設或者政策性原因取得,進一步細化明確哪些人員可以確認為成員。紅新社區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基準日時戶籍在本村的人員,可以確認為本村成員:一是結婚嫁出(贅出)后,未取得配偶方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戶在的給予認定;二是離異(喪偶)遷回,喪失對方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戶在的給予認定;三是成員再婚,新配偶遷入的資格認定,由集體遵照法律法規,原則上給予認定;四是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家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女兒招親的(基準日前戶口登記在本村,且喪失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原則上都給予認定;五是本村成員有兒有女的家庭戶,因兒子智力障礙或殘疾等原因無贍養能力、由女兒盡主要贍養義務,入贅的女婿及其子女,未享有其他集體經濟組織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的,原則上給予認定;六是本村成員娶進外村的媳婦或女婿,戶口登記在本村的,在離婚、喪偶后仍在本村生活,未享有原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的,原則上給予認定;七是本村成員常年外出經商務工,基準日前戶口尚未遷出的,原則上給予認定;八是原農場退休職工,基準日時戶口在村,與本村建立生活保障依存關系的,原則上給予認定。

  二、共商共議,民主決策

  成員身份確認工作中遇到的特殊情況和難點問題,通過召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進行共商共議,民主決策,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群眾知情權。曼來鎮紅光社區是2016年1月由原國營紅光農場改制后成立的新社區,轄5個居民小組,小組成員由原國營紅光農場的12個生產隊及各工礦企業人員組成。按照縣委下發的《元江縣國營紅光農場改革后戶口實施細則》文件要求,對原在農場承包土地且現在租賃金太陽公司土地的外籍租賃戶,按自愿原則,可以將戶籍遷入紅光社區。截至目前,已有194戶776人外籍租賃戶遷入戶口。由于新遷入的外籍租賃戶,大部分在原戶籍地擁有土地、房屋、林地、山地、草地等資產及證書,而原紅光社區所轄的5個居民小組沒有集體資產,所有原社區居民(原紅光農場戶籍)沒有林地、草地、宅基地及證書。基于上述情況,基準日很難確定,成員身份確認時,部分新遷入的外籍租賃戶外調函信息很難核對,加之外籍租賃戶遷入工作并未結束,社區戶籍人數仍在變動,導致紅光社區成員身份認定工作難開展。為破解難題,紅光社區采取“一事一議”辦法,多次召開居民代表會議,共商共議,民主決策,最終確定基準日為2019年4月30日,確定成員身份初始登記名單,遵循“有法依法、無法依規、無規依民、群眾認可”的原則,逐一確認成員身份,對不符合認定條件的居民,給予政策解釋。

  三、加強指導,分類施策

  縣產改辦工作人員深入實地切實做好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政策解釋和業務指導,分類施策,有力推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因遠鎮伴坤村委會羅布村民小組共有農戶49戶195人,其中在村居住的村民只有8戶,有41戶村民全家外出打工,成員身份信息收集非常困難,召集村民大會共商共議更加困難,加之部分村民對修建水庫征占地補償不滿意,對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不支持不配合,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工作推進難度大。針對這一實際情況,因遠鎮產改辦工作人員深入羅布村民小組實地調查指導成員身份確認,向村干部、村民代表宣講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的目的、意義,做好修建水庫移民搬遷說服解釋工作,指導羅布村民小組采取既能得到群眾認可,又有利于開展成員身份確認的辦法措施,進行成員身份確認。并提出具體操作措施:首先,從因遠鎮派出所收集羅布村民小組人口信息;然后,由村干部召集在村生活的所有18周歲以上的村民召開村民會議,在村民會議上由村干部當眾電話核實在外人員信息;最后,確定成員身份人數并張榜公示,無異議后將成員身份認定結果上報因遠鎮產改辦。

  (作者單位:云南省玉溪市農經站)

責任編輯:朱梓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