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集體經濟是農村工作的重心,也是村民關注的焦點和核心。做好村級經濟責任目標任期內審計工作,對提升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動力,實現年初制定的經濟目標起到推動作用,對本屆任期目標的完成也是一種促進。筆者結合工作實際,談一談任期內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做法。
一、確定審計時間、審計模式,制定審計方案
審計時間是每年的年底和下年的年初,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審計模式有兩種,一種是鄉鎮(街道)內部組織專門力量,從經管、財政、紀委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工作專班,主要對經濟規模較小、資產少的村進行經濟目標全面審計;二是對經濟規模大、資產多的村,通過招標聘請有資質的社會中介機構,對各項經濟目標進行審計。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審計方案,包括審計方法、范圍、步驟、人員分工、辦公場所、經費保障、問題反饋、問題整改等內容。
明確審計內容:
1. 村級年度經濟目標完成情況。主要包括: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農民增加收入情況是否實現年初目標,農村基礎設施是否完成,經營性固定資產投資、美麗鄉村建設完成情況,村集體資產是否保值增值,有效化解債權債務情況等。
2. 村集體財務收支情況。村級經營收入、發包及上交收入、投資收益、補助收入、其他收入等是否及時足額入賬,未收取的是否進行處理;支出是否合理合規;各類美麗鄉村建設、旱廁改造、扶貧救災、抗旱防汛、社會捐贈及各項財政補助等專項資金是否專款專用;有無侵占、挪用、私分集體資金和私設“賬外賬”或“小金庫”等問題;大額開支是否按程序審批,是否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審議通過,是否經過村級民主理財小組理財蓋章,經辦人、審批人簽字是否齊全,自制原始單據是否由兩個以上經辦人簽字,各類開支手續是否規范、完善、齊全等。
3. 集體資產管理、內部控制制度落實情況。年初是否建立資產資源登記臺賬,是否建立收入檔案和收支預算方案,“三資”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并執行,賬物、賬款、賬賬是否相符;資金管理是否規范,非出納人員有無插手管理貨幣資金;收入的資金是否及時存入村級賬戶,有無坐收坐支和借支挪用現象;有無非法轉讓、買賣和侵吞集體資產的行為;生產經營和工程建設項目的發包、租賃、建設施工管理情況是否合法合規。
4. 債權債務增減變化情況。村里舉債是否經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按規定的審批程序辦理;是否存在以辦公益事業為由擅自高息借款;是否舉債用于村級非生產性支出;是否擅自以個人名義從金融機構貸款或為企業、單位提供擔保、抵押,導致新增債務發生;債權是否及時清收,債務償還是否及時合理等。
5. 資產資源發包、租賃情況。村級資產資源的發包、拍賣、租賃、入股是否進行公開招投標,有無暗箱操作、優親厚友、假招標、走過場等現象;是否簽訂規范完善的承包合同,有無口頭合同,合同內容是合理合法,雙方權利、義務是否明確;承包費是否按時足額收取并及時入賬,是否建立健全資產資源登記臺賬。
6. 民主管理情況。工程項目發包、資產發包及處置方案是否經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是否經過公開招投標,是否簽訂完善的合同; 農村道路修建、飲水工程、電網改造、美麗鄉村基本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是否合法,支出是否合理,有無亂集資、亂攤派、盲目舉債等現象。
7. 財務公開情況。每月的財務收支公開是否全面、真實、及時、規范;資產資源發包、租賃是否及時公開,村內“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程序是否規范,重大事項是否召開村民代表會議研究通過。
8. 資金管理情況。實地盤點現金,查看銀行存款流水,是否做到賬款、賬賬相符,有無私存亂放、白條頂庫、借支挪用等問題。
二、制定審計形式和方法
審計采取報送審計和就地審計兩種形式相結合,對賬簿、單據、承包合同兌現的審計可以財務報送形式,對產品物資、固定資產、貨幣資金等需要到現場核實。
審計方法:1.查賬法:通過查閱村級賬簿、憑證、報表及其他原始資料,按照會計制度、農村財務管理規章制度以及經濟目標責任的完成情況,認真比對、核算,以判斷反映經濟活動是否真實、合法、合規;對村級“三資”管理、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臺賬以及收益分配資料進行認真審查,對采集的數據資料和存在的問題分清責任,詳細記錄下來,并讓經手人、責任人簽字蓋章。2.盤點法:根據賬簿記錄對各項財產物資進行實地清查盤點,以確定是否賬實相符;由被審計村組織有關人員協同,對庫存現金、有價證券、原材料、固定資產等進行盤存。3. 訪談法:審計人員深入到群眾之中或相關單位,以觀察、詢問、談話等方式,了解核實相關情況。
三、形成審計報告
審計完成后,根據審計工作底稿,寫出客觀真實的審計報告,并做出公允評價,總結成績,指出不足,對發現的問題限期整改,涉及違法違紀的,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總之,做好農村干部任期內審計工作,給村干部壓實責任,明確職責,促使村干部主動作為,盡職盡責,將年初制定的經濟責任目標落到實處,增強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制定下一年度的經濟目標提供了依據,不斷促進村級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壽光市圣城街道經管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