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市新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于2011年,由6家農戶發起成立,歷經8年的市場洗禮,合作社探索出來一條高產增收道路,即用產業化理念全程托管強筋小麥和角質化玉米。合作社現有成員有203戶,輻射帶動周邊5個鄉鎮60個行政村的1.2萬戶農民,統一種植新麥26強筋小麥4萬畝。合作社在鞏義、蘭考、鄢陵、太康、武陟、新鄭等6個縣(市)成立了新田地合作社分社,種植新麥6萬余畝,帶動農戶1.4萬余戶。2014年合作社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2018年合作社實現銷售收入0.9億元,質量和效益日益凸顯。
一、瞄準市場需求優選作物品種
合作社理事長李杰在食品加工企業工作了十多年,憑借對食品加工和糧食市場行情的了解。2011年他帶合作社成員多次前往全國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河南省農科院咨詢,了解到被稱為“中國強筋之王”的新麥26品種。該品種比普通小麥價格高,主要用于面包粉加工,市場供不應求,最終確定合作社種植該品種。為了帶動大伙一起種,合作社在當地選擇較有聲望的老鄉率先試種。來年麥收時,該品種與周圍種植戶的單產及價格對比優勢明顯,讓村民心服口服,新品種推廣水到渠成。合作社托管種植新麥26面積從2011年的200畝發展到現在的10萬畝,已在滎陽、鄢陵、太康等地廣泛種植。
二、創要素車間優化管理服務
隨著合作社托管規模不斷擴大,合作社的管理和服務成為短板,小麥單產和品質出現下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合作社采取以村為單位,籌建村級“生產要素車間”,對新麥26實施模塊化管理。目前,合作社已建立200多個農業生產要素車間。每個生產要素車間采取車間主任負責制,為所在片區提供原種、配肥、種植、農機、農技、飛防、收割等全程社會化服務。車間根據不同品種、不同區域、不同氣候,總結出不同的技術集成標準化生產流程,對每一環節制定生產標準細則。合作社通過與當地農機合作社、農機公司等簽訂服務外包協議,按照合作社每個種植、服務節點的技術集成標準作業,逐步克服了新麥26、豫單9953等新品種的不良性狀及問題,確保產量和質量。2016年麥收期間雨水較多,導致小麥品質下降,合作社及時對成員農戶收獲的小麥進行低溫烘干,有效防止了嘔吐毒素的產生,雨后芽麥質量依然達到中糧、益海嘉里等企業的質量要求。
三、采用訂單購銷實現節本增效
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有效提升了合作社的市場議價能力,合作社有了與大型生產資料供應商、糧食和飼料加工企業直接簽訂訂單的底氣和能力。在生產資料采購環節,合作社與上游企業,如心連心復合肥、中鹽紅四方、河南秋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南京紅太陽等肥料、種業和農藥等企業簽訂供銷合作協議,采用出廠價直銷給合作社農業生產要素車間,降低了生產資料的投入成本。在產品銷售環節,合作社與多家面粉企業、飼料公司簽訂了銷售合作協議。訂單經營大大降低了合作社與采購商、經銷商代理等中間環節的交易成本,在穩定銷售的同時確保優質優價。
通過采用農業生產要素車間管理與訂單購銷,充分發揮了合作服務成員,聯結市場的優勢,真正實現了惠農增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