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參與了河南省沁陽市鄉(鎮)、村巡查工作,期間發現不少村集體經濟組織沒有按照相關財務會計制度要求做好規范的會計核算,“三資”管理較為混亂,財務管理存在明顯漏洞。
筆者在巡查中發現,目前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會計核算不規范,許多東西賬面上不反映,會計的信息反映職能幾乎沒有發揮出來,從而給各種貪污、舞弊行為提供了方便與掩護,也給財產清查和審計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具體表現在:
一是只登記總賬,不設明細賬。比如有些村只登記固定資產總賬,不設明細賬,不能反映該村現有固定資產具體都是啥、使用管理現狀如何等詳細情況;有些村只登記發包及上交收入總賬,卻不設發包及上交收入明細賬,不能清楚地反映該村發包及上交收入的具體來源、詳細數額等明細情況。
二是不設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涉及貨幣資金的業務不能按照時間順序流水登記,當然日清月結也就成了空談。
三是編制記賬憑證時,所附原始單據不是一事一憑而是多事一憑(將不同內容和類別的原始憑證匯總填制在一張記賬憑證上),導致記賬憑證記錄的經濟內容摘要不能覆蓋涉及的多個經濟事項,甚至使用辦公費用、業務費用、經營支出等含糊不清的字眼描述這些事項,時間長了經手人都說不清楚許多原始單據的具體內容。
四是發生購置固定資產、庫存物資等業務時,只核算貨幣資金收支,不核算固定資產、物資入賬情況。比如有一個村購買空調一臺,價值2000元,該村記會計分錄為:“借:經營支出2000,貸:現金2000”,卻沒有同步做固定資產賬,導致一筆購入固定資產的業務變為了現金收支業務。筆者甚至還發現有的村將借入款項記為收入,歸還欠款記作支出。
五是收支釆用收付實現制而不采用權責發生制。巡查工作中筆者發現幾乎所有的村都有發包及上交收入,而且許多村的發包對象很多,有的多達幾十家,承包費往往一年一交或者幾年一交,發包合同也往往一簽幾年或一二十年甚至幾十年不等。如果采用收付實現制,就會造成發包對象拖欠了承包費而賬上不反映(賬面上沒有),究竟拖欠了多少不清楚,哪一年拖欠的不清楚,拖欠了幾年也不清楚。時間久了甚至連村干部也說不上來,尤其是換屆后更是一筆糊涂賬。
筆者在巡查中多次遇到由于賬目不清導致村級發包方與承包戶“扯皮”的現象。有些承包戶只交了最近一年(期)的承包費,卻借著村里賬目不清、村干部說不清楚的機會,堅持聲稱已提前上交了全部年度的承包費,企圖蒙混過關,而村干部由于缺乏相應書面證據難以催收,造成村集體資金流失。
六是難以進行資產債權清查,到期賬款應收不收。由于沒有明細賬,村干部說不清楚村里的固定資產、庫存物資都有啥,所以定期進行財產清查也就成了空話;再者由于收入和支出采用收付實現制,具體都是誰拖欠了承包費賬上也不反映,對拖欠的承包費也難以及時清收。
除此之外,村級財務不公開、經濟決策過程不民主也是當前農村財務管理中的突出問題。有些村的土地、房屋租賃發包等未經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公開程序,也未經過黨支部提議、村“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會議決議等民主程序,存在暗箱操作行為。
筆者認為,造成上述農村“三資”管理混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有些農村財會工作人員會計業務素質不高或者責任心不強,缺乏管理村級財務的能力;個別財會人員故意為之,因為賬一旦記得太清了,那么一些不合理開支就難以入賬,所以存在能夠規范而故意不規范的現象。
二是缺乏一支專業的、高素質的農村財務管理監管隊伍。筆者所在地區鄉鎮一級沒有農經站,只有農業綜合辦公室,其中指定一人分管農經,分管農經工作人員每天忙于應付鄉里各種雜務,無暇顧及農村財務管理。分管農經工作人員大多非財會專業院校畢業,不懂會計業務,村里的會計業務工作多由鄉鎮財政所代管,但財政所日常工作繁忙,很難拿出人力、精力專門對農村財務管理進行監管。
三是有的鄉鎮存在顧慮,不愿主動插手村級財務管理。筆者發現,有些鄉鎮工作人員由于經常跟村干部打交道,很多工作也需要村干部配合,導致明知村里的財務管理存在問題卻不愿過問,怕觸及深層次問題得罪村干部。
四是有些領導雖然想將農村財務管理好,但由于沒有專業的會計業務知識,從而不知道農村財務管理的切入點、突破口。
為此,筆者從實際入手,對加強農村財務管理提出如下建議:
1.農業農村、財政等部門要聯合建立專業的農村財會培訓指導機制,對基層農村財務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指導鄉鎮對農村財務收支開展審計,促使農村財務管理走上規范化道路。
2.鄉鎮要加強對農村財務公開的監管力度,有關村集體的土地、房屋租賃等發包必須經過黨支部提議、村“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會議決議以及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程序,有關發包及上交收入的清收情況必須定期公開。
3.筆者建議落后地區要學習其他地方的先進經驗,開發專門的村級財務公開軟件,充分利用手機、互聯網等平臺進行農村財務公開工作。
4.將農村財務規范化管理納入市(縣)委巡查工作內容。
(作者單位:河南省沁陽市農業農村局、焦作市農經管理站)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